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書評》(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是我閑了的時候常常翻閱的讀物,時不時發(fā)現(xiàn)里面有些新鮮文章。
2012年11月8日,《紐約書評》刊登普林斯頓大學高級研究院教授、理論物理學家弗里曼·戴森(Freeman Dyson)的文章《你能真正知道什么?》,是為哲學家吉姆·霍爾特(Jim Holt)的書《世界何以存在:一部存在主義式的偵探故事》(Why does the World Exist?An Existential Detective Story)專門寫的書評。戴森教授(1923年生)可是九十高齡了;九十歲的人寫的東西多少值得一讀??紤]到直接翻譯原文的版權障礙,我這里只好望文述其大旨了。中文風格雖然是我的,但文章的框架我一點也沒敢僭越,因為這是哲人的思考,我一介翻譯是沒有權力改動的。
文章開篇說《世界何以存在》是一組現(xiàn)代哲學家畫像;作者霍爾特拜訪了每一幀畫像的主人并事先告訴他們要問他們一個問題:“世間何以存在什么而非虛無?”采訪人繪聲繪色地報道了哲學家們對這個問題的反應,連習慣動作和個性都不放過。
“他們的回答給人留下講話人的瞬間表情,然而并不解決‘存在’的謎團?!?/p>
戴森教授說:哲學家比哲學更有意思。哲學家大抵偏執(zhí),在所從事職業(yè)里高高在上;在巴黎或者牛津這樣的花柳繁盛地、溫柔富貴鄉(xiāng)里思考著深沉的問題。他們是學術等級古老傳統(tǒng)的繼承人。門生們坐在圣人的跟前,圣人們則循循然誨人不倦。巴黎和牛津的大學維持這個傳統(tǒng)已經(jīng)有八百年了。
“大學和宗教是人類制度最耐久者?!?/p>
戴森教授說,按霍爾特的說法,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哲學家有兩個:一個是海德格爾;另一個是維特根斯坦。
海德格爾在歐洲大陸至高無上;維特根斯坦則在英語世界里馳騁哲學疆場。
海德格爾是存在主義的鼻祖之一;法國知識界對這一哲學流派表現(xiàn)出極大的興趣。
維特根斯坦沒有建立“主義”,也寫得很少。他寫的一切既簡潔又明澈。生前只發(fā)表了一本書《邏輯哲學論》,那是1918年在維也納寫的。羅素1922年為這本書的英文版寫了長序。這是本兩百頁不到的小書。
戴森教授說他上高中時讀《邏輯哲學論》是一夜竟讀的,懷著青春的激情?!皶拇蟛糠质侵v數(shù)理邏輯的,只有最后五頁談到人類的問題?!?/p>
維特根斯坦的文字是這樣的:“生活問題的解決之道在于此問題的消失?!本S式文體最有名的句子是:“一個人無從談起之處,則必須沉默?!?/p>
戴森教授認為《邏輯哲學論》的啟發(fā)意義、思想解放意義在于:維特根斯坦覺得哲學很簡單;哲學的視界也有限。哲學關乎邏輯與正確使用語言。這一有限視界之外的任何臆想都是神秘主義。第6522節(jié)說:“世上的確有不可解的東西。不可解本身就顯示了不可解。這就是神秘的東西?!奔热簧衩夭豢山猓簿蜎]有什么可多說的了?;魻柼卣f海德格爾和維特根斯坦的區(qū)別在于:維特根斯坦勇猛卻禁欲;海德格爾奸詐而虛榮。
