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域文獻導讀課是新疆師范大學對西域史方向的碩士研究生所開設的一門專業(yè)課程。在教學中,筆者以西域文獻發(fā)展史作為貫穿于整個課程的主線,同時在講到不同歷史時期的西域文獻時,引導學生去讀各個時期比較有代表性的西域文獻,這樣使學生窺其全貌而又有重心。以此,力求建立起一套實踐與理論、科研與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關鍵詞]西域文獻;歷史教學;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3)06-0155-02
西域文獻導讀課程是新疆師范大學對西域史方向的碩士研究生所開設的一門專業(yè)學位課程。這門課程沒有現(xiàn)成的專著作為教材,也沒有固定的教學大綱。筆者一直從事中國史學史與西域文史方面的教學與研究,故在本課程教學中,試著結合研究專長與本課程的特點對教學模式作了初步探討。
一、從西域歷史到西域文獻
歷史上的西域范圍廣袤,土地遼闊,資源豐富,自然環(huán)境復雜,加上地理位置要沖,處于亞歐大陸心臟地帶,戰(zhàn)略地位十分重要,古往今來一直是國際紛爭之地;同時,連接中西方的古絲綢之路貫穿其全境,從而使歷史上的西域成為中西經(jīng)濟、多種民族、多元文化交匯之地,這是西域歷史的一個顯著特點。歷史上,中央與地方政權在西域的擘畫經(jīng)營,奠定了這里不斷發(fā)展的基礎,使其成為一個舉世矚目的地區(qū)。正因為如此,古往今來,有關西域描述的典籍也頗多見。除希臘史學家希羅多德《歷史》對公元前3世紀以前西域情勢有所報導外,①中國先秦時期的《禹貢》、《穆天子傳》、《竹書紀年》、《山海經(jīng)》等典籍對西域之況都有涉及。特別是秦漢以后,尤其是“張騫鑿空(即開通西域之道)”以后,有關西域的撰述記載已成為中國許多史書中一項經(jīng)常保有的內容。這是西域與內地民族關系史發(fā)展的結果。具體而言,即從《史記·大宛列傳》和《漢書·西域傳》以后,記載西域的地理環(huán)境、歷史演變、聚落城邑、風俗習慣、民族宗教、人物掌故、交通物產等文獻,一代一代不斷地涌現(xiàn),廣泛流傳。有的早已亡佚,有的至今尚存,成為關于這個地區(qū)重要的文化遺產。②近代伴隨著帝國主義的蠶食鯨吞,一些西方學者和探險家之流,也在這里進行各種活動,寫出不少關于該地區(qū)的專著、調查報告和論文。故西域雖地處邊陲,但與我國其他邊遠地區(qū)相比,從古至今,中外各種歷史文獻資料,確實堪稱豐富。在眾多史學遺產中,中國部分處于“首富”地位,舉世公認,這當然是客觀歷史發(fā)展的結果與反映。
據(jù)上可知,西域文獻即指關于西域的撰述記載,包括專著、專篇,也包括分散于其他文獻中的撰述記載。西域文獻導讀課的基本工作,就是使學生從文獻內容本身了解到以上談到的西域歷史風貌。
二、從西域文獻史到西域文獻導讀
西域文獻歷代都有,數(shù)量眾多,故通過本課程教學,也要使學生了解到西域文獻發(fā)展總貌,即西域文獻史。這樣不僅使學生對西域文獻有個貫通性的認識,而且對從事不同西域歷史研究階段的學生來說,也會受益匪淺。
