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風氣是時代的表征,它的形成或改變都遠遠不是一日之功。聽一個在超市做售貨員的熟人告訴我,她所在的超市盜竊成風。盜竊者不只是顧客,更多的是售貨員,還有保安。她的膽子比較小,沒有參與盜竊,結果被大家視為另類。不過她最終沒有與盜竊之風完全撇清關系,那些偷盜的同事以半價向她推銷贓物,她欣然接受,與盜竊者利益平分,卻幾乎沒有風險。我說她也算是偷盜的參與者。她說我們這算什么,當官的貪污和多吃多占的,真不知道要比這多到哪里去了。這種說辭,雖說有悖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禮義廉恥,如今卻是隨時隨地可以聽到。它已經(jīng)成為世風日下的口實,但你不能說它沒有幾分道理。如今對政府部門的不信任已經(jīng)泛濫成災。比如每到支援災區(qū)號召捐款的時候,總有一種懷疑要泛起。不少人不放心善款的去向,擔心不能真正實惠于災民。于是在熱心捐助災區(qū)的熱潮下,有各種未經(jīng)證實卻有許多人相信的負面?zhèn)餮粤餍?。這次四川地震,香港就有一個立法會議員公然站出來反對給災區(qū)捐款。他用激憤的言辭和口氣說,不是血濃于水,是幾萬元一瓶的“拉菲”濃于水。我不知道是不是真有官員敢拿救災款去喝那么好的酒,因為我們沒有嚴密的使用數(shù)據(jù)公布。我很希望能夠拿出真憑實據(jù)去堵住這個人的口,借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語言,就是“以事實給他一記響亮的耳光”。如果我們只能是不理睬他而已,我那位做售貨員的熟人和她的同事們聽了,一定信以為真,一定會更加堅定偷盜有理的信念。我們現(xiàn)在的社會,視金錢和地位的攫取為能干,以實實在在的得到為成功。英雄莫問出處,只要你有本事取得,不管程序和路徑的正義與否。大家似乎都認為,沒有什么事情是沒有貓膩的,沒有什么規(guī)矩是公關打不通的。不管白貓黑貓,誰要是能夠偏離正常軌道獲得利益,誰就是有能耐。作為社會良心的知識分子同樣陷入了這種境地,明白道理,更明白實際利益所在。潮流席卷之下,甘心隨波逐流。
世紀末心態(tài)盛行,靠雷鋒和幾個“感動中國”的人能夠拯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