戴森教授接著說維特根斯坦的思想禁欲對英語世界的哲學家影響很大。英語世界的哲學因此把倫理學和美學排除在哲學門外。
1946年我來到劍橋大學,維特根斯坦剛結(jié)束六年的醫(yī)院(幫工)工作回到這里。我對他懷有很高的敬意,并且興奮地發(fā)現(xiàn)他居然就住在我樓上。我常見他上下樓,但自己害羞,沒跟他說話。我?guī)状我娝哉Z:“我越來越蠢了,每天都變得更蠢?!?/p>
終于行將結(jié)束劍橋的一天,我貿(mào)然跟他說話了。
我告訴他,我很喜歡讀《邏輯哲學論》;問他28年后觀點有無變化。
他沉默了片刻說:“你代表哪家報紙?”……
戴森教授說維特根斯坦對前往聽他課的女生就更不客氣了。假如課堂上出現(xiàn)一位女生,他能沉默到人家離去。
我恨他的粗魯。
五十年后的一個陽光明媚的冬日早晨,在劍橋鎮(zhèn)郊外的一個教堂后院里,我偶然撞見他的墓石。巨大的石塊略覆蓋著新下的雪。石頭上簡單地寫著幾個字:“維特根斯坦”。
我驚奇地發(fā)現(xiàn),往日那恨突然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更深一層的理解。
他安息著,我也平靜了,在這白色的寂靜里。
他不再是壞脾氣的偽哲學家。
他是靈魂受折磨的人;是有著悲劇歷史的家族最后一個幸存者。他在陌生人群里過著孤獨的生活;終了想解釋不可解釋的事物。
戴森告訴我們霍爾特訪問的哲學家們研究的領域很廣泛。他們討論的主題是兩種不同的意見。一種意見屬于唯物主義,另一種屬于柏拉圖主義。“唯物主義想象世界是原子構成的;柏拉圖主義想象世界是觀念構成的?!比缤诸悓W家把植物和動物的種類歸類命名,哲學場景的觀察家們也可被歸類命名為條分理析派和歸里包堆派。條分理析派喜歡命名許多物種;歸里包堆派喜歡只命名幾種。
物理學家的戴森教授自認是歸里包堆派;哲學家霍爾特在他看來則屬于條分理析派。戴森以為哲學家大抵是條分理析派。他們把思維的方法劃分成狹窄專門的領域:泛神論啊一神論啊,人文主義啊泛心論啊……戴森教授說他自己則喜歡只分兩類:一類執(zhí)迷事物,另一類執(zhí)迷意念?;魻柼貑栒軐W家們世界何以存在:在唯物主義看來,這問題關乎空間和時間的起源,關乎粒子和磁場;與其相關的科學分支是物理學。在柏拉圖主義眼里,這個問題關乎意義、目的和意識的起源;與其相關的科學是心理學。
戴森教授接著列舉柏拉圖主義哲學令人印象很深的信徒約翰·萊斯利(John Leslie)。此公曾在大學里教授哲學,目前退休加拿大西海岸。萊斯利稱自己為極端的“價值決定論”者。價值決定論的核心是:世界是由觀念構成的;柏拉圖“善”的概念賦予世上存在的一切以價值。萊斯利很認真地對待柏拉圖的人類生活如洞穴的形象比喻。我們住在洞穴里,看到的只是洞穴入口投進的光照在墻上的影子。洞穴外面的真實事物只是觀念;我們在洞內(nèi)看見的是不完美的觀念的意象?!皭骸敝嬖谑且驗槲覀兊囊庀蟊煌崆?。我們看不見的終極真實是“善”。善是一股強力,是它把宇宙拽進現(xiàn)實存在的。戴森教授認為萊斯利明白這種存在解釋是詩意的幻想,而不是邏輯推論?!爱斶壿嫴还苡玫臅r候,詩來救場?!卑乩瓐D的全部思想都收在他的對話錄里了。柏拉圖對話錄是“他老師蘇格拉底談話的戲劇性重構。這些對話基于想象而不是邏輯”。
