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侗年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傳說眾多,內容豐富,內涵厚重,儀式多姿,特色鮮明,并具有歷史沿襲的悠久性、文化性格的復合性、文化形式的多彩性、活動時間的延長性、活動區(qū)域的寬廣性等特征。本文從田野調查入手,以時代的視角與理念,對侗年的諸多文化現(xiàn)象進行了系統(tǒng)梳理與闡釋剖析,并結合湘黔桂鄂侗族地區(qū)經濟社會的發(fā)展提出了對侗年文化資源進行整合、傳承、保護和開發(fā)利用的對策及舉措。
關鍵詞:侗年 文化資源 價值意義 保護利用
中圖分類號:G1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8705(2013)04-121-125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每個民族都有紛繁的節(jié)日。這些節(jié)日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有祭祀祖先、祈求神靈而沿襲下來的節(jié)日,如臘八、祭灶、七月半等;有為紀念歷史人物和事件而演變的節(jié)日,如元宵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等;有依季節(jié)性而興起的節(jié)日,如三月三、四月八、九月重陽等。而侗族人民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侗年則是一個包涵有諸多內容的復合型節(jié)日。
侗年,2007年被貴州省列入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因此,探析侗年的類型特征、文化內涵及時代價值,交流侗年文化保護、利用的工作經驗,促進侗鄉(xiāng)旅游經濟的全面發(fā)展,是具有十分重要意義的。
一、侗年來歷的傳說類型
依據(jù)現(xiàn)有侗學有關資料的記載,對侗年的種種來歷,擬歸納為以下幾種類型來表述。
第一、緬懷祖宗說。貴州榕江七十二寨一帶的侗寨于每年農歷十月底至十一月初舉行歡度侗年的活動。其來歷是為了緬懷祖宗、祭祀先人。相傳他們的祖上遠道而來,原以漁獵為生,后來學會開荒種田,從事農耕而獲得豐收。秋后,谷物滿倉,舉族歡慶。從此,世代相傳,緬懷祖宗,成為侗年。
在湖南通道侗族自治縣則有在農歷十一月初一過侗年時以“合鼎罐”來“認祖歸宗”的習俗。相傳侗族祖先受外族驅趕逃散前正好在農歷十一月初,為了讓族人以后能聚攏認親,曾打破了一口鼎罐,讓每人身藏鼎罐碎片外出逃生。之后太平安居了,就定農歷十一月初一過侗年。過年時,原寨中族姓分居在各地的子孫都要攜帶鼎罐碎片在過年的那幾天派代表帶著原始信物的鼎罐碎片趕到祖上發(fā)源地會攏,并合上鼎罐碎片來認親。至今,通道侗族還保留一句習慣語,見了同姓,首先問一句:“家門,你是共哪個鼎罐的?”有些地方過去沒有鼎罐就用竹筒碎片合攏來認親。不管是“鼎罐碎片”還是“竹筒碎片”,這些“文化碎片”都已成為記錄這段悲痛歷史的遺物。
第二、紀念遷徙說。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過侗年的傳說是,相傳侗族祖先原住在山西洪洞,因受民族歧視,吃不飽、穿不暖,后遷廣西潯江流域,最后在三江一帶定居樂業(yè)。后人為了銘記祖先遷徙定居的艱辛歷程,就擇冬日請祖先回家過年。這個冬日過的節(jié)日就叫“冬節(jié)”,俗稱“吃冬”,又叫“過侗年”。如今三江縣的八江、林溪、良口、獨峒等侗寨,于每年農歷十月三十至十一月初九還盛行過冬節(jié)。
其實,上述通道縣的“合鼎罐認祖歸宗”也是典型的遷徙說。
