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無論從語言本質(zhì)角度出發(fā)還是從漢英語言區(qū)別的角度出發(fā),定語后置都是英語學習中不可忽略的一道坎。對于高中英語教師而言,是否讓學生理解并學會在日常英語對話和書面理解和寫作表達中恰當運用定語從句是衡量該教師是否是一名合格教師的重要指標。學習定語從句有三個突破口:1. 掌握最基本的概念特征,把握好定語從句教學的難易度; 2. 加強定語從句語篇的輸入,使第二語言習得中的負遷移轉(zhuǎn)移成正遷移; 3. 運用比喻的方法增加定語從句學習的準確性和趣味性。
【關 鍵 詞】 定語從句;高中英語;教學;遷移
喜歡朱永新的《新教育》這本書,其中有一句話對我特別有啟發(fā):當一些理念由舊時的背景運用到現(xiàn)在的背景去繼承,去發(fā)揚,去創(chuàng)造的時候,它就是新的……[1]有很多學生都認為老師上課講解語法尤其是定語從句是枯燥無味的;很多老師也在想自己一心一意去給學生講解定語從句,下課還給部分學生開小灶,可為什么學生就是學不好定語從句呢?筆者認為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現(xiàn)在老師們都在探討高效學習,筆者試圖通過三個突破口來找到高效學習定語從句的方法。
一、學習好定語從句就是成功的開始
首先,我們先探討一下為什么學習定語從句如此重要?老師們都會從自己的學習體會或是學生們的實際表現(xiàn)中發(fā)現(xiàn):掌握了定語從句就是找到了一扇通往英語學習成功之路的大門。定語從句掌握得越好,學生們在今后的學習中就會越自信,英語語言的掌握能力就越能得到提高。相反,定語從句掌握得越不好,學生們在今后的學習中就越害怕,困難也就越多,英語學習始終都會是一個門外漢。為什么會有這種心得?我們先看一組句子。
ⅰ The black cat caught the mouse.
ⅱ The black cat that the white cat likes caught the mouse.
ⅲ The black cat that the white cat which is afraid of the mouse likes caught the mouse.
ⅳ The black cat that the white cat which is afraid of the mouse which is afraid of the black cat likes caught the mouse.
…
這組句子翻譯成中文后意思沒有變化,但是語序發(fā)生了變化。
1. 黑貓捉住了老鼠。
2. 白貓喜歡的那只黑貓捉住了老鼠。
3. 害怕老鼠的白貓喜歡的那只黑貓捉住了老鼠。
4. 害怕老鼠的白貓喜歡的卻被老鼠害怕的那只黑貓捉住了老鼠。
…
通過兩組英文和中文句子的比較,我們發(fā)現(xiàn)了共同點和不同點。就共同點來說,我們一般認為“置換”是人類區(qū)別于其他動物交際系統(tǒng)的本質(zhì)屬性。但是喬姆斯基在此基礎上還加了“離散性”“生成性”和“遞歸性”。尤其是“遞歸性”,它是人類語言的標記性本質(zhì)屬性。以上兩組句子之所以可以無限擴展,是因為他們使用了輸入變成輸出的遞歸方式。就不同點來說,第一組英文句子采取了右延式的遞歸,而第二組中文句子則采取了左延式的遞歸。說得通俗點,英語的句子不斷向右延伸,而漢語句子不斷向左延伸;英語的句子不斷使用定語后置,而漢語的句子不斷使用定語前置。理解這個層面的區(qū)別,我們就明白了為什么在英語篇章結(jié)構(gòu)中不斷出現(xiàn)有定語后置的句子。而定語從句就是定語后置的一種重要且常見的方式。所以我們不難理解,無論從語言本質(zhì)角度出發(fā)還是從漢英語言區(qū)別出發(fā),定語后置都是英語學習中不可忽略的一道坎。對于高中英語教師而言,是否讓學生理解并學會在日常英語對話和書面理解和寫作表達中恰當運用定語從句,是衡量該教師是否是一名合格教師的重要指標。
既然定語從句的教學如此重要,那么我們在實際教學中有該如何突破呢?
