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莫扎特的《d小調鋼琴協(xié)奏曲》被許多鋼琴家和指揮家搬上舞臺,眾多的版本給予聽眾不同的感受,筆者從自身的理解去分析如下幾個版本,分析他們的相同和不同之處。本文對古爾達、布魯諾·瓦爾特、哈絲姬爾三人演奏的《d小調鋼琴協(xié)奏曲》版本進行比較,探討他們對《d小調鋼琴協(xié)奏曲》的二度創(chuàng)作及詮釋。
[關鍵詞]莫扎特;《d小調鋼琴協(xié)奏曲》;演奏版本
[中圖分類號]J6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3)06-0138-02
莫扎特的《d小調鋼琴協(xié)奏曲》,是古典音樂的前瞻性力作。該作品的問世,讓莫扎特步入了著名作曲家行列。從創(chuàng)作手法看,《d小調鋼琴協(xié)奏曲》與《a小調奏鳴曲》、《c小調幻想曲》等一脈相承。這部作品的影響力較大,貝多芬、勃拉姆斯等為《d小調鋼琴協(xié)奏曲》留下了華彩樂段。后世的很多鋼琴家都樂于將該作搬上舞臺,故該作成為莫扎特所有鋼琴協(xié)奏曲中被演奏、錄音次數(shù)最多的作品。
一、古爾達的演奏版本
古爾達是奧地利鋼琴家,1930年出生于維也納。7歲學琴,12歲入維也納音樂學院就讀研究生。1946年獲日內瓦國際音樂比賽首獎。 1978年在維也納舉行了三次演奏會,并錄制了唱片。他的演奏既珍視維也納古典音樂的傳統(tǒng),又富于時代精神,表現(xiàn)出獨有的創(chuàng)造性,進一步豐富了鋼琴的演奏技巧,并為探求極有創(chuàng)造性的新音樂做出了努力。
1999年8月31日,古爾達與慕尼黑交響樂團合作演出了莫扎特《d小調鋼琴協(xié)奏曲》。古爾達不像其他鋼琴家那樣穿正規(guī)禮服演出,通常是一件黑色套頭毛衣加一頂猶太小圓帽,顯得輕松而隨意。古爾達自己指揮自己演奏,以熟練的技巧和對莫扎特音樂深刻的理解力詮釋著這部作品,音樂表現(xiàn)得很到位。演奏過程中,他時不時告訴樂隊哪里要輕一點、哪里要快一點,左手閑暇時還給樂隊打拍子,與首席小提琴進行眼神交流。
縱觀這個演奏版本,可以概括出以下特點:
首先,忠實于原作。在古爾達的演奏中,可看出他對莫扎特作品的高度尊重。整場演出中規(guī)中矩,除在112小節(jié)和284小節(jié),將樂隊部分加入了鋼琴演奏,持續(xù)了兩小節(jié)外,沒有做其他修改。
其次,力度處理到位。古爾達的演奏力度安排,好像一位滄桑的老者在講述一個自己親歷的凄美故事。樂隊部分和鋼琴你來我往的對話加強了鋼琴的主導地位。在這部作品里,若讓樂隊蓋過鋼琴,則不是對莫扎特之古典風格的準確詮釋。古爾達在這方面做到了完美無暇。
再次,和聲的輕重處理獨樹一幟。這突出表現(xiàn)在第二樂章第二主題的演奏方面。樂隊并沒有將旋律簡單的鋼琴部分蓋過,而是很好地做了處理,降低了聲音,為主導樂器鋪平了道路,使鋼琴巧妙地表達了美好的意境。
古爾達的演奏版本也有不足之處:
其一,拍子不穩(wěn)。為了使樂隊完整地表達出自己的思想,古爾達自己指揮自己演奏,難免出現(xiàn)拍子不穩(wěn)的情況。在第二樂章激昂澎湃的插部出現(xiàn)之時,第一個重音樂隊與鋼琴沒有同時出現(xiàn),樂隊晚出現(xiàn),成為此曲最大的遺憾。