第三、避亂逃難說。貴州錦屏高坡九寨侗話稱“侗年”為“年更”,也稱“年內”、“臘年”,意為“小年”,以與春節(jié)“大年”相區(qū)別。九寨過“侗年”的來歷有幾種說法,這里選其中的一種作介紹。相傳古代,侗家并沒有住在高坡上,而是住在平地壩子邊。由于受到漢人統(tǒng)治者的歧視欺壓,才被驅趕到偏僻遙遠的高坡上。據(jù)說臨行逃難時年關將近,一家姓羅的想到年關在即,還被迫逃難遠方,擔心骨肉分離后難以團圓,就于農歷十一月二十七這天提前過年,吃了團圓飯。其他姓氏聞訊后,也趕在十二月初一過了年。之后,他們跋山涉水,流浪奔波,先后來到清水江邊的九寨高坡定居安家,先后建立了彥洞、瑤白、黃門、石引、平秋、高壩、皮所、魁膽、小江九個大寨。從此,提前過年的風俗被帶到了九寨這地方。到了清末民國,抓兵派款害苦了侗家??琳陀诨?,都在侗家過年時包圍村寨,悍吏夜里捉人。因而,“侗年”成了侗家人的悲淚年。直到新中國成立后,九寨侗鄉(xiāng)才過上了太平安穩(wěn)的“侗年”。如今的九寨,雖然受到外來文化的浸襲和打工潮的影響,但還有彥洞、瑤白、救民等村寨和劍河縣的大廣、小廣等侗寨時興過侗年,以銘記祖先的逃難史。
第四、紀念英雄說。在廣西三江縣八江鄉(xiāng)一帶,每年十一月初一這天,所有姓楊的宗族都要殺雞殺鴨、宰豬宰羊、大備祭品到村外的祖宗墳塋上進行“野祭”。祭祀儀式上,族長要對子孫后代講述“冬節(jié)”的來歷。相傳祖上先民在漁獵采集年代,還在山野河溪問游獵,燧石取火,居無定所。一天,先民們游走到一個地方,看見河對岸森林茂密,果樹累累,禽獸飛奔。于是,眾人議定,如果有誰能攜帶火種游到對岸使大家安居樂業(yè),大家就推封他為“神”,以后大眾的一切事務就由“神”來做主安排。日子過去了許久,都無人能做到。正在大家焦急之際,農歷十一月初一這天,終于有一個勇武的年輕人,用竹筒裝了許多碎木屑,將火球放在里面,再用葛藤把竹筒綁在背上,筒口朝天。然后,他撲通一聲,跳入河中,劈波斬浪,沉浮拼搏,終抵對岸。于是,河對岸燃起了一堆堆熊熊的人間煙火,先祖?zhèn)兙驮诖税簿訕窐I(yè)了。后人為了紀念這位英勇智慧的“火神”,也即“文化神”,于是就在每年的這一天里過冬節(jié)。
而在黎平縣的佳所、順化、堂華、九層、高更一帶的侗家過侗年則是為了紀念他們的祖上英雄。相傳古代發(fā)生了動亂,朝廷下旨征集義勇。當?shù)匾粦粜諚畹亩奔覞h子為了報效國家,應征為勇奔赴疆場。當義勇即將告別親人離開家鄉(xiāng)時,全寨人依依惜別,于農歷十一月初三至初五這三天提前過年,家家輪流宴請義勇,送別他奔赴戰(zhàn)場。后來,這位義勇為國捐軀,受到朝廷的追封彰表。此后,當?shù)氐亩奔胰藶榱思o念這位祖上英雄,就在每年的農歷十一月初三至初五過侗年。
上述傳說雖然并不完全等同于歷史,但它包含了某種歷史的因素,具有一定的歷史性特點。正如著名民間文藝家段寶林教授指出的:“傳說是歷史性較強的一種民間故事?!薄皞髡f一般有客觀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或地方風物作依據(jù)?!保ㄒ姸螌毩种吨袊耖g文學概要》第62頁)因此,從傳說中我們可以尋覓到歷史的影子,并作為理解、透視侗族歷史與社會文化的視角。
二、侗年形成的時間、歷史及與漢族“冬節(jié)”的關系
侗年產生于何朝何代,因侗族是一個沒有自己文字的民族,史無可考。但從上述的幾種來歷傳說,可以推測,侗族形成一個比較單純的族群后即有了遷徙史。民族史一般認為,秦、漢時期,在今廣東、廣西一帶聚居著許多部落,統(tǒng)稱之為“駱越”(“百越”的一支)。魏晉以后,這些部落又被泛稱為“僚”。侗族也是屬于“僚”的一部分。侗族應是由“駱越”的一支發(fā)展而成的。
據(jù)史料記載,廣西古為西甌居住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即派屠睢率領50萬大軍兵分五路向嶺南越人地區(qū)進軍,秦朝軍隊雖然遭到了西甌人的反抗斗爭,但最終還是于公元前214年統(tǒng)一了嶺南。于是出現(xiàn)了“以謫徒民五十萬戍五嶺,與越雜處”的局面。同時還迫使一部分越人到處遷徙。漢以后,百越名稱消失,魏晉時期這一帶民族均被統(tǒng)稱為“獠”。明代《赤雅》一書記載,認為侗族屬于“僚”的一部分??梢?,侗族的先祖古代越人是有遷徙歷史的。而一旦有了遷徙史,也就自然產生了紀念遷徙的侗年。