二、學習定語從句的三個突破口
(一)掌握最基本的概念特征,把握好定語從句教學的難易度
2012年江蘇普通高級中學考試說明中明確指出:“能夠運用基本語法知識,…”如何理解這句話,我認為要從運用和基本兩個方面著手。就基本而言,筆者的理解是打好英語語言知識基礎。從最基礎的概念著手,進而通過比較、融合等手段和其他語法知識進行匯總。在定語從句的講解中,力求通過學生掌握的最基本的概念特征,進而理解吃透定語從句。筆者從三個案例來說明把握最基本特征在定語從句學習中的重要性。
案例1:筆者2012年9月參加了江蘇省高中英語學科骨干教師培訓班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到南通通州中學聽了一節(jié)高三老師的三大從句的復習課。且不談該老師在一堂課內(nèi)就復習完三大從句這一教學目標安排是否合理,單從該老師的課件上有關定語從句的特征表述上,筆者就認為這節(jié)課是一堂無效課,甚至是一節(jié)負效課。該老師是這樣表述三大從句的:
[[主語 句子充當主語 主語從句
賓語 句子充當賓語 賓語從句
表語 句子充當表語 表語從句
同位語 句子充當同位語 同位語從句[名詞性
從句]]
定語 句子充當定語 定語從句
狀語 句子充當狀語 狀語從句][三大基本從句]
此言一出,我立刻感覺到學生在練習時肯定會出錯。果然在隨后的答題中就有一個學生做出了一個錯誤答案。當老師要求對“This is the reason ________ he gave.”進行填空并說出是什么從句時,學生給出這樣回答:填that,是賓語從句。為什么學生會答錯?筆者認為根源在于老師并沒有把賓語從句和定語從句的基本特征表述清楚。學生看到從句gave后面缺少了something,就認為是缺賓語,所以此句就是賓語從句。正確表述應該這樣:賓語從句即主句缺少賓語,用從句充當主句的賓語;定語從句,主句不缺少賓語而從句會缺少主語、賓語、表語或狀語。關鍵是讓學生區(qū)分主句和從句。這里區(qū)別主從是否缺成分就成了定語從句基本概念里的基本特征,而如上面課件所示,老師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上是有所缺失的。
案例2:在我們講定語從句時肯定會提到定語從句和同位語從句的區(qū)分。這兩種從句先行詞都可以是news, fact, truth等一些提示詞構(gòu)成。見下面兩個例句。
1)The news that you heard is not true.
2)The news that Lincoln was murdered at a theater is true.
但第一句從句you heard缺成分是定語從句;第二句lincoln was murdered at a theater is true從句中不缺成分是同位語從句。所以,判斷是定語從句還是同位語從句的關鍵不是看先行詞,而是看從句中有無缺成分。這里從句中有無缺失成分就成了定語從句基本概念里的基本特征。
案例3:高三學生在做定語從句相關練習時經(jīng)常會做錯這道題:
The school I practiced teaching English ______ has been expanded three times bigger than before.
A. at thatB. at which
C. at itD. at
很多學生看到此道題會毫不猶豫地選B項,因為他們很熟悉介詞+which/whom模式,卻忽略了定語從句最基本的用法,即介詞可以放在從句中,造成從句缺少賓語,這時關系代詞可以省略,所以答案選D。
這三個案例中的解題思路都是最淺顯的,但學生甚至老師都有可能處理不好,這就需要我們在講解定語從句時,注重基本概念特征的講述。
(二)加強定語從句語篇的輸入,使第二語言習得中的負遷移轉(zhuǎn)移成正遷移
持普遍語法視角的學者認為,二語知識的學習是以母語為起點的,二語的某個參數(shù)以母語的參數(shù)值為起點,這樣,語言遷移的發(fā)生就是必然的。如果二語和母語的某個參數(shù)擁有相同的值,就會發(fā)生正遷移,反之就會發(fā)生負遷移。之后,在普遍語法和目標輸入的共同作用下,二語習得者逐漸設定新的參數(shù),習得某個特定的句法知識。[2]因為定語從句右延式的句法結(jié)構(gòu)和漢語左延式的句法結(jié)構(gòu)是完全不同的參數(shù),所以學習與漢語不同語的目標語成分——定語從句是比較困難的,這就需要大量有效的目標語輸入使二語習得者逐漸設定新的參數(shù)。
那么在定語從句語言的輸入上,我們又需要注意什么問題呢?我們可以從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新標準中找到答案。高中英語教學著重培養(yǎng)“在人際交往中得體地使用英語的能力;用英語獲取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用英語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維的能力?!盵3]通過這些表述我們了解到了,定語從句的教學要從語境中了解和掌握語法表意功能。定語從句的教學輸入需要創(chuàng)設大量的情境。筆者于2012年9月在高淳高級中學聽過李箕軍老師一節(jié)關于定語從句的公開課,覺得有些地方值得借鑒。李老師以國慶節(jié)即將到來為話題,創(chuàng)設出國慶節(jié)日期、持續(xù)時間、出行方式、去哪度假幾個子話題,讓學生根據(jù)創(chuàng)設好的情境分別用定語從句造出4句話來:
ⅰ 1st October, 1949 was the day that / which saw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ⅱ We are going to spend a long holiday that will last seven days!
ⅲ Many people like to take public buses whose services are cheap and convenient.
ⅳ Many young people Who work far away from their home town just want to go back home to get reunited with their parents.