其二,左手太重。作為一個另類演奏家,古爾達對樂曲有自己的理解。在演奏時,他將左手音量放得很重,尤其在華彩樂段,為了表現(xiàn)鋼琴的技巧性,將和弦彈得很重,使樂曲表現(xiàn)更具浪漫色彩,從而偏離了古典音樂的安逸特征。
二、布魯諾·瓦爾特的演奏版本
這是最動聽的一個版本。該版本中鋼琴家布魯諾·瓦爾特演奏鋼琴的同時,指揮著維也納愛樂樂團。
布魯諾·瓦爾特,德國美籍指揮家、鋼琴家。1876年出生,1901年被聘為維也納宮廷歌劇院樂長,1913年至慕尼黑歌劇院任音樂指導,1922年后,活躍于柏林、萊比錫和薩爾茲堡音樂節(jié),1933年后,因受納粹迫害而離德去奧、法,1939年到其去世定居美國的22年中,達到了他藝術成就的最高峰。
瓦爾特的指揮風格柔和優(yōu)美,將管弦樂的各聲部都處理得富于歌唱性。他繼承和發(fā)展了德國的指揮傳統(tǒng),被譽為“莫扎特專家”。他特別擅長于指揮貝多芬、勃拉姆斯、馬勒的作品,是馬勒第九交響曲和大地之歌首演指揮者。
縱觀這個演奏版本,可以概括出以下特點:
首先,在這個版本中,演奏速度明顯慢了許多。從前奏開始,樂隊就以很慢很低沉的演奏進行,在音群大量進行時有稍稍加快的處理。忽快忽慢的演奏令聽眾想象到一個溫儒的書生,對祖國激蕩澎湃的思念之情。鋼琴以很慢的速度出現(xiàn),基本上是比古達爾慢一倍的速度出現(xiàn),但是繼續(xù)延續(xù)前奏的處理方法,在大量音群進行時便加快速度。
其次,左手輕了許多。這是相對于古爾達版本而言。布魯諾的左手輕了許多,仿佛在講述故事一般,不再是一位老者在講述革命運動了,而是一位姑娘在講述愛情故事一樣輕柔。
再次,細節(jié)處理很到位。如回音、顫音和倚音等,都做了很好地處理,速度快而輕柔,完全沒有一點突兀的感覺,聽了非常舒服。
另外,布魯諾的指揮很出彩。與古爾達不同的是,布魯諾是一位指揮家兼鋼琴家,不但在鋼琴方面造詣非凡,在指揮方面也很出彩。在音樂風格方面,古爾達更偏向于爵士樂,而布魯諾更注重古典音樂,他對貝多芬田園交響曲的演繹被視為指揮家中的傳奇。因此,在表現(xiàn)樂曲本意方面做得更好,注重了音色的華麗,不過分強調音符的輕重。尤其突出表現(xiàn)在華彩樂段里,雖然他與古爾達選用了不同的華彩樂段,相比之下布魯諾演奏的華彩樂段更為困難,但在音色方面卻勝出古爾達一籌。
布魯諾·瓦爾特的演奏版本總體感覺很不錯,只是到最后速度過快,以至于讓聽眾有種揪心的感覺。相對于莫扎特所處的環(huán)境和創(chuàng)作背景,如果能降低速度演奏就更能完美詮釋此曲的含義了。
三、哈絲姬爾的演奏版本
已故羅馬尼亞著名女鋼琴演奏家哈絲姬爾是一位深受樂迷愛戴的藝術家,她的唱片一直是樂迷追捧的音樂珍品。哈絲姬爾自幼就表露出卓越的音樂天賦。10歲時,就在巴黎舉行了首次獨奏會,并于翌年進入巴黎音樂學院學習,15歲就開始以職業(yè)鋼琴家身份在歐洲各地進行巡回演出。與她合作過的大師包括著名小提琴家喬治·埃內斯庫、伊薩依、格呂米歐和大提琴家卡薩爾斯等。哈絲姬爾的演奏精巧細膩、氣質高雅、音色鮮明、技巧出色,充滿力量與自信,被認為是莫扎特作品最出色的詮釋者之一。
縱觀這個演奏版本,可以概括出以下特點:
首先,哈絲姬爾的版本抒情、典雅、松容。超脫的演繹加上完美的詮釋,無人能望其項背。她演奏的莫扎特《d小調鋼琴協(xié)奏曲》是全世界公認的精品。如果說古爾達的演奏是一位老者在講述歷史,布魯諾的演奏是一位書生內心的激蕩,哈絲姬爾的演奏便是莫扎特自身在講述這部作品的意境。由伊戈爾·馬科維奇指揮、克拉拉·哈絲姬爾鋼琴演奏、拉穆勒音樂會樂團協(xié)奏的《莫扎特第20鋼琴協(xié)奏曲》展示了原曲之哀傷,甚至悲愴的意境。法國人稱贊哈絲姬爾是“莫扎特再生”,她用自己精確無懈的技巧醞釀出莫扎特音樂的高貴精神。她的風格被形容為“把情緒升華,透過溫柔的力量去取得勝利”。
