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溪寺位于云南省安寧市溫泉鎮(zhèn)。溫泉鎮(zhèn)以溫泉著稱,其泉水水色湛綠、光潔如碧玉,故有“碧玉泉”之美稱。曹溪寺所在前臨螳螂川,背靠蔥山,有碧雞、龍馬、筆架諸峰環(huán)繞,寺踞半山間,氣象巍巍。
一、曹溪寺的建筑風格類型分析
曹溪寺于上世紀40年代經建筑學家梁思成考證為宋代建筑。寺內現存大雄寶殿、后殿、鐘鼓樓等基本保存完好。寺中主殿供奉“西方三圣”(阿彌陀佛中坐,觀音、大勢至菩薩左右脅侍)。壁后則為“華嚴三圣”(釋迦中坐,文殊、普賢脅侍)木雕像組,1956年經全國佛協(xié)副會長周叔伽鑒定為宋代遺物。
1.建筑布局
中國佛寺布局始定型于公元四世紀。作為佛教舉行宗教活動的場所,寺院與佛教的發(fā)展息息相關。自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原起,就與中原文化不斷碰撞與融合,佛寺的布局也隨之不斷發(fā)展。歷史上形成的佛寺布局主要有三種。
廊院式是我國佛寺早期的布局形式,即以一座佛殿或佛塔為中心,四周繞以廊屋,形成獨立院落,規(guī)模大的寺院可由多個院落組成。該布局是受印度佛寺的影響,結合中國宮署建筑形成的。據《后漢書·陶謙傳》記載,獻帝中平五年至初平四年笮融在徐州“大起浮屠寺,上累金檗,下為重樓,又堂閣周圍,可容三千許人”,這便是以佛塔為中心的。又《洛陽伽藍記》記載,北魏洛陽景樂寺“有佛殿一所,像輦在焉。雕刻巧妙,冠絕一時。堂龐周環(huán),曲房連接,輕條拂戶,花蕊被庭”則以佛殿為中心。如唐慈恩寺、南宋平江報恩寺廟等皆為廊院式。廊院式布局適合單座院落,殿塔居中,主次分明;若為多院落群體,則略顯主題分散,尤其遇到復雜地形,更難以營造,因而逐漸被取代。
縱軸式是我國寺院的主要布局形式。將殿堂布置于一條軸線上,每個殿堂前面左右各置一座配殿,形成三合或四合院落。各組院落中主體建筑的體量、造型結合所供主像在佛教中的地位而各不相同。大型寺院還可并列兩至三條軸線,在側軸部位建塔院、禪房、花園等。這種布局在唐代敦煌壁畫上就已出現?,F存的河北正定隆興寺大體保持宋代布局,是縱軸式布局的代表。從寺前照壁起,沿南北軸依次建有山門、大覺六師殿、摩尼殿、大悲閣、彌陀殿等殿宇,造型各異。主體建筑大悲閣為多層樓閣式建筑,閣前左右兩側配慈氏閣與轉輪藏閣,氣勢雄偉,為全寺建筑群的高潮。
自由式布局則隨藏傳佛教興起,在西藏地區(qū)創(chuàng)立。其特點是無明顯主軸線,因地制宜,按地形自由布置。這種布局,一方面是受宗山建筑的影響(宗山即西藏地區(qū)行政管理機構,一般設于山上,利于防守);另一方面由于藏傳佛教宗教內容較多,建筑類型復雜多變。藏族佛寺除佛殿及經堂外,還有靈塔殿、轉經廊、喇嘛塔、活佛公署、喇嘛住宅等。西藏日喀則的扎什倫布寺,依山傍水,層樓高聳,金頂碧瓦,巍峨莊嚴,方圓約20余公頃,周圍筑城垣,寺內有60個康村,數十處殿堂及歷代班禪靈塔。該寺布局變化自如,主次有秩,是自由式布局的成功之作。
除三種基本布局外,寺院布局還有一些特例。如依山臨壑的河南汝州風穴寺,懸建于峭壁山腰的山西渾源懸空寺,具有江南民居特色的蘇州紫金庵等,體現了中國寺廟布局靈活多樣的特點。
安寧曹溪寺采用了并列兩軸的布局。入山門首先見到一面照壁,上書金色佛字,照壁左右各有庭院,左邊的庭院所處軸線上依次排列著該寺的天王殿、大雄寶殿,以及正在重建的觀音殿(原觀音殿曾多次被焚毀和重建)。右側軸線則布置有禪房和花園。
2.建筑及雕塑