據(jù)此推算,侗年應有一兩千年的歷史了,或許還更早一些。而且在民間,侗年還一代代相傳下來,沿襲為節(jié)。據(jù)記載,1938年冬,在廣西三江縣的八江村外務坪這個地方,當?shù)氐臈钍隙奔揖团e行過冬節(jié)的祭祀儀式。之后,歷年如此。1983年秋,貴州、湖南、廣西三省區(qū)的侗族領導干部與專家學者在貴陽聚會討論《侗族簡史》時商定,把每年農歷十一月初一定為“侗年”(又稱“冬節(jié)”或“冬至節(jié)”)。于是,1983年農歷十一月初一,廣西民族學院第一次以官方名義舉辦慶祝侗族冬節(jié)的活動,并合影紀念。1984年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人民政府確定農歷十一月初一為侗族吃冬節(jié)(即冬至節(jié)或侗年)。之后,貴陽、北京、南寧、凱里、懷化、柳州等地侗胞先后多次舉行侗年或冬節(jié)活動,特別是在京侗胞幾乎每年都在中央民族大學聚會,還邀請其他民族同胞參加,舉辦報告演講、載歌載舞過侗年,形成民族團結、文化交流的新風尚。
也許,“侗年”(“冬節(jié)”或“冬至節(jié)”)曾受到漢族“冬節(jié)”的影響,或者漢、侗“冬節(jié)”互為影響。其實,在我國歷史上,冬至節(jié)這個節(jié)令由來已久。周、秦以冬至為歲首,稱為“過小年”。漢代,以冬至為“冬節(jié)”,官場舉行賀節(jié)之儀,并且放假休息。魏晉六朝,冬至稱為“亞歲”,百姓在這天對父母尊長拜節(jié)。唐宋仍循舊俗。杜甫有《冬至》詩云:“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今又來?!痹诒彼稳嗣显系摹稏|京夢華錄》卷十“冬至”條中描寫汴京人過冬至節(jié)時寫道:“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jié),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饗祀先祖。官放關撲(博戲),慶賀往來,一如年節(jié)?!保ㄒ砸蟮菄稓q時佳節(jié)記趣》第179頁)可見冬至到了宋朝時,已極興盛重要,成為祭祖之節(jié)日,并受到所有中國人的重視。而在臺灣過冬至節(jié)時,風俗是全家人都要跪拜在祖先的神位木牌前,由家長述說自家的“根”在什么地方,以教育后代不忘先祖。
如果進行比較,那么,漢族“冬節(jié)”的文化元素與活動內容,在侗族的“侗年”或“冬節(jié)”里都是可以看到相似或相同的影子的。
三、侗年的活動內容與儀式
侗年的活動內容與儀式,各地大體相同。一般都要殺豬宰羊、殺雞殺鴨、打糍粑、烤米酒、做甜酒、煮油茶等,還要把房前屋后打掃干凈,男女老少更換新裝;儀式都是首先擺酒敬香,供上祭品,燒化紙錢,口念祭詞(吉利詞等),祭拜祖宗,感恩祖德,銘記遷徙,祈求保佑,禳災驅邪,吃團圓飯、宴親友等等。通道過侗年一定要“吃凍”,即“吃魚凍”。魚凍就是頭天晚上,把魚洗凈后用米酸水煮好魚,待第二天冷凍后再吃,故稱“吃魚凍”。其味道鮮嫩,營養(yǎng)可口,又可御寒,是侗家的傳統(tǒng)佳肴。榕江七十二寨與錦屏九寨也有吃魚凍的習俗。在一至幾天的侗年活動中,還要舉行踩歌堂、跳蘆笙、放斗牛等等。
隨著社會的演進,后來侗年又增加了新內容。比如在錦屏九寨和劍河的大小廣一帶,還要唱山歌、趕花園、演大戲(侗族式的漢戲)、打籃球等等,女婿要隨妻子回娘家拜望雙老,以示孝心。有的青年人則趁此佳期舉辦婚禮,喜結良緣。
而黎平、榕江侗寨過侗年,當踩歌堂進入高潮時,不少人家為了在這種場合喧鬧取樂,還備辦馬匹,把自家的小伙“少爺”扶上馬背,然后趾高氣揚地踩進歌堂,俗稱“騎馬撈堂”。這時,鐵炮、鞭炮震耳欲聾,硝煙彌漫,全場激奮。身著銀飾盛裝的姑娘們緊追駿馬,用親手織就的漂亮花帶把馬套住,給馬背上的帥哥“少爺”唱祝福贊歌,每唱完一首,帥哥“少爺”就慷慨解囊,從馬背上甩錢答謝歌手歌師,在場的人眾群情振奮,“少爺們”志滿意得,整個歌堂沉侵在一片喜慶祥樂之中。