關于西域文獻史目前既沒有專著,也沒有專篇進行過探討。因此,在備課中,筆者對其作了初步探討。根據(jù)本課程的特點,在教學中筆者試著以粗線條的講述方式,將西域文獻史貫穿于始終,即作為本課程的主線、縱軸;同時,在講到不同歷史時期的西域文獻時,引導學生去讀各時代比較有代表性的西域文獻,以此作為橫軸。這樣經(jīng)緯交織,使學生窺其全貌而又有重心。
西域文獻史所呈現(xiàn)的主要特點是文獻的多樣性與階段性發(fā)展脈絡。
首先,就多樣性而言,以文獻原語種來看,有漢文文獻,也有少數(shù)民族文與外文文獻。從數(shù)量來看,漢文獻居多;其次是維吾爾語文獻為代表的少數(shù)民族文獻和外國文獻,有許多已被譯介為漢文。就原漢文西域文獻本身而言,多樣性則更突出,其種類繁多,包含于紀傳體正史、編年體史書、典志體史書、會要、實錄、方志、游記、古詩、奏章、書信、報刊以及其他各種別史與雜史、雜記之中。而正史③居于首位,涉及的篇目,如《史記·大宛列傳》、《史記·匈奴列傳》、《漢書·西域傳》、《漢書·張騫李廣利傳》、《漢書·匈奴傳》、《后漢書·班梁傳》、《后漢書·西域傳》、《后漢書·南匈奴傳》、《三國志·烏丸鮮卑東夷列傳》、《晉書·西戎傳》、《晉書·呂光載記》、《魏書·西域傳》、《魏書·高昌傳》《、魏書·車伊洛傳》、《梁書·西北諸戎傳》、《周書·異域傳下》、《周書·突厥傳》、《北史·西域傳》、《北史·鐵勒傳》、《南史·西域諸國傳》、《隋書·西域傳》、《隋書·音樂志》、《舊唐書·西戎傳》、《舊唐書·吐蕃傳》、《舊唐書·回紇傳》、《新唐書·西域傳》、《新唐書·地理志》、《新唐書·吐蕃傳》、《新唐書·回鶻傳》、《新唐書·食貨志》、《舊五代史·外國傳二》、《新五代史·四夷附錄三》、《宋史·外國傳六》、《遼史·帝四·本紀三十》、《元史·地理志六·西北地附錄》、《元史·世祖紀》、、《元史·百官志》、《明史·西域傳》、《清史稿·兵志八》、《清史稿·屬國傳》等。除此,就別史類的含有西域內容的歷代文獻來看,其中會要為代表性的如《唐會要》、《宋會要》等;典志體史書如《通典》、《文獻通考》等;編年體史書主要為《資治通鑒》、《晉記》等;紀事本末體史書,如《通鑒紀事本末》、《遼史紀事本末》等;類書如《冊府元龜》、《太平御覽》等;而實錄則基本為明清兩代所修的,如《明太祖實錄》、《明憲宗實錄》、《清高宗實錄》、《清宣宗實錄》、《清穆宗實錄》、《清文宗實錄》等,都含有豐富的關乎西域的記載。其他雜史或雜記類的包含西域歷史的文獻則更多,如東晉法顯的《佛國記》、北魏宋云的《宋云行記》、隋代裴矩的《西域圖記》、唐代玄奘的《大唐西域記》、宋代王延德的《高昌行記》、元代李常志的《長春真人西游記》、劉郁的《西使記》等。其中一些原本已遺失,而被他書所轉載。再者就地方志而言,除《沙州伊州地志》外,主要為清代所修的《回疆通志》、《西域總志》、《新疆圖志》等。
從以上所引諸多漢文獻名目、體裁、種類、數(shù)量相結合看,突出反映了三個顯著特點:記載的連續(xù)性、形式的多樣性、內容的豐富性。西域文獻導讀課上在西域文獻發(fā)展史講述中,通過理論闡述與文獻實例之舉,要具體展現(xiàn)出這三個特點。
其次,從漢文西域文獻的名目、體裁、種類,特別是產生年代及內容來看,它們又呈現(xiàn)出明顯的歷史階段性或者說分期性特點。關乎先秦時期的西域內容,涉及的典籍,如先秦的《山海經(jīng)》、《穆天子傳》、《管子》等。談到漢代時期的西域,涉及的歷史文獻幾乎不出“前三史”,即成書于西漢的司馬遷之《史記》、東漢班固的《漢書》和南朝劉宋范曄的《后漢書》。