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像的主要功能是“傳承與交流”。在視覺媒介迅速發(fā)展的今天,以圖像傳播信息的方式顯得更加普遍,視覺文化隨處可見,報刊、書籍中圖片猛增,企業(yè)、商品紛紛通過標志和vI設計使其視覺化,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時空,使信息交流更形象更快捷;說明我們已進入視覺文化時代,現(xiàn)在人們通常借助圖像的形式來傳達、獲取信息,表達自己的心理感受或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達到相互交流的目的。正如米爾佐夫所說:“今天的西方哲學和科學對世界的理解,靠的是圖像模式而不是文本模式?!蹦敲慈绾稳ソ庾x圖像呢?我認為要從四個方面著手。
一、從時代背景去解讀圖像
歷史成就圖像,圖像再現(xiàn)歷史、傳承歷史。社會事件與歷史的變遷對圖像產生影響,圖像在一定程上體現(xiàn)了社會歷史和時代變遷。魯迅先生在1913年《擬播布美術意見書》中指出“凡有美術,皆足以征表一時及一族之思維,故亦即國魂之現(xiàn)象,若精神遞變,美術從之以轉移”。我們從《阿爾塔米拉洞穴壁畫》中認識原始社會的狩獵經濟,從《馬王堆漢墓圖畫》中認識我國早期封建社會的文化、信仰和統(tǒng)治階級奢侈豪華的生活。任何作品形象的背后都蘊含著某種意義或作者的思想情感,要想深入理解圖像作品的意義,就必須對其得以產生的社會背景有所了解。進行調查、收集并研究作品的時代背景、作者的生平經歷,以及作品中所透露的哲理性、象征性,或者某種文化特征,把它放在各自的社會情景中,才能準確地理解其含義與價值。尤其是那些與當時社會運動戰(zhàn)爭思潮有密切聯(lián)系的作品顯得更為重要,因此在解讀圖像作品時,只有與社會歷史背景聯(lián)系在一起,才能獲得更直觀更深刻的視覺感受,這是解讀圖像作品的先決條件和必由之路。
二、斟辨藝術風格解讀圖像
風格是圖像作品在整體上呈現(xiàn)出的具有代表性的風貌。是通過藝術作品表現(xiàn)出來的相對穩(wěn)定,既深刻又能本質的反映當時民族與藝術家個人的精神氣質、審美觀念等內在特征的外部標記。現(xiàn)實社會生活無限豐富,藝術家獨特的創(chuàng)造個性及欣賞者審美需求的復雜性決定了藝術風格的多樣性,如作品風格、畫家風格、流派風格、民族風格、時代風格等。這些不同層次的風格實際上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滲透的有機整體。作品風格是畫家創(chuàng)作個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和具體表現(xiàn),歷史上凡是有成就的藝術家,其作品都具有獨特的風格特征。如范寬《溪山行旅圖》的壯美不同馬遠《踏歌圖》的清潤。藝術家作為社會的一員,必定受當時的社會思潮和藝術思潮的影響,使一批藝術家的作品,呈現(xiàn)出某些相似的特征,就形成了藝術流派,那就是流派風格。我國古代文人士大夫對繪畫產生了興趣,以獨特的形式,多取材于山水、花鳥、梅蘭竹菊和木石等,借以發(fā)抒“性靈”或個人抱負,也寓有對民族壓迫或對腐朽政治的憤懣之情,形成了“文人畫”的潮流。19世紀歐洲以庫爾貝為代表的現(xiàn)實主義打破傳統(tǒng)的觀念和幻想,開始用比較客觀的眼光觀察世界,研究社會現(xiàn)實問題。如法國以畫農民題材著稱的現(xiàn)實主義畫家米勒著名的《拾穗》《晚鐘》。19世紀下半期,以法國莫奈為中心風靡歐洲并具有世界性影響的印象主義,描繪光和大自然的瞬息變化,筆觸奔放而果斷。以安格爾為代表的新古典主義,以席里柯的法國浪漫主義、梵高的后印象主義以及20世紀的現(xiàn)代主義、抽象主義等。