1996年萊斯利出版了一本書《世界的末日》。這書對人類處境的看法陰郁。哥白尼原理表示人類作為宇宙的觀察者,其處境并不例外。萊斯利以此為依據(jù)計算人類未來能維持多久。哥白尼的日心說把地球從亞里士多德的宇宙中心挪走了,把它放進了一個較謙和的位置,讓它成為圍著太陽轉(zhuǎn)的行星中的一個。
萊斯利說哥白尼原理不僅應該用到人類的空間處境上,也應該用到人類的時間處境上。作為時間過程的觀察者,人類不該在自身歷史的開端就把自己放在特權物種的位置上。作為哥白尼信徒的觀察者,我們應該置自己于歷史均值處境,而非靠近開端的特權處境。所以,我們不能指望人類未來的可持時間會超過以往。我們知道人類存在大約10萬年了;從現(xiàn)在算起,人類滅亡的時間也就還有10萬年。
戴森教授認為萊斯利的預期是對概率理論在技術上的錯誤運用?!笆聦嵣希R斯利的說法在技術上是正確的;我不喜歡這說法的原因是因為我不喜歡他的結(jié)論。我當時覺得宇宙有自己的目的;人類的頭腦是宇宙目的的組成部分。既然宇宙的善是通過我們觀察者的存在來揭示的,人類就應該依賴宇宙的善來允許自身繼續(xù)存在。”此段結(jié)尾處,戴森表示自己反對萊斯利的論點,“因為跟他相比,我是個更好的柏拉圖主義者?!?/p>
戴森教授列舉的第二個人物叫戴維·多伊奇(David Deutsch)。多伊奇的論點跟約翰·萊斯利正好相對立。他寫過一本書叫《無限的開始》(The Beginning of Infinity,戴森在《紐約書評》2011年11月10日那期評論過這本書)。多伊奇的家離牛津只有四英里,霍爾特在那里訪問了他。描述此次訪問的那章叫“多元宇宙的占星術士”。多伊奇是職業(yè)物理學家,戴森說他的哲學思想的根基是物理學。跟大多數(shù)哲學家不同,多伊奇懂得量子力學:“他在量子宇宙的時空里感覺很自如。”他喜歡量子力學的多元宇宙解說。上世紀50年代普林斯頓大學學生休·艾維瑞特(Hugh Everett)創(chuàng)量子力學多元宇宙說。在艾氏的想象里,量子宇宙是同時存在的各尋常宇宙的無限聚合。他稱此聚合為“多元宇宙”(Multiverse)。
戴森教授說量子物理學的基要是不可預測(Unpredictability)。在每一個瞬間里,人類生存的物理環(huán)境里的客體——肺臟里的原子和眼睛里的光——都在作不可預測的選擇,決定著下一步要做什么。按艾氏和多伊奇的說法,多元宇宙包含一個宇宙,這個宇宙為每一種選擇的復合(every combination of choices)的存在而存在。宇宙的數(shù)目眾多,每一種可能接續(xù)的選擇會發(fā)生在至少一個宇宙里。每一個宇宙又不斷分裂成許多交替更迭的宇宙;交替更迭者又重新組合,殊途同歸。多元宇宙是“(有可能發(fā)生的)歷史的巨大網(wǎng)絡,隨時間進程演變重組?!?/p>
戴森說物理學家在原子行為里觀察到的“量子怪異”亦即愛因斯坦不喜歡的“一段距離外的神經(jīng)兮兮的舉止”是宇宙以出人意料的方式重組的結(jié)果。
按多伊奇的理論,我們每個人都作為可識別生物群里的一員在多元宇宙里存在。大家一起穿越時間旅行,所經(jīng)歷的歷史都密切相關,像構成我們軀體的原子一樣永遠分分合合。這個個體不聲稱自己有“多元宇宙何以存在?”的答案;也不聲稱能回答簡單問題如“意識的本質(zhì)是什么?”
