2012年年末,吾友孫海芳新作《這些字,那些事》經(jīng)由甘肅民族出版社出版。
獲贈時,她說:“我選了40個漢字,串聯(lián)了自己的一些小經(jīng)歷,小想法,多提意見?!弊蛉仗魺粢棺x至凌晨,雖不敢說是字字珠璣,確是句句誠樸、毫無造作。細細思量,權(quán)且將此書歸為“文化散文”較到位。
《這些字,那些事》是孫海芳借用40個漢字的出處、引申、演變,將她生活、工作經(jīng)歷的片段乃至蘭州的一些歷史民俗串接而成,書中旁征博引的資料能看出是下了功夫用心積累的。
她是從教十年的小學教員,文學碩士,說話時語速較快,表意直接,從文字中似乎都能找到她的性情。正如她自己所言:“個人印記太重了?!?/p>
中小學教師出書并不多,很多都是發(fā)表各種論文集,其目的是為了評職稱漲工資為之。孫海芳在后記中說:“無所謂功利,就是想,在這三尺講臺上一站便是十年,一生里最美好、青春的日子在一根根粉筆一點點的勾畫中悄然流逝。歲月被分割成若干個片段,一年,一個學期,一周,一節(jié)課,一個環(huán)節(jié),忙碌著,恍惚著,日子就一點一點地溜走。意義的追尋,化作了文字?!币簧心苡袔讉€有價值的十年?如她所言,十年的見證滿滿地擺放在客廳里,過往的歲月有了見證,如此真實,可以觸摸。
我曾有過做教師的經(jīng)歷。知道這不僅是一個拼腦力的職業(yè),日常生活的瑣碎,還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與體力。有時候一天下來,回到家便筋疲力盡,推辭忙碌,并不完全是借口,即使有想法,也常在現(xiàn)實生活面前顯得蒼白無力。這本書絕非一蹴而就,平素里的積累,圖片的拍攝整理,想法的糾結(jié)矛盾,能在百忙中擠出精力,很是難得。
孫海芳的女兒年幼,不足兩周歲,書稿將成之時,也是為人母最辛苦的時期,據(jù)她講,繁重的小學教師工作,年幼的孩子,還要進行全脫產(chǎn)的研究生學習,這每一項都必須親力親為的任務之余,還要完成這本厚厚的書籍,給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一個交代,時間的安排,精力的分散,非此即彼的困擾一定是煎熬過內(nèi)心的。她在文末提道:“心里都是愧疚。這樣的感受,無法用感謝來形容,它憋屈在胸腔里,像一塊無法釋懷的巨石,壓得人喘不過氣來。”讀之令人感慨。
孫海芳是老蘭州,從小的家庭氛圍促成的幼功是對本土文化的鐘情與熱愛,字里行間都透著她的家世與蘭州本土的文化。卷二“立馬懸蹄”中,她從日常生活中日日提及又日日忽略的方言詞匯延伸開來,查找資料,企圖從語言詞匯中尋求歷史淵源。“文獻有限,但是不難看出,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這里應該是少數(shù)民族統(tǒng)領(lǐng)的地區(qū),而這些游牧民族,多以擅長放牧,如今的省會城市,在曾經(jīng)的很長歲月里,地處尷尬,一邊是長安城的物競繁華,一邊是策馬馳騁的游牧邊塞。無怪乎,邊城的歷史經(jīng)歷造就了特殊的方言由來,描寫少數(shù)民族生活景象的詞語在老百姓的言談中一代一代流傳下來,生生不息?!?/p>
以小見大,這樣的方言詞令讀者心照不宣,在文字描述里,無數(shù)的片段景象像略寫的鏡頭般一閃而過,最熟悉的老百姓的生活瑣事,歷史的過往,馬背上的民族,畫面感強烈。
