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益》,弭過就善,努力不懈;《夬》,無私心而剛斷已至;《姤》,暢達廣諭,不期而遇;《萃》,崇尚文治,收斂武備,有備無患;《升》,積累修養(yǎng)德行,凈化自己的心靈。
關鍵詞:周易大象解;注釋;益;萃
中圖分類號:B249.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387(2013)01-0163-05
益
風雷,益,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船山解】
《損》以治隋,《益》出進道,知所損益,可與人德矣。用損者,靜以止,悅以安,其事不迫,迫則滅情且以滅性矣。用益者如風之烈,如雷之迅,其事不疑,疑則廢事即以廢道矣。此圣學、異端之大致,不可不辨也?!稉p》自《泰》來,《益》自《否》變。情泰則損,所以保泰。道否則益,所以傾否。陰不上交,陽來初以綏之,以弭其過;陽不下交,陰往四以順之,以就于善。終日孳孳,無懷安之情,君子求《益》之功歟!
【注釋】
①風雷:這是解益卦的卦象。益卦的上卦為巽、為風,下卦為震、為雷,故有“風雷”之象。
②益:卦名,這里的“益”是指的損下益上、損情益道的增益、助益?!吨芤住ゅ琛罚骸耙妫瑩p上益下,民悅無疆?!睋?jù)二程解:“益者,益于天下之道也。”又說:“雷風二物,相益者也:風烈則雷迅,雷激則風怒,兩相助益,所以為益,此以象言也。巽震二卦,皆由下變而成(按:指巽卦由干卦下之陽爻變?yōu)殛庁扯?,震卦則是由坤卦下之陰爻變?yōu)殛栘扯?。)陽變而為陰者,損也;陰變而為陽者,益也。上卦損而下卦益,損上益下,所以為益,此以義言也。下厚則上安,故益下為益。”(《二程集》第三冊,第912頁)船山自解則為:益者,“益民而民悅,一義也。陽自上而下,返于初以消否(按:指益卦是由否卦演變而來,否之九四陽退而來初,初六之陰進而往四,為益),正其志于內(nèi),而光昭上行,一義也。陰居二,陽居五,各得中而正,而四之益初,二受其益,(指初九爻承六二爻),外來之慶,以贊其行,一義也?!庇终f,益者,“實自損以益彼也。華歸根而成實,君自節(jié)以裕民,文返樸而厚質,志抑亢以善動,‘利有攸往’,見矣?!保ā洞饺珪返谝粌?,第348、349頁)可見,船山自解較二程略有發(fā)揮,但基本意思相同。
③入德:進德,增進德行。
④靜以止:靜,安靜,冷靜。止,這里是指使情欲得以抑止。此句意為:冷靜地面對現(xiàn)實,使情欲得以抑止,而不致越軌。
⑤悅以安:悅,欣悅。安,這里是指心情安祥。此句意為:情緒欣悅,心情安祥。
⑥大致:大體、大要,大概?!逗鬂h書·袁安傳論》:“雖有不類,未可致詰,其大致歸然矣?!笨梢隇橹饕摹?/p>
⑦情泰則損:情泰,情欲太過。此句意為:情欲太過便須運用損卦卦象啟示的道理。
⑧保泰:泰,通也。這里是指天道通順。保泰,即保持天道的通暢。
⑨道否則益:否,不通。道否,天道不通。此句意為:天道不通,便須運用益卦卦象啟示的道理。
⑩傾否:傾,勝過,超越。傾否,是指勝過阻撓天道暢通的力量。
[11]弭:消除。
[12]孳孳:同孜孜,努力不懈。《孟子·盡心上》:“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
【今譯】
用損卦的卦象以修治人的性情,用益卦的卦象以增進對天道的理解,知道應該怎樣“損”,怎樣“益”,便可以進入修養(yǎng)道德之門了。(善于)運用損卦道理的人,能夠冷靜地抑止自己的情緒,心情欣悅而安祥,辦起事來從容不迫。(因為他們知道)如果急迫行事將會傷滅自己(正當)的情欲,進而傷滅人的本性。(善于)運用益卦道理的人,行動起來如烈風迅雷,處事果斷而毫不遲疑,(因為他們知道)稍有遲疑便會貽誤大事進而違背天道了。這正是圣賢之學與異端邪說的主要區(qū)別,不可不加以分辨。損卦是從泰卦演變而來,益卦則是由否卦演變而來。人的情欲太過,便需運用損卦的道理,以保持天道的圓滿暢通;天道遭到損害而不能暢通,便要運用益卦的道理,以戰(zhàn)勝阻撓天道暢通的勢力。益卦的巽上震下,由否卦變來:“否卦的九四爻變?yōu)橐尕缘某蹙咆?,”所以是“陰不上交,陽來初以綏之”,以消除陰的過失。否卦的初六爻變?yōu)橐尕缘牧呢?,所以又是“陽不下交”,陰往四以順就陽的善,這樣弭過就善,終日努力不懈,毫無茍且求安之心,大概就是君子從益卦卦象中所可獲得的功效吧!