如果藝術作品與民族地理氣候、文化風俗、對世界和人生的態(tài)度相關聯(lián),那么這樣的藝術作品即稱之為“民族風格”。如天津楊柳青年畫通過寓意、寫實等多種手法表現(xiàn)人民的美好情感和愿望,反映各個時期的時事風俗。如年畫《連年有余》,創(chuàng)立了鮮明活潑、喜氣吉祥、富有感人題材的獨特風格。作品風格既表現(xiàn)在作品的形式因素之中,又存在于作品的內容之中。同時,又決定于作者的個人手法特征和流派歸屬,體現(xiàn)著他所隸屬的民族文化地域和時代審美風尚。因此在解讀圖像時,要斟辯了解圖像的表達方式,進而理解圖像的風格特征。
三、從圖像語言中解讀圖像
圖像的內容是通過一定形式來體現(xiàn),相應的形式是內容具體存在的樣式。圖像的樣式是由內在的結構和外顯的藝術語言構成,兩者相互交融,相互滲透。藝術語言具有塑造藝術形象、傳達藝術內容和審美的基本功能。結構是存在于具體的作品中,在結構的牽引下,藝術語言承擔描繪、敘述、抒情等塑造藝術形象,傳達藝術內容的任務。藝術作品的語言有線條、結構、色彩、意蘊、明暗等。其中藝術語言中的“線”在客觀物象中往往是不存在的,是虛擬的。它來自于我們對某種現(xiàn)象的感覺,來自于個人的體驗和創(chuàng)造,是由畫家對某種事物的判斷而產生的,同時,也出自于個人情感的流露,是心情的自然痕跡,許多形容詞都可以通過線來表達。畫家通過對物體本質的感受,將對象的形狀特征從物體復雜的結構中概括出來。繪畫中的圖像離不開線,其成功的范例如我國宋代梁楷的簡筆人物畫《太白行吟圖》,如果說“線”是藝術的語言,那么“色彩”就是藝術家心靈的“樂曲”,是畫家再現(xiàn)世界、抒發(fā)自我、表達內心情感的主要形式。不同的色彩對比構成了豐富多彩的色彩旋律,如法國莫奈的油畫《藍色的睡蓮》、荷蘭梵高油畫《黃色的房子》等。藝術語言是圖像情感的外觀,在圖像的解讀過程中,首先是通過眼睛去觀看,最先接觸的是藝術語言。借助藝術語言這一重要媒介敏銳地感知對象的各種視覺語言形態(tài),及其所引發(fā)的愉快、幽默、崇高、莊重、輕柔、朦朧、壓抑、悲傷等情感反應。以達到對圖像的感知,進而理解圖像蘊含意義。
四、品味圖像內涵汲取圖像精華
圖像作品往往借助特定的藝術語言和形式結構塑造出視覺形象,大都有著內在和深遠的深層意蘊。“意蘊”則是作品內在的含義、意義和意味,包含一種內在的生氣、情感、靈魂、風骨和精神等,是作品最高價值所在。英國現(xiàn)代藝術理論家克萊夫·貝爾曾將藝術作品的特性解釋為“有意義的形式”,并將圖像作品蘊含意義分為兩個方面,即“約定成俗”的意義和本質意義,如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龍和鳳,就具有固定的“吉祥”意義。人文畫中的“梅蘭竹菊”稱之為“四君子”,松竹梅稱之為“歲寒三友”,表達了我國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清高、堅貞的氣節(jié)。清代八大山人的《荷花翠鳥》充滿孤獨又郁憤的情感。再如現(xiàn)代生活中的標志,通過簡潔的形式語言,傳遞出“這是什么、這在做什么、這該怎么做等信息”,在解讀圖像的過程中,只有把握圖像的真正內涵,感受和領悟美術作品的深層意蘊,才能更好地了解作品的審美價值和社會文化價值,才能提升自己的文化修養(yǎng),實現(xiàn)作品的教育功能。
圖像是以感性形象的具體性和生動性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情感,我們在解讀圖像時必須以全身心的力量投入到作品之中,審視圖像的形式語言,深刻探求圖像的歷史背景和風格特征。感受圖像的內涵,與其同呼吸、共命運,產生共鳴,這樣才能感受圖像的全部魅力。
[李旭勤,浙江省縉云縣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