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的樓市仿佛出現“變天”的新方向:近日舉行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出臺了樓市調控“國五條”,會議不僅再次重申堅持執(zhí)行以限購、限貸為核心的調控政策,堅決打擊投資投機性購房,還在繼2011年之后再次提出要求各地公布年度房價控制目標。此外,會議在明確既有政策的基礎上,還提出了對房價上漲過快的城市及時采取限購措施,以及建立穩(wěn)定房價工作問責制等內容。
這就是至2010年以來,樓市調控的“第四沖擊波”。認真對比之前的“國十條”、“9.29調控措施”、“國八條”,這次的“國五條”還是有一定區(qū)別:
保障房方面: 2013年底前,地級以上城市要把符合條件的外來務工人員納入當地住房保障范圍。這是首次提及外來務工人員可以享受保障房,而且還布置了全國的保障房具體任務:全面落實2013年城鎮(zhèn)保障性安居工程基本建成470萬套、新開工630萬套。
而實質上呢?這些都是理想化的想法。無法統(tǒng)計的龐大數量的“棚房”等改造、單位企業(yè)“自用型保障房”也統(tǒng)計到保障房里,而實質的安置情況也不可能樂觀,才導致仍然“發(fā)現”保障房不足。
限購與問責方面:基本上是在之前三次的基礎上再次強調與落實,但是也多了一個“其他城市房價上漲過快的,省級政府應要求其及時采取限購等措施”。
這意味著限購在目前階段沒有轉向,而且對于“上漲過快”的城市,強調由省級來落實監(jiān)管限購與問責。
房產稅方面:本次最惹人注目的就是明確要“嚴格實施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擴大個人住房房產稅改革試點范圍”。
房產稅要擴大試點范圍一直都牽動著房地產市場最敏感的神經,房產稅由討論,到試點,到擴大試點,猶如一次次的“核試驗”一樣對市場產生沖擊。雖然只是試點的擴大,估計也最多是3~5個城市,而且目前已經試點的上海與重慶效果也不理想,對城市實質“殺傷力”非常有限,但這個試點卻有“核試驗”的“震驚”效果。
縱論:
“國五條”作為樓市調控“第四沖擊波”,在訂立上可以看出管理層對于社會民生的關懷與支持,將外來人口的納入更是有相當積極意義。
但是在實施中,不免出現很多理想落空的情況。
而對于國內樓市,將會進一步加劇結構性分化:一線重點城市仍然平穩(wěn)復蘇;而二三線城市分化開始加劇,甚至城市內的區(qū)域分化也會越來越嚴重,例如近來報告的鄭州市新區(qū),成了一個“無人區(qū)”;而一些單一化資源城市,樓市就會越加“雪崩”,“黑燈城”的鄂爾多斯、唐山、常州等情況很難有轉機。
而另一個往往被忽視的問題也會產生:國內投資渠道少,主要以不動產、股票基金、理財產品為主。其實國內股市基金近年一直是全世界除希臘等“經濟雪崩”國家外,表現最差的,已經到了“乏善可陳”的地步,已經有點無以為繼去“招攬新血”。
本來老百姓已經越來越傾向安全而可靠的樓市,但是現在已經調控3年的樓市還在不斷打壓、限購,連投資機會都沒有。在這樣的背景下,在全球化“貨幣戰(zhàn)爭”的陰霾下,老百姓想對抗通貨膨脹,就很容易落入其他“圈套”了。這就會為引發(fā)社會問題埋下“伏筆”,也會加劇國內股市基金的“野蠻生長”情況,陷入一種惡性循環(huán)。
同時,清楚看到國內股市“擊鼓傳花”與IPO、PE本質的大規(guī)模民間資本,無奈之下,也有可能只能選擇“出走”海外。
上述種種,對于中國經濟發(fā)展是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