卷三“窗”字中,她說:“蘭州本土的窗戶多為‘虎抱頭’,窗歯多為‘步步錦、燈籠錦、冰裂紋、盤長類、龜背錦’等。”沒有根深蒂固的生活經(jīng)歷,是斷然寫不出這樣的話語來的。她的父輩是從事古建筑的工匠,日日耳聞目染的家風,鐫刻在氣質(zhì)里,這是如何也更改不了的?!暗丁弊种校P(guān)于西北棍王王天鵬鮮為人知的經(jīng)歷,是長期生活在一起的人才能如此如數(shù)家珍的:“王天鵬去世后,因家境敗落,祖父與其師兄李延志共同抬埋送葬,師母說:‘你們師傅用過的家當,你們自己去選,拿一件留作紀念,祖父便挑了這雙刀,一把轉(zhuǎn)贈于另一位親屬,一把留于今?!边@是一個尚武的家族,民間杰出人物的細節(jié)傳說在百姓家里,深刻雋永,真實可觸。
家庭文化滋養(yǎng)著她,有一處,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她在“父”字中講道:“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每天洗漱完畢準備上班,父母都督促警告我,要是再來地震,一定讓學生娃們先走?!逼匠0傩杖思覙銓嵑竦赖脑捳Z,讓那句曾經(jīng)經(jīng)典的“領(lǐng)導先走”顯得何等不堪。
細細讀來,讀者似乎都能感受到,這樣民俗氛圍厚重、極具蘭州特色的家庭對孫海芳沁入肌膚的影響。
《這些字,那些事》中,個人印記較重的部分還在作者的工作經(jīng)歷中有所體現(xiàn)。小學教員的身份使得她生活簡單,接觸到的孩子較多。這些精靈般的孩子們,稚拙的語言,真摯的情感,都在孫海芳細膩的記載處隨處可見。記錄下孩子們“美善”的言辭,使得繁重瑣碎的生活有了靈氣。在卷二“記”中,有大量的學生話語:“今天誰來接你呀?我的哥的爺?!薄凹t燈,你算老幾?你憑什么管別人?”這些讀之令人忍俊不禁的話語,沒有日常點滴的體會是無法的積累的。
一些敏感的細節(jié),總是被粗糙的生活磨礪的失去光澤,這便需要一顆善感的心、一雙勤奮的手。
卷四中“愧”字,選錄了一個生動的片段,讀之,畫面就在眼前,一個憤怒的女老師,頑皮的孩子,真摯的情感,溫馨的畫面,這些都是文字給予我們的真切感受。
讀罷此書,除了文字,文中插圖也使讀者印象深刻。所選插圖均是作者學生涂鴉之作,天真童趣盡顯其中,世界上最能打動人的就是未經(jīng)雕琢和染污的純真,學生將自己對漢字的解讀融入圖畫中,或是詩作,或是漫畫,厚重的漢字在孩子們筆下生氣勃勃,成了一個個靈動的小故事。這與她的教學理念緊密先關(guān),她說:“不得不承認,漢字是有溫度的。她像一幅畫,從細節(jié)處講述著遠古走來的記憶;她像一首詩,喃喃自語般地訴說著與自己有關(guān)的印記;她更像一位博學多識的老人,用自己厚重的經(jīng)歷,講述著被我們?nèi)諠u忽略著的過往……工具論的人,僅僅將漢字作為一種工具,將漢字簡單工具化……這樣的轉(zhuǎn)變,我是斷然不能接受的。如果我們這些以字謀生的人都斷然將漢字簡單化,中國漢字文化的出路必將斷代。那些字字珠璣的財富,會在我們眼前悄然無息且大而皇之地閃過。遺失祖宗留下來的財富,是一種罪過。”書中的文字里,散逸出與孫老師年齡不符的責任感和厚重感。是的,漢字的簡化減掉的豈止是筆劃,而是對漢字的產(chǎn)生和傳承乃至古老文化的破壞。
