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大企業(yè)進行的交易,會令人不解它們想的究竟是怎么回事?;萜眨℉ewlett-Packard)2011年收購英國軟件公司Autonomy,就絕對可歸于這樣的交易之列。即便收購消息公布之初,惠普價股價就應聲下跌了20%。到了去年秋季,惠普將被收購公司的價值沖銷88億美元,而其中50億美元歸咎于不當會計行為。
目前主管機關正在調查Autonomy是否確曾從事不當會計行為。不過有意思的是,當初幾乎沒有人提出任何質疑。大型會計事務所KPMG協(xié)助惠普進行審核程序,檢查Autonomy的會計帳冊。盡管有會計作業(yè)不當?shù)牧餮?,但會計師顯然認為該公司財務健全。
這真是個令人震驚的故事──不過同樣的事情隨時都在上演,只是規(guī)模比較小而已。投資者與貸款者發(fā)現(xiàn),自己被公司財務數(shù)字資料誤導。收購者誤讀或誤解會計帳冊,以致對標的公司支付過高價格。有時問題出在不折不扣的貪污舞弊,但更多時候則是與所謂“財務藝術”有關的問題。
把財務視為一門藝術,有時頗令一般人困惑。在他們心目中,財務報告講的是數(shù)字,而數(shù)字只有精確與不精確之分。然而,財務數(shù)字卻不一樣。公司損益表與資產負債表的許多科目,反映的是估計、假設與程序規(guī)定。公司處理這些估計、假設與規(guī)定,可能有很大差異,以致類似的交易最終得到迥然不同的會計數(shù)字。
例如,假設有兩家公司都推出新系列的醫(yī)學造影設備,并附帶維修與服務合約。一家公司認為,大多數(shù)成本是在制造過程發(fā)生,因此設備交貨時即“承認”大部分的銷貨收入──也就是帳上記錄這筆收入。另一家公司則考量服務端的重大成本,因此要等服務合約到期才認列大部分收入。結果是:即使業(yè)務十分類似,兩家公司帳冊看來卻相當不同。但只要兩者都符合一致性,就完全合法。
根據(jù)許多報道, Autonomy采取“激進”會計,也就是利用估計、假設與規(guī)定,極盡美化帳冊之能事。惠普與KPMG 疏于精確查證,不了解Autonomy的程序究竟有多激進。不過Autonomy絕非采此種作法的特例,許多公司都以這種方式處理財務報表。陽光公司(Sunbeam)前執(zhí)行長,有“鏈鋸”之號的艾爾?鄧拉普(Al Dunlap),據(jù)說甚至把他的財務部門視為利潤中心。靠著操控帳冊,公司可以不斷美化績效,直到炫人耳目為止。
當你翻閱公司帳冊時,其實看到的是為帳冊負責的決策團隊的操守。你該查證他們以往的作風與聲譽,并坐下來仔細核對各項估計、假設與規(guī)定。只可惜惠普太急于完成交易,以致檢驗財務資料不夠用心。
為何會這樣?根據(jù)近期《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的文章,惠普當時的執(zhí)行長李艾科(Leo Apotheker)是本案主要倡議者,極力游說董事會通過。對此或許已故的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解釋得最透徹。“我要告訴你一個秘密,”杜拉克如是說:“交易撮合勝過工作。交易撮合刺激有趣,而工作很骯臟。不論管的是什么事,基本上就是一大堆骯臟的瑣碎工作──而交易撮合羅曼蒂克、有趣。這就是為什么有的交易毫無道理可言?!?/p>
李艾科早已離開惠普,但不幸的是,該公司仍在為此宗沒道理的交易支付慘痛代價──打消88億美元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