夬
澤上于天,夬,君子以施祿及下,居德則忌。
【船山解】
澤必下者,而上于天,無留處之勢,必決之道也。流必下,不俟崇朝。君子頒祿,無疑無吝,唯用此道,乃盡天下之才。顧其施也,以天祿授天民,非己德也。君居以為德,而欲市不測之恩,則以賞行意,上驕士而士亦驕上,故無心則決于殺而天下服,有心則決于施而天下叛。
【注釋】
①澤上于天:這是解夬卦的卦象。夬卦的上卦為兌、為澤,下卦為干、為天,故有“澤上于天”之象。
②夬:卦名,“夬”的意思是潰決、剛決、決斷。《周易·彖》:“夬,決也。”二程解:此卦“兌下干下,以二體言之:澤,水之聚也,乃上于至高之處,有潰決之象。以爻言之:五陽在下,長而將極,一陰在上,消而將盡,眾陽上進,決去一陰,所以為央也。央者,剛決之義?!保ā抖碳返谌齼?,第918頁)船山自解:“央之為言決也;絕而擯之于外,如決水者不停貯之,決而任其所住,求其無相淹濡,不復問其所以處之也?!庇终f:“為卦,陽盛已極,上居天位,下協(xié)眾志,一陰尚留,而處之于外。陽已席乎安富尊榮,而絕陰于無實之地,以是為剛斷之已至矣?!保ā洞饺珪返谝粌裕?54頁)
③崇朝:終朝,一個早晨。
④頒祿:頒,頒賜。《周禮·夏官·校人》:“頒良馬而養(yǎng)乘之?!薄端问贰ぴ里w傳》:“凡有頒犒,均給軍吏,秋毫不私?!钡?,爵祿、祿位。
⑤吝:吝惜。
⑥盡天下之才:盡,這里是指盡收、網(wǎng)羅。此句意為:盡收(網(wǎng)羅)天下的人才。
⑦顧:顧看。
⑧以天祿授天民:天祿,天下的祿位。王船山倡導“公天下”思想。提出“以天下之祿位公天下之賢者”(《船山全書》第十冊,第134頁)天民,天下的臣民。此句意為:以天下的爵祿授予天下的臣民。
⑨市不測之恩:市,交易、販賣。不測,不可預測,意料之外。恩,恩惠。此句意為:以一種不可預測的恩惠進行交易。
⑩以賞行意:賞,賞賜。意,這里是指的私意、私心。此句意為:用賞賜來實現(xiàn)自己的私心。
[11]無心:這里是指沒有私心、不帶有私心。
【今譯】
澤水必然向下流動,現(xiàn)在卻高處于天上,不可能形成留處的態(tài)勢,必定會發(fā)生潰決。澤流潰決而下,無需一個早晨便都會流走的。(對于人事而言)君上頒賜爵祿,不應有所遲疑,有所吝惜;唯有運用夬卦啟示的道理,才能網(wǎng)羅天下的人才。然而,應該看到,君上施賜爵祿,只是以天下的爵祿施賜于天下的臣民,并非是自己的什么恩德。如果君上把它居為自己的恩德,并希圖把它作為一種難以預測的恩惠來收買臣民,那實際上是把賞賜作為實現(xiàn)自己私心的手段,其結果便會是:君上以自己握有賞賜之權而示驕于臣民,臣民也會以自己恃有才能而示驕于君上(形成君臣離心離德)。所以說:君上沒有私心,即便是果斷地對(犯罪的)臣下判處死刑,天下的人也會臣服;相反,如果君上懷有私心,哪怕是果斷地施賜種種爵祿,天下的人也會叛離而去。