從書中可以讀出,于孫海芳而言教師不僅是個工作,是個“飯碗”,更是一種責任,正如書中第190頁孫海芳寫道:“這個職業(yè)如今很被動,有人說,‘它更像個衙門,老師們都不在學校里?!蠋焸冦@營逢迎,學生從最初的階段看到的是老師的‘低頭’,給教導主任的‘低頭’,校長來視察班級情況時的‘低頭’。是領(lǐng)導就得卑微,學生們一定想,‘平時耀武揚威的這個家伙,為什么會瞬間變得如此卑賤?’它從發(fā)展的一開始,爛在了根上。記得一次去一所小學聽課,上到六樓的途中,一排排學生似木偶般聽話,站著敬禮一動不動。‘乖巧’得有些令人恐懼,是誰教會了這些孩子如此‘規(guī)范’?尊敬和敬禮不是一回事,規(guī)矩和奴性就差一步?!蔽闹械乃枷胗兄嗄耆颂赜械膽嵟?,即使不夠成熟,也是認真思考的結(jié)果。
作品中也有她從教的糾結(jié)、思索。卷四中“愧”字中,從教十年的正常的職業(yè)倦怠就有所體現(xiàn),“我每天的任務就是布置作業(yè),批改作業(yè),追著學生要作業(yè),批評不按照我的要求走路的,說話的的孩子??荚嚕u,功利的比賽,虛偽的夸獎。我們要求我們的學生說同樣的話,寫一樣的作文,擁有一樣的答案,我為自己無法改變的現(xiàn)狀感到羞愧”。工作與生活中十有八九有不盡人意之處,她將自己真實的感受笑侃著以“我自己都是楊四郎”的形式展現(xiàn)出來,“陽光下最光輝的職業(yè)”就不再假大空,透著濃濃的人情味。
印記體現(xiàn)之三,個人的生活體驗。孫海芳喜歡有意思的人,記得一次聊天,她說:“什么叫成功人士?有豪宅,好座駕嗎?這樣的人太多了,現(xiàn)在不缺這樣的人,缺少的是有意思的人?!边@本散文集中,很多地方談到了她所謂的“有意思”。卷一中的“歌者”,一個靈魂豐富的人,也是一個靈魂受著某些念頭煎熬的人,“精神也是分階級的”。有些人就是能在拜金如此盛行的當下,堅守理想,做我們仰望著卻做不到的有意義的事情。
“香”字中提到的藥香師傅,是她獨行西藏時在路上認識的人,住在師傅家里,跟蹤拍下他制作藏香的過程,并且成為至交。
“夢”字中唯心的畫面,像一個踽踽獨行的女子在吶吶自語,訴說著心理體驗。在“行”字中,很少景觀的細致描寫,都是隨想,夾敘夾議,大多都是觸景生情?!败囋谄教沟墓飞像?cè)ィ窡舭档?,旁邊少一個懂人情的書記,或者少一個諳世事的姐妹,或者少一個有趣味的伴侶,或者一個說粗話的兄弟。這個人讓我充滿失望,沒有找到一個主觀或者客觀一起同行的人,與不加修飾的熱情。”沒有合適的可以精神交流的伴侶,便獨行游歷,在一個人的回憶里,留下一觸即痛的隱患。她說:“最難過的是夜晚,洗手間的水箱總是莫名其妙的響起,在凌晨。妄念總是使我意念混亂,起身戴上師兄送給我的佛珠,打開電視,打開所有的燈箱,還是害怕?!薄巴砩希粋€人睡在大床上,聽變天后的拉薩寒風呼嘯,發(fā)短信:刮風了,你怕嗎?”“下車后,藏族裁縫羅布陪我找到了他認為安全的明湖賓館,并囑咐我,如果再做噩夢,就打電話給他?!睕]有無所謂的大無畏,女性的脆弱在貌似堅強的獨行背后,如此真實。
生活,閱歷是一筆巨大的財富。這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個人的成長,也在某些方面制約著進步?!哆@些字,那些事》的作者剛過而立之年,經(jīng)歷尚淺,所感、所觸皆是最陽光、樂觀的孩子,用她自己的話說:“從學校出來又進了學校,是半個社會人?!遍啔v所限,使得這本書多為陽春白雪的想象及女子感性的幽怨、嗔怒。文中除了學生、想法、女子的情愫外,深刻的社會思索、獨特的個人見解體現(xiàn)不夠,略顯單薄。一些思想、見解尚未完全成熟,有待商榷。
希望孫海芳多感受、多體驗、多讀書,在屬于自己的道路上漸行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