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河西地區(qū)嘉峪關、酒泉墓葬中出土的眾多關于農耕、養(yǎng)殖、畜牧、出行、宴樂、庖廚、屠宰、衣著、生活用具、建筑等內容畫像磚中,清楚地展現了河西走廊地區(qū)民眾在魏晉十六國時期的社會生活面貌。本文以魏晉墓畫像磚資料為切入點,考察、論述魏晉十六國時期河西民眾的社會生活。
[關鍵詞]魏晉十六國;河西地區(qū);魏晉墓畫像磚
[中圖分類號]K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3)06-0064-02
一、魏晉十六國時期的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是指自烏鞘嶺以西至敦煌之間的狹長地帶,南依終年積雪的祁連山,北扼合黎山和龍首山。
自兩漢以來,河西走廊的漢民族文化就占主導地位。魏晉以來中原戰(zhàn)亂,而河西偏安一隅相對比較安定。隨著魏晉時期對河西的不斷開發(fā),河西的政治經濟文化有了進一步發(fā)展?!皬堒壷卫硐碌暮游飨鄬τ谥性伟捕?,經濟活躍,社會豐裕,文化也逐漸發(fā)展。而這個穩(wěn)定的局勢也并未因張軌的逝世而消失,在張軌逝世一個歷史上的分合勢力后,穩(wěn)定政權依舊延續(xù),張軌的繼任子孫仍能穩(wěn)住河西局勢,所以在張氏政權數代治理下,河西人總共享受了長達約六十年的和平?!雹?“及玄盛東遷,皆徙之于酒泉,分南人五千戶置會稽郡,中州人五千戶置廣下郡,余萬三千戶分置武威、武興、張掖三郡,筑城于敦煌南子亭,以威南虜?!雹谖鳑隼顣苯ǔ踉?,遷治酒泉,前秦苻堅時,由江漢、中原等地遷往敦煌的1萬余戶,以及后涼呂光時,由武威、張掖以東避往敦煌晉昌的數千戶,均隨李暠遷往酒泉,加之李暠采取獎勵農耕的政策,一時間酒泉地區(qū)人戶眾多,糧食充裕,社會秩序相對安定。
二、河西魏晉墓概述
河西地區(qū)目前清理發(fā)掘的10余座魏晉墓中,嘉峪關第一、三、四、五、六、七、十二、十三號墓都有壁畫,被稱為壁畫墓。這八座壁畫墓根據墓葬形制、出土文物、壁畫內容推斷,上限起于魏晉,下限迄于十六國,墓主人是郡縣一級文武官吏和地方豪紳。而酒泉丁家閘“壁畫上面沒有兵戎場面,相反,莊園林立,農牧林桑興旺,五谷豐登,一派和平生產的景象。根據壁畫所反映出來的情況,結合史籍記載加以考察,墓主人或系原西涼遷治酒泉后某個世族大姓中的高級官僚”。③
“魏晉壁畫墓直接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生活,是十分難得的。大凡墓室壁畫,不外乎畫天、地、人界幾個層次。所謂天地界多屬虛幻故事,這里數量很少,僅見于一些造型磚。大多數是以表現人界即人世間真實生活為主的壁畫磚,這些壁畫磚展現了墓主人所生活時代的社會現實生活,具有強烈的時代氣息?!雹?/p>
此外,“十六國時期的河西地區(qū),正是佛教由西域傳入內地的必經之地,前涼、后涼、北涼政權曾大力提倡佛教,但是丁家閘五號墓中卻沒有佛教的影響,所能看到的卻是傳統(tǒng)的儒道思想的再現。這一情況充分說明,十六國時期的河西盡管統(tǒng)治階級提倡佛教,但是傳統(tǒng)的儒道思想仍然居于主導地位,影響著人們的社會意識和社會生活”。⑤
三、魏晉墓壁畫所表現的民眾生活場景
魏晉墓壁畫均以社會現實生活為題材,反映了魏晉十六國時期這一地區(qū)政治、經濟、文化情況。
第一,生產活動是嘉峪關壁畫墓選題的一個重點,對農耕、園林、狩獵幾類直接創(chuàng)造社會財富和賴以生存的選題尤為側重。農耕方面的壁畫展現了犁地、耙地、耱地、碎土塊、播種至收獲后的持連枷打場、舉杈揚場、看護糧垛等一系列生產活動的情景?!稗r作的畫面,如犁地圖:一農夫在犁地,從圖中可以看出來,當時在河西一帶犁地還主要使用二牛抬杠牽引一個直轅犁。河西地區(qū)犁耕從二牛挽犁為主改為一牛挽犁為主。(前室東壁壁Ⅲ 4)揚場圖:一農夫持杈揚場,糧堆上有一小雞農夫身后亦有二雞前來啄食。(前室東壁Ⅲ 5)耙地圖:一農夫手持鞭,右手攬著韁繩,立于用二牛抬桿牽引的一個耙上在耙地。(前室東壁Ⅲ 6)耱地圖:一農夫左手持鞭,右手攬韁繩立于二牛抬杠牽引的耢上在耱地。(前室東壁Ⅳ 5)?!雹捱@一系列描繪當時農耕活動的壁畫既是對當時現實生活的展現,也從另一個方面展現出勞動人們辛勤勞動的場面。
第二,宴飲圖和宴樂圖是反映墓主人生活方面最多的壁畫。嘉峪關第六號墓中室東西壁整壁畫男女主人宴飲,賓主席地而坐,前置案,樽、勺、斛、鏇等盛食器皿,有的手舉肉串食叉,并有樂師吹奏助興。其中最具典型的為嘉峪關五號墓中的一幅宴飲圖,“賓主四人,兩邊相對而坐,左邊上方一人舉著耳杯,右手邊上方一人手持便面,正在宴飲作樂。中間置勺、斛、鏇三器一組的食器,旁邊一侍童正伸手取勺為賓主取食。(前室南壁西側Ⅲ1)女賓主二人對坐宴飲,身旁各有侍女一人持團扇為其扇涼,中間放置勺、斛、鏇三器一組的食器(前室南壁西側Ⅳ1)”。⑦這些畫面均是對當時世家大族宴飲生活的真實展現。