姤
天下有風,姤,后以施命誥四方。
【船山解】
天下之風,行之遠矣。承天施命,和巽不迫,乃盡天下以信從。蓋言語感人,其感已淺,茍非大順其情,未可傾動。君子議道自己,有不能遍喻之愚賤者,必暢達而廣諭,則用《姤》。故《典》、《謨》簡而《誥》、《誓》詳,各有攸當也。
【注釋】
①天下有風:這是解釋始卦的卦象。始卦的上卦為干、為天,下卦為巽、為風,故有“天下有風”之象。
②姤:卦名,始的意思是相遇。《周易·彖》:“始,遇也,柔遇剛也?!睋?jù)二程解:此卦“干上巽下,以二體(按:指卦的上卦與下卦)言之,風行天下,天之下者萬物也,風之行,無不經(jīng)觸,乃遇之象。又一陰始生于下,陰與陽遇也,故為始?!保ā抖碳返谌齼?,第924頁)據(jù)船山自解:“不期而會日遇,姤之象也。”(《船山全書》第一冊,第361頁)
③后以施命誥四方:后,這里是指君主。《尚書·大禹謨》:“后克艱厥后,臣克艱厥臣?!薄昂蠓潜姡枧c守邦”。施命,施布命令。誥,古代一種訓誡勉勵臣民的文告。此句意為:君上發(fā)布命令訓誡四方臣民。
④和巽:巽,通“遜”。和巽即和遜。
⑤傾動:傾,盡、用盡。傾動,全力而動。
⑥典、謨簡而誥、誓詳。典,這里是指《尚書》中的《堯典》、《舜典》等等。典,是指作為常道、常法的典章。謨,這里是指《尚書》中的《大禹謨》、《皋陶謨》等等。謨,通“謀”,計謀,謀略。誥,這里是指《尚書》中的《大誥》、《康誥》、《酒誥》、《召誥》、《洛誥》等等。誓,這里是指《尚書》中的《甘誓》、《湯誓》、《泰誓》、《牧誓》等等。誓,這里是指古代一種告誡將士的言辭。此句意為:《尚書》中的典、謨文字比較簡要,而誥、誓語言則比較精詳。
⑦各有攸當:攸,所也。各有攸當,即各有所當。
【今譯】
天下的風是能夠吹得很遠很遠的。(對于人事而言)君上秉承天道,施布命令,也應(像天下之風那樣)和遜不迫,以便使天下的人都能信從。用語言去感動人,其感人的程度是比較淺薄的,除非是特別順應人們情意的事,不應在這方面傾注全力。君上決議治道,應出乎自己的決斷;對那些不能普遍曉喻的愚賤百姓,必須用通暢的語言進行宣講,以求廣大的民眾都能了解,這需要運用姤卦卦象所啟示的道理。所以,古代的《堯典》、《舜典》和《大禹謨》、《皋陶謨》等等這些屬于根本治道的東西,文字都很簡要,而諸如《康誥》、《召誥》和《湯誓》、《泰誓》等等這樣一些屬于訓誡勉勵臣民的文誥,或者是告誡將士的言辭,其內(nèi)容才會甚為詳細,這也是各有所當啊!