這里必須強調,過侗年也是一次美食會展。它展現(xiàn)了侗寨秋收后的時令美食。如飄香的糯米,新釀的米酒,肥美的魚蝦,成熟的雞鴨,鮮嫩的魚凍,還有腌魚腌肉,各類菜酸,血紅冷食等等,真是美味佳肴,琳瑯滿目,令人胃口奔騰。
四、侗年的文化內涵與特征
通過對上述侗年來歷傳說的考察研究,可以看出侗年是侗族人民隆重的傳統(tǒng)佳節(jié)。其文化內涵是節(jié)日所表現(xiàn)的祭祀、祈禳、驅邪、禁忌與喜慶等內容。
首先,不管哪種傳說,都是為了緬懷先祖,祭祀祖宗,這是侗年文化的源流。它回答了侗族從哪里來的根本問題,體現(xiàn)了一種“認祖歸宗”、“慎終追遠”的血脈認同與文化尋根取向。這既是一個民族的凝聚力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也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次,侗年寄托了侗家人祈福消災的良好愿景與追求人類社會的美好夢想。“祈禳驅邪”是侗年的主要內容,帶有農耕文化的歷史特征。祈就是祈禱,禳就是禳災。在農業(yè)社會里,人們還不能完全擺脫自然力的奴役,還時常受到天災人禍的威脅。因此,人們有祈晴、祈雨、驅蝗、祛病、遣瘟等祈求解除災患的祈禱,也有祈嗣、祈壽、祈福、祈祿以及祈求國運昌盛、村寨平安一類的祈禱。而過侗年,就是面對祖宗,口念祭詞在行使一種民間法術,以解除面臨的災難,這就是“禳”。這種儀式,寄托了侗家人的美好愿景和遠大“夢想”。
再次,侗年體現(xiàn)了侗族人民的科學時令觀與休閑觀。侗家人認為在五谷豐登、六畜興旺、一切農耕事務完畢的秋后,便是勞作的一年已經過去,新的一年到來的時候。因此,不少地方把農歷十一月的侗年(冬至、冬節(jié))當作新春的歲首,也視為舊年的終末。在這被認為是舊歲已去、新年到來、禾谷滿倉、禽畜滿圈之時,家家殺豬宰羊慶賀,村村互動走往,互敘豐年。
最后,過侗年還必須遵守禁忌。比如,通道侗寨在吃魚凍時,還有禁忌的習俗,即其他魚可以吃,但必須禁吃黃鱔。據(jù)說祖先在遷徙逃難中,追趕他們的官兵因為跑去看黃鱔打架去了,人們才趁機得以逃生。所以當?shù)囟奔胰艘恢卑腰S鱔當做救命恩人。而在錦屏九寨和劍河的大、小廣,過侗年的當天晚上,人們以肉食為主,忌食蔬菜。煮的米飯也寧多忌少,以示“吃剩有余”。
侗年文化不僅內涵豐富,而且還凸顯了鮮明的文化特征。
第一、侗年具有歷史的悠久性。如上所述,如果從秦、漢時期廣東、廣西一帶的“駱越”部落過“冬節(jié)”算起,侗年也許有兩千余年的漫長歷史??梢?,侗年可算是侗族的一個歷史悠久的古老節(jié)日。
第二、侗年具有文化性格的復合性。筆者認為,侗年的基本文化內涵主要是祭祀、祈禳、驅邪、禁忌等方面的內容。但隨著侗年歷史的發(fā)展,隨著侗家人生活習俗的傳承、演進與嬗變,加上與其他民族文化的交融,侗年的活動內容也是與時俱進、不斷豐富發(fā)展的。比如,侗年銘記逃難事件、紀念衛(wèi)國義勇、品食魚凍、舉行吹笙踩堂、斗牛賽馬、演唱侗戲、展示服飾、對歌談情、舉辦婚禮,甚至文體娛樂、競技比賽等等,都是不斷豐富增加的內容。它體現(xiàn)了侗年文化性格的復合多樣性。
第三、侗年具有文化形式的多彩性。由于侗年文化的復合性與多樣性,就帶來了文化形式的多彩性。侗年活動的表現(xiàn)形式可以說異彩紛呈,美不勝收。我們從中既可以看到莊嚴虔誠肅穆的祭祀儀式,又可以看到令人心曠神怡的歌舞表演,既可以品嘗風味獨特的美味佳肴,又可以豪飲香噴濃醇的糯米佳釀,既可以聽到天籟之音侗族大歌,又可以看到出閣于歸的侗家新娘,既能欣賞工藝精美的服飾銀飾,又能喝彩令人揪心震撼的斗牛賽馬,還能一路吃凍,一路踏歌,如此等等,叫人目不暇接,流連忘返。
