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老師體罰學生的惡性事件頻發(fā),惡劣的體罰手段令人震驚,為此不少教育同仁呼吁:要“賞識”,不要“懲罰”,要多鼓勵,少批評。但也有不少學校管理者和老師大吐苦水,表示現(xiàn)在很多孩子嬌慣,難管理,連批評兩句都不行,教師“動不動就丟飯碗”,以至于老師不敢管?!吨楹L貐^(qū)報》聯(lián)合珠海新聞網(wǎng)調查發(fā)現(xiàn),完全支持“教師不準體罰學生”的網(wǎng)友比例僅為18%,其余82%的網(wǎng)友認為是否該體罰,要“根據(jù)情況,視情況和處罰程度而定”。支持對學生體罰的網(wǎng)友們還給出理由:“適當?shù)捏w罰是應該的,有的孩子太溺愛了!”那么,究竟該如何看待“懲罰教育”呢?請關注本期微博看臺。
顧明遠 教育家
學生是需要嚴格要求的,犯了錯誤也應該批評甚至嚴厲批評,不能放任不管,或者一味遷就。但是要求和批評都是在尊重學生人格的基礎上進行的。尊重學生,認為他是會改正錯誤的,然后再批評他,他就會理解并接受你的批評。懲罰,只有當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以后才會有效。
郭愛桂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懲罰可以是減少零花錢等物質上的懲戒,也可以是諸如減少孩子看動畫片時間等精神上的懲戒,還可以是體罰等身體或心理傷害方面的懲戒。懲罰絕不等于體罰,更不是傷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視。懲罰是把雙刃劍,是一種有難度的教育技巧,倘若掌握不好分寸,就有可能對孩子造成心理傷害。
張 治 上海大學附中副校長、特級教師
在美國的學校,懲罰是非常嚴肅的事。首先,懲罰是明確的,學生在入學時,學校即將相關的規(guī)則告訴每個學生和家長。其次,懲罰需要確鑿的證據(jù),學生接受懲罰自然口服心服。此外,懲罰是科學的,切中學生的痛處,點中要害。懲罰的目的是要讓學生明白,犯錯是要付出代價的,而不是純粹為了懲罰而懲罰。
趙志疆 時評人
沒有懲戒的教育談不上完整。從某種意義上說,教育本身就包含著懲戒的意味。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是促進學生的社會化發(fā)展,由此不僅意味著要傳授知識,同時還要按照社會行為準則規(guī)范學生的行為。因此,教育者有責任和義務引導孩子適應集體領域的社會規(guī)范,懂得為自己的錯誤買單。
李鎮(zhèn)西 成都市武侯實驗中學校長
愛,不是教育的一切。我理解的教育懲罰,是對不良行為的一種強制性糾正,這既可以體現(xiàn)在精神上,也可以體現(xiàn)在行為上,正如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所說:“確定整個懲罰制度的基本原則,就是要盡可能多地尊重一個人,也要盡可能多地要求他?!?/p>
朱愛明 浙江余姚市實驗學校教師
“懲罰教育”是建立在對教育對象絕對尊重的基礎上,而不是去傷害他們,使之失去自信。作為教師,在對孩子進行“懲罰”時,不能對孩子施加其自身所不能承受的高壓力,以至孩子認為不能實現(xiàn)而不去嘗試。另外,對孩子不能有太多的“憐憫之心”,否則,“懲罰教育”容易半途而廢。
林如群 國家注冊心理咨詢師
拳打腳踢明顯是錯誤的,而用戒尺打幾下學生的手心,讓他們書寫認真一些,背誦抓緊一些,課堂注意一些,這無疑是可行的。因為人天生貪圖安逸,天生有惰性。有些時候,只要學生的體能允許,罰站和罰跑同樣可以達到警示的作用,當然,前提是要“因材施教”,應該根據(jù)學生的性格、心理承受水平、犯錯誤的嚴重程度來確定懲罰的等級。
趙忠心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
對未成年人的教育,我歷來主張該表揚就表揚,該批評就批評,要以表揚為主,批評為輔,表揚要實事求是,批評要尊重孩子的人格,不可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很多主張“賞識教育”的人,光講表揚,不許批評,認為表揚可以“無中生有,無限夸大”,那不叫教育,那叫“哄小孩子”,這種方法只適用于一些弱勢群體、缺乏自我評價能力的人群。
王 輝 教育學博士
家長要端正心態(tài)。如今大多是獨生子女,家庭溺愛較多,在受到批評和懲戒后易走極端,搞得學校和教師都很被動。目前社會和教育界對教育懲戒權尤其是教師懲戒權的認識處于混亂狀態(tài),一些媒體不負責任地隨意夸大體罰事件,使得教育工作者談之色變,家長也被這種報道誤導,對于體罰一詞過于敏感,生怕孩子在學校吃了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