萃
澤上于地,萃,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
【船山解】
地之載澤也,紆以為瀆,潴以為淵,畜之不溢,泄之不竭,有積聚之象焉。不豫者不足以備,無備者不足以待變。治之無形,不待事至而后圖,如澤氣之蒸云雨,無形無象。治戎器于偃武之日,以積聚為道者也。夫君子有國,財散無所事萃,其萃聚者唯戎器,則上非貨殖,而國無弱道斯可耳。既不可弛武備而不修,抑不可散民間以啟亂,無事則藏,有事則給,所謂覿文匿武,建威銷萌,皆此道也。
【注釋】
①澤上于地:這是解釋萃卦的卦象。萃卦的上卦為兌、為澤,下卦為坤、為地,故有“澤上于地”之象。
②萃:卦名,這里是指的萃聚?!吨芤住ゅ琛罚骸拜?,聚也。”二程解:“萃之義,聚也?!贝素浴皟渡侠は拢瑵缮嫌诘?,水之聚也,故為萃。不言澤在地上,而云澤上于地,言上于地,則為方聚之義也。”(《二程集》第三冊,第929頁)據(jù)船山自解:“草之叢生日‘萃’。澤地者,草叢生之藪也,而叢生必各從其類;此卦三陰聚于下,二陽聚于上,各依其類以相保,故謂之‘萃’?!保ā洞饺珪返谝粌?,第367頁)
③除:這里是修治的意思。
④不虞:虞,臆度,料想?!对姟ご笱拧ひ帧罚骸爸敔柡疃龋媒洳挥??!笨追f達疏:“用此以戒備將來不臆度之事。”不虞,即臆料不到。
⑤紆以為瀆:紆,曲折。瀆,小溝渠。此句意為:曲折的是小溝渠。
⑥潴以為淵:潴,水停聚的地方。淵,深潭。此句意為:水流停聚的地方形成了深潭。
⑦不豫者:豫,預備、準備、預見。不豫者,沒有準備,沒有預見的人。
⑧待變:待,等待,引申為應付。變,這里是指的事變、變故。待變,應付可能到來的事變或變故。
⑨治之無形:治,治道,治理國家的方略、方法。無形,沒有形象可見。此句意為:治理國家的方略是沒有形象可見的。
⑩偃武:偃,倒下、停止。偃武,收起武器,停止戰(zhàn)事?!渡袝の涑伞罚骸巴鮼碜陨?,至于豐,乃偃武修文?!笨讉鳎骸暗馆d干戈,包以虎皮,示不用;行禮射,設庠序,修文教。”
[11]財散無所事萃:財散,這里是指將財富散藏于民間與郡縣。這是船山的重要經(jīng)濟思想。他主張“藏富天下”“藏富于民”,提出:“財散則民聚。散者,非但百姓之各有之也,抑使郡邑之各有之也。……散則以天下之財供天下之用,聚則廢萬事之用而任天下之危?!保ā洞饺珪返谑畠?,第1029頁)此句意為:把財富散藏于郡邑與民間,而不應聚積于中央朝廷。
[12]貨殖:這里是指經(jīng)商的人。《南史·徐勉傳》:“又欲舳艫遠致,亦令貨殖聚斂?!卑喙獭段鞫假x》:“與乎州郡之豪杰,五都之貨殖。”
[13]覿文匿武:覿,見也。引申為崇尚。覿文,祟尚文治。匿武,把武備掩藏起來。此句意為:崇尚文治收斂武備。
【今譯】
地上的澤水,曲折地流著便形成小的溝渠,聚留起來便形成深潭,澤水聚留得很多也不會滿溢,泄流不止也不會枯竭,這其中便包含有積聚之象?。。▽τ谌耸露裕]有預見的人便不會對事情事先有所準備,事先不有所準備便不能應付可能發(fā)生的事變。醞釀在心中的種種治國方略是沒有形象可見的,不能等到事變發(fā)生再圖對策,就像澤水蒸發(fā)出云雨也是無形無象的一樣。修治武備于戰(zhàn)亂停息的太平之日,就是實行以積聚為備戰(zhàn)之道。君上擁有天下國家,財富應該散藏于郡邑與民間而不應積聚在中央朝廷,應該積聚的唯有武器。君上不是經(jīng)商的人,只要國家在經(jīng)濟上不致陷入贏弱就行了。君上既不可松弛武備而不加以修治,也不可讓它散藏在郡邑和民間,以致釀成禍亂,而應是,當天下無事之時,把武器積聚收藏起來,一旦戰(zhàn)爭發(fā)生便把它散發(fā)給人民。所謂崇尚文治,隱匿武備,以及建立威勢消滅禍亂于萌芽狀態(tài),都是屬于這個道理。 升