第四、侗年具有活動時間的延長性。侗年從農歷十月底始,至十二月初結束,歷時一月有余。這種安排其實是很科學與休閑的。因為適時秋高氣爽,五谷豐登,人也喜色盈溢,精神飽滿。所以,侗年過得綿長持久、戰(zhàn)線拉長一些,也是符合天意人愿的。
第五、侗年具有活動區(qū)域的寬廣性。侗年作為侗族一個特色鮮明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其活動的范圍非常廣闊。不管是在貴州,還是湖南與廣西,不管是在侗族南部方言區(qū),還是在北部方言區(qū),不管是在偏僻遙遠的鄉(xiāng)村,還是在凱里、貴陽、懷化、南寧、柳州乃至北京等城市,侗家人在侗年期間,民間百姓與學者官員,幾乎都要開展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原生態(tài)與新時尚等形式相結合的各種節(jié)慶活動,以歡度自己民族的節(jié)日。
五、侗年文化的當代意義。
第一、一部侗年史就是一部悲淚劇與苦難史。上述秦漢時期侗族祖先古越人遭受封建統(tǒng)治者“進軍”驅逐而遷徙。直到明代仍有侗族被殘害驅趕的事件發(fā)生。據(jù)《明史·俞大猷傳》記載,明世宗嘉靖時期,當時廣東新興、陽春、恩平一帶的峒民(侗民)因不服朝廷的封建壓迫而一再反叛。明將俞大猷受朝廷委派,前去平定。他到后撫剿并用,親自帶人走遍峒寨,陳述厲害,使峒民畏服。同時對“力格猛虎”的峒民首領蘇青蛇用計欺哄而斬之。其他的峒民,有的被招降,有的被迫逃離??梢姡蹦暧涊d著侗家人沉重艱辛的遷徙歷程,承載著侗族的苦難與辛酸,記錄了整體民族與個體人生的悲歡離合。如今過侗年,能使侗家人牢記歷史的苦難,感悟新中國以來黨的民族政策的光輝和溫暖。
第二、過侗年是侗家人秉承夙愿、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夢想。從前過侗年,侗家人通過“祈禳驅邪”的儀式,企望達到“國泰民安、五谷豐登、六畜興旺、人生安康”的“夢想”。如今過侗年,能激勵侗族人民增強百折不饒、開拓創(chuàng)新、奮勇直前、實現(xiàn)“夢想”的趕超精神,為侗鄉(xiāng)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中國夢”而奮斗提供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與工作動力。
第三、過侗年能全面整合侗族文化,充分展示侗族文化的悠久性、多樣性、包容性與和諧性。特別是“火神”、“忠孝”、“和諧”文化,在侗年里十分厚重與鮮明。侗家人對國家忠誠,為國赴難,慷慨捐軀,在所不惜。侗家人崇尚文化,追求文明,溫厚孝悌,積淀道德,講究和諧,與人為善,人文生態(tài)環(huán)境健康文明。
第四、侗年既是祭祖祭神、慶祝豐收的節(jié)日,又是老百姓聚會娛樂、交誼通商的群眾性活動。過侗年,鄰里之間、族姓之間、村寨之間以及各民族之間與城鄉(xiāng)之問都會走往交流、互致問候祝福,能更好地調適社會群體的生活與矛盾。因此,通過過節(jié),能促進人與人、族群與族群、村寨與村寨的互動與了解,從而增進友誼,化解矛盾,增強團結,互相幫助,并促進市場經濟的培育,推動民族文化的繁榮,推進和諧社會的構建與發(fā)展。
六、侗年文化的發(fā)掘、整理與開發(fā)、利用
一、全面搜集、整理、研究“侗年”文化,編輯出版“侗年”文化叢書。據(jù)了解,我國至今沒有一本專題性的侗年資料專輯。根據(jù)侗年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需要,筆者建議,有關部門應該組織編寫一套諸如《侗年傳說故事》、《侗年祭祀習俗》、《侗年美食》、《侗年競技》、《侗年旅游》等內容的叢書。這里還要強調,吳國春、楊元龍《榕江民族風情》的《侗年節(jié)》曾記述:“過侗年,擺好酒菜后,由家長一邊燒香焚紙,一邊念過年吉利詞,吉利詞有長有短,會念的約念半個小時?!卑雮€小時的吉利詞是篇幅不短的極具價值的民俗學資料,一定有豐富的文化含量,是研究侗年文化的第一手資料,可惜當時整理者沒有搜集進來。而三江和通道過侗年也都念吉利詞或祭詞,但現(xiàn)有的資料也沒有祭詞文本。類似這樣的侗年資料,都需要我們下一步深入民間詳細調查發(fā)掘,全面搜集整理,以便研究和整合利用。