曹溪寺大雄寶殿坐西向東,屋頂為重檐歇山式,以斗拱支撐屋頂,全系木結構。大殿表面為三格,實則四根中柱將殿堂分成五格,俗稱明三暗五。大殿不太高,外觀呈寬形,顯得穩(wěn)固、莊重。殿內柱子粗大且量多,顯得凝重。由于用料粗壯,結構古樸,計算精確,雖多次修葺,主要梁柱卻一直未換。大殿的前檐下有一直徑30厘米的圓孔,每逢甲子年中秋之夜,皓月東升,高至五十度時,月光透過圓窗,直射佛祖金身,其圓如鏡,先懸額端,隨月亮漸升,光影漸漸下移,沿鼻梁直下,嵌于大佛胸前,又移至肚臍,倏然而逝,這種奇觀被稱作“天涵寶月”。這是我國古代匠人運用天文、數學、物理學和建筑學巧妙結合創(chuàng)造的奇觀。安寧段昕曾寫詩描繪道:“南華別派悟宗乘,西鷲飛來翠幾層,法指動時天不夜,禪心靜處月初升。金波穆穆香臺鏡,珠色溶溶暗室燈,為問慧光圓滿否?萬山如晝赤文騰?!?/p>
曹溪寺內有四十七尊佛像,其中“華嚴三圣”組像最為精美珍貴。雕像形象生動、雕工精湛,且極具文物價值。佛像大小和真人相似,雖面容慈祥,但從眉宇間卻透出淡淡愁容。這正是當時宋朝廷積弱、百姓對外患擔憂在藝術上的真實反映。
二,曹溪寺佛教淵源
1.曹溪寺名稱“曹溪”來由
曹溪寺背枕蔥蘢嶺,臨螳螂川,左潮泉,右珍珠,俯視溫湯,地勢近似于韶州f今廣東韶關)。相傳唐代禪宗六祖慧能在廣東韶州曹溪寶林寺大興佛法,派他的弟子到云南傳播“頓悟成佛”的教義。其弟子來到溫泉,見此地山水秀美,地形近似韶州曹溪,于是在此建寺。但這只是傳說。
考古證實,安寧曹溪寺建于南宋末年,和慧能所處時代相去甚遠。該寺名“曹溪”,與韶州曹溪確有淵源。禪宗入滇前,此地一直信奉西藏喇嘛教,宋末元初時禪宗傳人云南,很快在昆明地區(qū)傳開。曹溪寺早期情況,未有文獻提及,至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五葉禪師道成重修寺宇,請留居寺內的楊慎寫下《重修曹溪寺記》。楊慎指出該寺是禪宗六祖慧能的道場,與慧能駐地的曹溪借喻“法流”一脈相承。文章著重介紹寺附近小泉(后人稱“圣水”),每天三次流量特別大(“來潮”)。后人在泉下鑿池蓄水,相傳“來潮”時,“泉神金酴”(蟾蜍)會在池中出現。楊慎敘述該寺興衰時,特別把上述現象稱為“異境”,暗指該異境與韶州曹溪暗合。
六祖于廣東韶州曹溪寶林寺傳法,倡導“頓悟法門”,開創(chuàng)禪宗的南宗一派,其信徒眾多,影響深遠。是否因六祖駐地有曹溪,安寧也有“圣水”,信徒們從而興建了曹溪寺,抑或寺建成后,借六祖駐地曹溪作為寺名,目前尚待考證。
2.禪宗興起與六祖慧能
六祖慧能在禪宗歷史上是劃時代的人物。在六祖那個時代,禪宗內部發(fā)生了一場關于“修身”還是“修心”的大爭論。這個爭論,具體便在于神秀和慧能的兩首偈子所表達的兩種觀點。
以神秀為代表的一派主張“身為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贊同修身成佛,成佛要通過身體修行、持戒,并認為如果不付出個人的艱辛則難以成佛。這也是當時禪宗的主流思想。
而慧能則認為神秀不徹底,既然神秀承認“萬事皆空”,他的身體也該是“空”,就不必“時時勤拂拭”?;勰苤鲝垺靶扌摹背煞?,提出“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的偈子,認為只要解決了心的問題,就可以成佛。因為身是“空”,而“心”是實的,因而修行只能修心。
慧能觀點的意義在于他從禪的角度出發(fā),圓滿地闡述了釋迦牟尼佛關于“佛”的真實含義。釋迦牟尼佛認為,“佛”就是“覺悟”,人覺悟了就可以成佛,但如何覺悟,釋迦牟尼佛沒說?;勰苷J為,釋迦牟尼佛說的覺悟就在于人心的一念之間,就是所謂“頓悟”,在這里,慧能的觀點準確地體現了釋迦牟尼佛思想的精髓。
三、總結
佛寺作為佛教精神的實際載體,在中國的古代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安寧曹溪寺以其別具匠心的“天涵寶月”奇觀,向我們展示了古人高超的建筑技藝及獨特的宗教理解:60年的光陰,就為剎那的佛光一這正是“頓悟”的真諦。正是這種匠人對技藝的極致追求,使得我們后人能看到現在的各種傳世奇跡。
[趙昆 楊大禹,昆明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