其次,此演奏版本是一部可以當作教學和欣賞用的典范作品。伊戈爾·馬科維奇有敏銳的聽覺,但錄制這個版本時,哈絲姬爾已經(jīng)相當老邁,可聽出其指法的遲鈍,但她的感知力和表現(xiàn)力依舊旺盛。
再次,哈絲姬爾在演奏時很少運用踏板。與前兩種演奏版相比,此版本最大的差別就在于哈絲姬爾很少用踏板。眾所周知,莫扎特時期所用的鋼琴,還沒有發(fā)展到今天近似完美的技術。那時用擊弦鍵琴和撥弦鍵琴,在音色方面不能因手指觸鍵的力度變化,彈出強弱不同的音,也沒有延音踏板,故當時的演奏只能用技巧來控制樂曲。哈絲姬爾在演奏時很少運用踏板,只是將一些尾音盡量延長,用別的手指去彈奏接下來的音,由此增加演奏難度,但是絲毫沒有影響樂曲的完整性和正確性。
另外,在速度方面哈絲姬爾也是遵循了作曲者的原意,第一樂章較快,第二樂章非常慢,第三樂章用比第一樂章稍慢的速度進行。
四、對三個版本的比較與認識
筆者以為,若要比較出以上三個版本間的差別,必須要從以下三方面進行探究:第一,演奏者的技術水平;第二,演奏者對原作的理解;第三,演奏者的表現(xiàn)手法。
古爾達追求內在的冥想與氣質。他更多地加入了自己的理解,雖然沒有改動原作,但在情緒處理方面有失原作。
布魯諾在努力追求樂曲的動聽。他在音色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強求速度的抑揚頓挫,與原作的速度方面有較大出入。
哈絲姬爾的演奏版本則無懈可擊。她不但在音色方面用心處理,在速度和力度方面更是高出一籌,在情緒激昂時穩(wěn)中求勝,在情緒低落時迎難而上。故這一演奏版本在莫扎特音樂的表現(xiàn)上,為后來者做出了最規(guī)范的示范。
總之,無論做怎樣的評價,每位大師終究對莫扎特《d小調鋼琴協(xié)奏曲》都有自己獨到的理解。音樂的不確定性致使聽眾對不同時代、不同演奏家的不同版本會有不同的理解與認識,不管怎么理解,都不可片面地稱贊或反駁,而要在多次聆聽基礎上進行深入分析與研究,才能真正體會作品之原貌。
[參考文獻]
[1]英·菲利普·拉德克利夫.莫扎特的鋼琴協(xié)奏曲 [M]. 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5.
[2]保羅·亨利·朗著,楊燕迪譯.西方文明中的音樂 [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1.
[3]俞人豪等著.音樂學基礎知識問答 [M]. 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7.
[4]于潤洋.西方音樂通史 [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5]陳明美.莫扎特鋼琴音樂研究 [M].臺北:全音樂譜出版社,1997.
[6]張聰.《莫扎特D小調鋼琴協(xié)奏曲》研究及在教學中的運用[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6.
[7]卞瑩玥.從莫扎特的鋼琴協(xié)奏曲看他的創(chuàng)作風格[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