二、建立黔湘桂鄂“侗年文化旅游月”線路,推進侗鄉(xiāng)旅游經濟的全面發(fā)展。侗家人生活在黔湘桂鄂毗鄰地區(qū),過去的行政區(qū)劃把完整的侗族地區(qū)分割成了四大塊,侗族沒有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因此旅游文化資源難以全面整合,充分利用。因此,我們相鄰的幾個省市區(qū)以及市州縣的發(fā)改、文化、旅游、民族等部門完全可以聯(lián)手起來,通過以過侗年為突破口或切入點,科學合理地盤活配置侗鄉(xiāng)旅游文化資源,突出特點,放大亮點,科學規(guī)劃,全面開辟培育黔湘桂鄂“侗年文化旅游月”線路,為侗鄉(xiāng)旅游經濟的發(fā)展作出新貢獻。
三、科學安排各地“侗年”時間,精心打造旅游景點景區(qū)。侗年的時間大致在每年農歷“冬至”的前后,歷時一月有余,而且覆蓋貴州的黔東南州、銅仁市和湖南的懷化市與廣西的柳州市的大部以及湖北恩施的部分縣鄉(xiāng)村,輻射至省會、市州、市縣的中小城市幾十個,以及鄉(xiāng)鎮(zhèn)幾百個。要規(guī)劃制定開辟培育好黔湘桂鄂“侗年文化旅游月”線路,關鍵就是要科學合理安排好旅游時間。原本各地過侗年的時間就有差別,這既是天意,又合人愿。我們可以在民間時間合理循環(huán)的基礎上,進行科學有序的安排。比如,今天在錦屏某地觀看斗牛賽,后天到黎平欣賞侗族大歌,再后天到榕江觀看薩瑪祠,之后推移到通道吃魚凍,然后到三江參加蘆笙會,等等。加上侗鄉(xiāng)的革命遺址如黎平會議紀念館、通道會議紀念館、榕江紅七軍紀念館以及龍大道故居、周達文故居、粟裕紀念館、楊至成紀念館等等,也是侗鄉(xiāng)旅游線路的魅力景點景區(qū)。這些紅色文化與侗年文化完全可以在“侗年文化旅游月”里各展風采,比翼雙飛。
參考文獻:
[1]錦屏縣民委、文化館編印《錦屏民間文學資料》(第一集),1982年。
[2]烏丙安《民俗學叢話》,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年。
[3]南寧師范學院民族民間文學研究室編《廣西少數(shù)民族風情錄》,廣西民族出版社,1984年。
[4]羅啟榮、陽仁煊編著《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科學普及出版社,1986年。
[5]殷登國著《歲時佳節(jié)記趣》,廣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6]蔣炳釗、吳綿吉、辛土成著《百越民族文化》,學林出版社,1988年。
[7]王勝先著《侗族文化與習俗》,貴州民族出版社,1989年。
[8]吳國春、楊元龍:《榕江民族風情》,貴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
[9]段寶林著《中國民間文學概要》,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10]《二十五史》(明史卷下),中國文史出版社,2002年。
[11]劉芝鳳著《楚越古通道》,光明日報出版社,2006年。
[12]陸中午主編《中國侗族歌謠故事精選》,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06年。
[13]劉必強編著《神奇的節(jié)俗——黔東南民族傳統(tǒng)節(jié)日》,貴州民族出版社,2008年。
[14]陸景川主編《九寨風情》,中國文史出版社,2009年。
責任編輯 張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