最后再讓學生適當修改,運用連詞把句子組合成一篇國慶之行的短文。當然光有這種情境式的教學還不能激活學生需要的新參數(shù),我們還需要讓學生不斷朗讀一些容易上口的定語從句句子,讓他們在反復的讀寫中加強對定語從句的刺激,牛津英語模塊一課本reading和project中有很多淺顯易懂的句子可以讓學生勾畫后進行強化讀寫,特別是第二單元的reading以話劇的形式呈現(xiàn)大量定語從句語言,可以讓學生排練該話劇達到既接近真實地再現(xiàn)語言又增強教學活動中的趣味性;此外,當學生較為熟練地掌握了定語從句后,就可通過讓學生閱讀復雜長句較多的篇章來近一步強化。眾所周知,日常交流的句子往往比較短小、簡練…而法律、科技、論辯等類型的語體多使用復雜長句,適合表達復雜的思辨、抽象的概念或邏輯推理。[4]所以,我們可以通過增加學生英文科普類文章,淺顯法律文章和報刊議論文的閱讀來增強學生對定語從句的理解。當然,這里面有一個重點的取舍問題,我們不能為了一味研究定語從句而忽略篇章理解的整體性;相反,只要讓學生理解文章,知道里面含有的部分定語從句,找出一兩句認為重要的原句進行結(jié)構(gòu)分析就可以了。
(三)運用比喻的方法增加定語從句學習的準確性和趣味性
連通主義認為,語言學習跟其他技能的學習沒有什么本質(zhì)的差別,語言形式是以概率形式存在的,而學習某個語言形式就是學習概括性不等的概率模式。Mac Whinney甚至提出,二語習得者在初期階段,應該而且一定會經(jīng)歷大量的母語遷移,母語的任何方面都有可能遷移到目標語中。既然語言學習也是一種技能,那么可不可以通過比較的方法,使母語部分其他技能的知識遷移到定語從句的學習中,從而使得第二語言學習者對定語從句這部分的語法知識點產(chǎn)生新的概率模式呢?筆者一直在思考這一個問題,并在教學上進行了一番嘗試。就語法而言,筆者認為連接的其他技能主要還是一些人們的一些常識即world knowledge,有時也可以從大家熟知的漢語故事中得到借鑒,而語法和常識的連接橋梁還是比喻出現(xiàn)的頻率最高。以下就從3個例子來闡述比喻在定語從句教學中的應用。
例1:在漢語中是沒有關系代詞這一參數(shù)值的,怎么讓學生產(chǎn)生新的語言參數(shù)值呢?在說到關系代詞時,筆者就跟他們講了牛郎織女鵲橋相會這個中國人家喻戶曉的故事,算是常識吧。筆者把鵲橋比喻成了關系代詞,只有通過關系代詞(鵲橋)牛郎(先行詞)才會和織女(定語從句關系代詞后的部分句子)會面。通過這個比喻讓學生明白,關系代詞在定語從句中起到的承上(等于先行詞)起下(在從句中充當成分)的作用。學生學完后就再也不會忽視關系代詞的存在了。
例2:在說到定語從句介詞+which/whom模式時,因為在漢語中不可能出現(xiàn)這種模式,所以學生們又碰到困難了。筆者想到了小時候聽過的一則關于采參人挖人參的故事,這則故事在民間廣為傳播算是民間故事吧。在故事中有采參人為了捕捉到人參就用紅繩把人參在泥土之上的枝葉悄悄系了一個死結(jié),這樣地下的人參就再也跑不掉了,因為人參的小辮子被緊緊抓住了。介詞+which/whom模式中隱性介詞就是人參。動詞短語和先行詞的匹配就是手段,也就是紅繩的兩端。
There are visitors _____ the man was too rude.
be rude to(人參) the visitors
Do you like the man ___________ our teacher is talking.
be talking to /with/about(人參) the man
學生聽完這個故事就會很容易找到人參寶寶(介詞)了。在隨后一節(jié)課中我又給學生出了兩道題,學生不約而同做出了錯誤的答案。第一題寫成了in which;第二題寫成了on which。
1. This is the factory __________ I visited last year.
2.I will never forget the days __________I spent in the countryside.
這是因為他們沒有分清楚及物動詞短語和不及物動詞短語的區(qū)別(筆者在說這兩個概念時也用了比喻,這里不作表述)。我針對這兩個句子又補充了一個聯(lián)想的故事:人參寶寶們的反擊。人參寶寶們通過制造假的根莖讓采參者們找不到真正的人參。這兩道題里visit 后面根本就不用加介詞,spent后面直接跟時間也不需要加介詞。這里的橫線就是人參寶寶們制作的假的人參根莖,引誘我們的學生去犯錯誤。通過比喻的使用,學生既把母語和第二語言英語之間的概率進行了有效連接,又增添了英語學習的趣味性。也讓學生明白英語語法學習并不是枯燥無趣的,所以筆者的語法課讓學生們聽起來總是津津有味。
三、結(jié)束語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這三個突破口并不是各自為政,相反他們是緊密相連的。老師教授定語從句也不光就這三種方法。說到底,在定語從句的教學中,只有知識點加上所教班級的情況再加上老師的一點創(chuàng)新,三者結(jié)合,才能讓學生早日克服難關。只要我們英語老師肯去鉆研,尊重英語語法教學規(guī)律結(jié)合班級學生狀況,開展符合本班實際情況的有效課堂教學活動,不斷強化生成學生新的語言模式,就一定可以擊敗定語從句這一英語學習的攔路虎,讓學生在英語學習中充滿趣味,充滿期待!
【參考文獻】
[1] 寧春巖. 什么是生成語法[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1:33.
[2] 俞理明,常輝,姜孟. 語言遷移研究新視角[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2:5.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9.
[4] 劉辰誕,趙秀鳳. 什么是篇章語言學[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