訣竅:
1.和棒子面一定要用滾燙的開水;
2.自然醒發(fā)最好,如果想快可以加酵母,但醒發(fā)是必須的;
3.使勁把面團拍瓷實,這是盆兒碰成功的關鍵。
“吃了么您?”
“吃了,盆兒碰!”
這是我娘那一代老北京人(60后)小時候,到了飯點兒打招乎的一種常見方式。這里提到的“盆兒碰”,就是一種現在已經被逐漸淡忘的老北京面食。我小時候還吃過,可是當我跟94年出生的表妹說“盆兒碰”,她會放下pad一臉茫然,“姐,納尼?(日語“什么?”的諧音)”
想到這兒就真心悲哀,于是纏著我娘,非要學一次盆兒碰。我娘哼哼歪歪:“這可是個體力活,多麻煩啊!學的時候不許犯懶??!”于是我立馬笑臉逢迎屁顛兒屁顛兒地跟在后面,先去菜市場把棒子面、干黃醬、各種時蔬備好,等著我娘“親授”。
我娘強調,和棒子面的時候,要用滾燙的開水。這是為啥呢?其實也不是刻意講究,是因為棒子面的粘性太小,如果用涼水和面,面團的粘合度就不夠,到時候做出的盆兒碰就成片兒湯了。
棒子面面團和好了,用老北京話,“得沉一會兒再弄”。其實也就是現在的發(fā)面。只不過現在都直接用酵母,而如果延續(xù)傳統(tǒng)做法,就得等二十分鐘,讓面自然發(fā)酵起來。這步驟是為啥呢?因為棒子面是“死堂兒”(實心)的,如果不略微發(fā)酵的話,口感太硬,吃到胃里也不舒服。
醒好面后,第三步就是“摔面”和“拍面”。所謂“摔”,就是把棒子面團先摔成四四方方的面塊兒形狀。所謂“拍”,就是把已經摔好的面團,用刀背兒使勁地拍瓷實。這樣做是為了把棒子面面團里的空氣盡量擠出去,這樣做出的“盆兒碰”才不至于散架,煮好后才能成型美觀。別小看這一步,這是關乎到盆兒碰是否成功的關鍵步驟,偷懶的親們,下一步的“碰面”就做不出來了。
哈哈,終于講到令人興奮的第四步了,也是盆兒碰之所以成為盆兒碰的原因——“切面”和“碰面”。“切”很容易理解,就是把咱們剛拍好的面團,切成兩厘米見方的面丁兒。
而“碰”呢?就是把這些面丁兒,放在一個干凈的盆兒里,加上點兒薄面(就是干棒子面)使勁地搖勻。為啥要搖呢?說白了,還是因為這些棒子面丁兒的天生粘合度不夠,只能借助在盆兒里相互撞擊的外力,讓面丁兒更加結實。而因為“碰面”的時候要讓面丁兒在盆兒里來回碰,所以這道面食就有了個非常接地氣的名字——盆里碰。又因為老北京人口語喜歡吞音和兒化音,于是“盆里碰”就被口語簡化成了“盆兒碰”。
搖好后,就可以下鍋了。下面的步驟就和制作老北京炸醬面差不離了——將棒子面丁兒下鍋煮熟,撈起來之后,澆上炸醬,根據個人口味,放上胡蘿卜丁兒、豌豆、豆芽兒等面碼,可以像干拌面一樣的干吃,也可以盛點兒熱湯,連湯帶水兒的一齊吃。
盆兒碰出鍋了,我一邊吃一邊感慨,“媽,您小時候挺幸福的??!棒子面都能做出這么稀奇古怪的做法。不過為啥那時候家家戶戶都喜歡做盆兒碰??!真夠麻煩的?!蔽夷镆荒槻恍迹骸澳鞘且驗楫敃r沒白面!家家戶戶的主食只有棒子面,不能天天吃窩頭貼餅子吧?所以姥姥那輩兒的主婦,就把棒子面換著花樣做給家人吃。
吃盆兒碰最多的時候還是冬天,因為窩頭容易涼,而且特別硬,冬天的菜又少。而“盆兒碰”里有面有菜有湯水,圖的就是個熱熱乎乎的粗飽?,F在幸福多了,菜嗎可以按自己口味隨便放,但是我娘那輩兒人小時候,一般放的也都是大白菜了。然而就算是這樣,冬天里能吃到一碗熱騰騰的盆兒碰,已經算是“改善生活”了。
當然,做“盆兒碰”的過程對于我娘那代小孩子來說,已經算是樂趣了——在那個缺少玩具物質匱乏的年代,能在大人做盆兒碰時候打打下手,揪一小塊兒棒子面面團碰來碰去,也算是別樣橡皮泥的童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