地中生木,升,君子以順德,積小以高大。
【船山解】
木之生也,屯荑柔弱,拔擢而上,破地之堅,句萌之微,可致喬茂,唯其“順”而已矣。君子之升,所為異于進銳退速,貪大而忽小者也。小德之積,以善養(yǎng)心,德既在我,義類必充。馴至其極,下學而上達,蓋因心理漸開之自然也。若老氏以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剛,是謂逆理。
【注釋】
①地中生木:這是解釋升卦之象。升卦的上卦為坤、為地,下卦為巽、為木,故有地中生木之象。
②升:卦名,“升”在這里是指的從容不迫,順序升進。據(jù)二程解:“升者,進而上也?!保ā抖碳返谌齼?,第935頁)據(jù)船山自解:“自庭徂堂,歷階而上日‘升’?!庇终f:“此卦二陽讓陰以登于上,初六之陰,讓陽以登于二、三,更迭相延,從容而進,陰升陽,陽升陰,賓賓乎從容不迫,巽順而相應(按:指初六與九三,九二與六四,九三與六五均屬相應),故謂之升。”(《船山全書》第一冊,第373頁)
③順德:這里是指依次順修其德行,或者是逐漸積累修養(yǎng)德行。二程解:“君子觀升之象,以順修其德,積累微小,以至高大也。順則可進,逆則乃退也。萬物之進,皆以順道也?!保ā抖碳返谌齼?,第936頁)船山自解:“‘順德’,順其序也?!保ā洞饺珪返谝粌?,第375頁)
④屯荑:草木初生之貌為屯,茅草之嫩芽為荑。
⑤拔擢:選拔、提拔。這里引申為拔升。
⑥句萌:茅草的幼苗。
⑦義類:正義之類。這里是指合乎正義的言行。
⑧下學而上達:語出《論語·憲問》:“君子上達,小人下達。”邢咼疏:“本為上,謂德義也:末為下,謂財利也?!庇?,“下學”亦有向臣下或學問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的意思?!稇?zhàn)國策·齊策四》:“是以君王無羞問,不愧下學?!笨梢?,這里“下學而上達”是指不恥下問以增進、提高自己的德行。
⑨老氏以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剛:老氏指老子?!耙灾寥狁Y騁天下之至剛”,此句源出于《老子》第三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崩献又鲝堃匀釀賱?,船山對此持批判態(tài)度。
【今譯】
樹木的生長,從柔弱的嫩芽開始,拔升而上,沖破堅硬的地表,一株小小的樹苗終于長成為茂密的參天大樹,這只是因為樹木的生長順應了由小到大、順序而進的自然趨勢罷了。君子們德行的提高,其所作所為不同于那些進得快,退得也快,只貪求大的成功而忽視細小德行積累的人。(須知)人們細小德行的積累,正是以善美之德修養(yǎng)(凈化)自己的心靈,(有朝一日)善美之德既已為我所掌握,各種合乎正道的言行自然會不斷充滿在我們?nèi)粘I钪?,這種逐漸馴養(yǎng)德行到達頂點的過程,也就是通過虛心下問,終于達到對德義的徹底了解,并能身體力行的過程,是人的本有的善的心理逐漸開發(fā)的自然法則,至于老子所講的“以至柔馳騁于天下之至剛”那是違背自然法則的(因為人們積累每一個細小德行,都需要用健行不已的“剛”,決不是什么只憑至柔之道便可以達到的)。
(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