“他看見的東西遠在我們能見之前,是人類緩慢探索的遙遠未來;他回答的哲學問題我們還不知怎么提問呢?!?/p>
我們知道如何問卻不知如何答的問題之一:“量子計算在我們的意識里扮演基要角色嗎?”在多伊奇看來,量子計算物理學是深入理解人類存在的最有望的線索。“多元宇宙里所有平行宇宙”都能“經(jīng)簡單計算被誘導入合作狀態(tài)?!?/p>
艾氏版之外也另有許多“版本”多元宇宙?!岸嘣钪婺J皆诮甑挠钪鎸W理論界很時髦?!贝魃淌谌缡钦f。
霍爾特采訪的對象還有俄羅斯宇宙學家阿列克斯·維楞金,此人在波士頓塔夫茨大學。與多伊奇不同的是,維氏把多元宇宙看成是相互無關聯(lián)的分離體。每一個宇宙從虛無中誕生,其過程即所謂“量子隧道”。宇宙自發(fā)跨越不存在和存在之間的障礙,并不費所謂能量。宇宙以零總能量一躍而入“存在”,事物的正能量等同于地心引力的負能量并與之對立。能量是零,質(zhì)量也就自由了。
維楞金訪談的題目是“終極免費午餐?”霍爾特寫了物理學家之間的一段對話。對話的人是年輕物理學家喬治·伽默夫和老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當時兩人都在普林斯頓。伽默夫是“量子隧道”的始作俑者。他向愛因斯坦解釋免費午餐的“可能性”。愛因斯坦聽得很吃驚,差點讓車壓著??上Т魃淌跊]寫細節(jié),此不得已而從略。
戴森教授說,“科學的界限”眾說紛紜。在他看來,多元宇宙屬于哲學,而不是科學??茖W關乎可檢驗的事實,關乎可以探索的神秘事物?!拔铱床坏接惺裁捶椒梢詸z驗多元宇宙的假設?!闭軐W關乎觀念,觀念可以想象;也關乎故事,故事可以講述?!拔医o科學劃定的界限很窄,但我認識到科學彼岸的人類智慧的其他源泉是存在的?!边@“其他源泉”包括文學、藝術、歷史、宗教和哲學?!岸嘣钪嬖谡軐W和文學里都有位置。”
戴森說他最喜歡的多元宇宙“版本”是哲學家奧拉夫·斯戴普頓(Olaf Stapledon)跟他講的一則故事。這位哲學家曾在利物浦大學教授哲學,上世紀50年代就去世了。1937年,斯戴普頓發(fā)表了一部長篇小說《星辰的創(chuàng)造者》(Star Maker)。在小說里,他描述了自己眼里的多元宇宙。這本書是當科幻小說賣的,然而卻“語涉神學處多過科學”。小說的敘述者幻想自己在宇宙中旅行,造訪過去和未來的外星文明。他與外星人“靈異”融合,一起旅行。最終,這“宇宙心靈”遇上星辰創(chuàng)造者——“永恒而絕對的精靈”,星辰就是大寫的“他”在一系列實驗中創(chuàng)造的。每一個實驗就是一個宇宙。每一個實驗失敗“他”就汲取教訓改善下一個設計?!八钡牡谝粋€實驗只是一段音樂,一節(jié)有韻律的擊鼓,旨在探索時間的肌理。接著是其他藝術形式。最后是越創(chuàng)造越復雜,于是有了對時間和空間的探索。
斯戴普頓筆下的我們自己的宇宙在此過程的中段產(chǎn)生。比“前輩們”要完善得多,但仍然命定會失敗。其瑕疵會導致自身悲劇性地終結(jié)。以后的實驗遠超出人類所能理解的范圍,并且能避免星辰創(chuàng)造者在創(chuàng)造我們這個宇宙時犯的錯誤,能達終極完美。
戴森教授說斯戴普頓的多元宇宙孕育于二戰(zhàn)前夕,有恐怖的陰影。他的多元宇宙論是用想象來應對善惡的問題。
戴森教授在文章的結(jié)尾評價說:霍爾特采訪的哲學家屬于20世紀和21世紀。跟歷史上的哲學巨人相比,他們是一幫“可憐的侏儒”。從19世紀開始,哲學家就從公共生活里淡出了。“像劉易斯·卡羅爾詩歌里的蛇鯊怪物,他們突然悄然消失了。就公眾所知,哲學家隱身了?!?/p>
19世紀的時候,科學還是哲學的一個分支,叫自然哲學。如今,科學在公眾生活里占著上風,而哲學卻萎縮了?!罢軐W從宗教和文學那兒分離后萎縮得更厲害?!贝魃淌谡f,從前的哲學家寫的是文學經(jīng)典如《約伯書》和圣奧古斯都的《懺悔錄》。在他看來,最后的哲學家寫的文學經(jīng)典是尼采的《蘇魯支語》和《善惡的彼岸》。
“現(xiàn)代大學哲學系里不容神秘?!?/p>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