論及魏晉南北朝時期西域,所涉及的歷史文獻則呈現(xiàn)出明顯的過渡性,除紀傳體正史《后漢書》,北齊魏收的《魏書》,西晉陳壽的《三國志》,唐代修的《晉書》、《梁書》、《周書》、《北史》、《南史》外,還有編年體史書《晉記》、典志體史書《通典》等。說到隋唐五代時期的西域,涉及的文獻、正史主要有唐代所修的《隋書》、《北史》,五代時修的《舊唐書》,宋時修的《新唐書》、新舊《五代史》等;編年體史書有《資治通鑒》,會要為《唐會要》,以及《大唐西域記》、《酉陽雜俎》等雜史。關于宋元明時期的西域,涉及的史籍、正史主要為元代修的《宋史》、《遼史》、《金史》,明代修的《元史》,清代修的《明史》等;除此,還有紀傳體史書《蒙兀兒史記》和實錄《明太祖實錄》、《明憲宗實錄》等;地方志則有《回疆通志》,以及其他雜記《長春真人西游記》、《藩部要略》等。言及清朝時期的西域,涉及的文獻種類則更雜,如《清史稿》、《清實錄》、《圣武記》、《蒙古游牧記》等,其中地方志居首位,有《西域總志》、《回疆通志》等。從上引歷史文獻看,基本展現(xiàn)了中國古代有關西域史記載的階段性特點。這不僅反映出新疆與內地不同階段的歷史發(fā)展關系;而且反映出隨著歷史的發(fā)展,新疆與內地關系越來越緊密的發(fā)展趨勢。
除此,相對漢文歷史文獻來說,新疆少數(shù)民族所撰述的與外國人所記載的有關西域歷史的文獻,有兩個突出表現(xiàn):一是年代大都不久遠;二是年代越靠后,相關歷史文獻越多。這也是客觀歷史發(fā)展的一個反映。特別是就目前譯介的這兩種情況的西域文獻來看,主要是涉及隋唐以后的西域內容。如米兒咱·海答兒用波斯文寫的《拉失德史》(又稱《中亞蒙兀兒史》)、沙·馬赫德穆·賈格斯的《編年史》(《拉失德史》的續(xù)編)、木薩·賽拉米的《伊米德史》、維吾爾族穆罕默德·沙迪克·喀什葛爾的《和卓傳》,以及俄國塔格聶夫的《在聳入云霄的地方》和《帕米爾遠征》、英國包羅杰的《阿古伯伯克傳》等。這些相關撰述記載的是中外民族或者說新疆與周邊民族間歷史、文化的碰撞、交流及相融的表現(xiàn)。
總之,在教學中,根據(jù)上述西域文獻發(fā)展情況闡述之余,指導學生去讀一些代表性的原漢文西域文獻,同時,根據(jù)不同時段西域文獻發(fā)展特點,相應地安排一些比較典型的少數(shù)民族和外國西域文獻來讀。這樣,使學生比較全面地了解到西域文獻總貌;與此同時,也可指導研究西域歷史不同階段的學生,去重點讀相應階段的代表性文獻。當然,在對每個時期西域文獻導讀之后,也要總結中國西域歷史文獻所呈現(xiàn)出的發(fā)展特點與中國史學史本身發(fā)展特點所具有的相似性,這是新疆自古作為中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融合在整個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的反映與體現(xiàn)。故通過西域文獻導讀課,對學生增強新疆多民族歷史認同與多民族統(tǒng)一國家的認同也將起到積極作用。
[注 釋]
①余太山:《西域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47頁。
②蘇北海:《西域歷史地理》,新疆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第2頁。
③為貫通性考察,這里正史范圍除了二十四史外,也將《清史稿》納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