第三,廚房庖廚和養(yǎng)殖是生活場景的另外一個方面。很多壁畫都可見婦女在灶前做飯,盆內揉面,庖丁俎前切肉,用釜烹食、抬水,以及廚房內的設施食柜、肉鉤,還有釀造等。養(yǎng)殖的畫面可見豬舍、雞棚、牽羊人、肥豬在塢旁覓食、雞群飛啄、牽羊人悠閑走動。還有牲畜飲水的井飲,繁殖馬匹的配種。而宰豬、宰羊、宰牛、殺雞、煲鴨的勞作,以及伏豬于案上殺宰、羊四足倒掛、宰牛、庖丁舉鐵錘擊頭部等一系列畫面,都是貼近當時實際生活的反映。
第四,穿著、服飾反映出民族融合和階級差別。河西是多民族雜居地,原來就有羌、氐等民族,魏晉以來不斷接納內附的鮮卑族,壁畫中“披發(fā)左衽”穿胡服帶胡帽的人物,大體上是對這些少數民族的表現。酒泉丁家閘五號墓壁畫中墓主人及其近侍、樂舞妓等均為漢族裝束。而生產者中,大多數著少數民族服飾,留少數民族發(fā)飾,個別人更是高鼻深目,顯然是少數民族形象??傊?,當時的河西地區(qū),除漢族外還居住著許多少數民族?!斑@些少數民族上層統(tǒng)治者已經采用了漢晉以來的典章制度。當時廣大勞動群眾,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持著他們自己的文化習俗。因此著漢裝者不一定是漢族,而生產中一定包含了各族勞動人民,他們在長期的階級斗爭和生產斗爭實踐中,逐漸融合,共同開發(fā)了遼闊的河西地區(qū)?!雹?/p>
第五,嘉峪關壁畫墓中的絹帛圖和絲束圖數量甚多,這應該與墓中隨葬財富錢幣的意義相同。“因為在東漢末年,經濟衰敗,貨幣混亂,絹帛逐漸有取代貨幣之勢,曹操首先在建安九年明令將漢代的人口算賦,更賦為戶出絹二匹、棉二斤,確立了戶調制。到了魏黃初二年,更明令罷五銖錢,以谷帛相交易,絹帛便兼有貨幣的職能。而當時河西地區(qū),幾自西晉一代,就一直不用錢幣,仍用絹帛?!雹嵊纱丝梢?,墓中所繪之“絹帛”、“絲束”并非一般裝飾性的圖案,而是作為財富的象征隨葬于墓中的。因此,絹帛圖和絲束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該時期河西民眾的社會生活信息。
四、結語
嘉峪關魏晉壁畫墓反映了河西地區(qū)在魏晉時期,經過各族人民辛勤的勞動,經濟有了較快的發(fā)展?!澳怪魅嗽谶@里沉睡了很久。墓主人渴望死后依然過生前奢華的生活,因而墓室構建中有庭院、臥室。墓室中井然有序地擺放著許多陶制用具,壁上也畫滿歌舞升平、車馬出行以及掛滿雞鴨魚肉的庖廚等場景?!?⑩這是對統(tǒng)治階級上層生活的描述,但多少也反映了這一地區(qū)經濟的發(fā)展。嘉峪關墓葬壁畫中反映的世家大族居住在四周高墻圍繞的塢壁里,這種塢壁,正反映了當時階級矛盾的尖銳程度。
從進食圖、樂宴圖、農耕圖以及放牧圖中可以看出,當時強化封建的人身依附關系,塢主占有大片土地,役使著成千上萬的部曲和貧困的族人、佃客、賓客和奴婢;畜養(yǎng)有成群的牛、馬、羊等牲畜,房前筑有場圃,屋后有果木園林,倉庫里堆滿了糧食、絹帛和珍寶;在良朋嘉賓到來的時候則款以佳肴美酒,還有妖童、美妾為他們歌舞,生活極盡聲色之娛;死后還極盡奢侈,進行厚葬。這種腐朽的寄生生活,是完全建筑在對農民的殘酷剝削之上的。
不可否認的是,十六國時期河西地區(qū)少數民族和漢族人民在共同的階級斗爭、生產斗爭和友好交往中,共同開發(fā)了河西地區(qū),推進了河西社會歷史的發(fā)展。
[注 釋]
①信玄:《一個歷史上的分合勢力——魏晉十六國時期的河西與中原》,《歷史月刊》,第225期,第103頁。
②房玄齡:《晉書》卷87《李玄盛傳》中華書局,第1974年版,第2263頁。
③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酒泉十六國墓壁畫》,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第1頁。
④張寶璽:《甘肅嘉峪關魏晉五號墓》,重慶出版社2002年版,第2頁。
⑤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酒泉十六國墓壁畫》,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第17頁。
⑥⑦⑧⑨甘肅省文物工作隊甘肅省博物館嘉峪關市文物管理所:《嘉峪關壁畫墓發(fā)掘報告》,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50頁、第55頁。
⑩康小花:《酒泉丁家閘魏晉壁畫墓》,《絲綢之路》,2002年第9期,第4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