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先秦孔、孟儒學的個體觀是立己與立人的統(tǒng)一。明末清初儒學對宋明理學“存天理,遏人欲”的道德倫理觀念進行了理論上的糾偏。王船山提出“理欲合性”,主張“人欲之正即是天理”。展示了將個體發(fā)展與群體和諧相統(tǒng)一的人格理想。
關鍵詞:王船山;以誠論性;理欲合性;立己亦立人
中圖分類號:B24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387(2013)01-0035-04
有些儒家文化的批評者認為:儒家是以群體定義個體,造成“空心”人,因而與現(xiàn)代化的平等、自由、民主精神是格格不入的。這種看法并不符合歷史實際。孔子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論語·為政》)。“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論語·衛(wèi)靈公》)。明確提出個體的自覺意識?!盀榧骸笔侵競€體人格的提升,“求諸己”是自我的獨立與尊嚴。宋代理學提出“存天理,遏人欲”,主張“破私立公”,有限制個性發(fā)展的傾向。到明末清初的儒學,對這種思想進行了糾偏。從李贄到顧炎武、王夫之、黃宗羲都提出個體有私的問題,他們的思想被人稱之為啟蒙思潮。王船山是宋明儒學的總結,批判與發(fā)展者,他從哲學高度闡述了個體與群體,感性欲望與理性自我、利益與道德的對立統(tǒng)一。
一、誠體:貫通精神與物質的自我實體
宋代新儒學稱之為天道性命之學,他們探討天道與人性共同本原的哲學本體問題。程頤、朱熹提出這個本體就是天理,以“理本”論為基礎建立起系統(tǒng)的人性論哲學與道德倫理思想體系。程顥同樣講天理,但他認為貫通天理的是人心,其后陸九淵、王陽明提出心本論的心性之學。作為二程的老師,周敦頤的天道性命之本叫做太極誠體。太極從宇宙論的角度說明世界的存在,誠體從本體論的角度說明天道性命之源。張載提出元氣構成宇宙,同樣接受《中庸》“誠者天之道”的觀點,提出“自誠明謂之性”。王船山以周敦頤、張載為旗幟總結宋明儒學,他運用“誠體”說明個體性命之源,同時說明個體的自我實現(xiàn)與群體社會和諧的統(tǒng)一,也就是“成己”與“成人”、“成物”的統(tǒng)一。
什么是誠?孟子說:“萬物皆備于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盡心上》)。這里提出的是自我“與”萬物的關系,自我因其萬物而生,但自我之樂卻不是因外在地擁有萬物,而是因為內在地反思,看到我與萬物的共生關系而樂。孟子的誠是以我為中心對萬物的認知與反思,這里有一個明確的主體意識。
與孟子注重主體意識的誠有所不同,王船山定義“誠為實有”。他說:“夫誠者,實有者也,前有所始,后有所終也?!彼忉審堓d“性與天道合一存在乎誠”說:“誠者,神之實體,氣之實用,在天為道,命于人為性,知其合之謂明,體其合之謂誠。”所謂神,指“陰陽不測”的氣化流行,實際上也就是天道流行,天道與人性相通的實在性與規(guī)律性就是誠。船山用誠說明個體的存在:“至誠者,實有之至也。目誠能明,耳誠能聰,思誠能睿?!敝琳\形成了個體之人的生命能力。誠是“天命之性”的生命本質,表現(xiàn)為人的精神活動,是可以“合內外”的主體與客體的統(tǒng)一。誠的反面是虛、是空,王船山以誠定義“性命之道”,直接的目標是要否定佛教的“性空”論。
在誠為性體的基礎上,船山分析“自我”的內涵。他認為“自我”表現(xiàn)為心與意兩個層面,“有善無惡”的心直接來源于誠體,代表真正的“自我”?!耙狻笨赡堋坝猩朴袗骸?,不能代表真正的“自我”。“意無恒體,無恒體者,不可執(zhí)之為自?!薄八^自者,心也。欲修其身者所正之心也。善心之正者,志之所持也,是以知其恒存乎中,善而非惡也?!彼鲝堈\體有善無惡,是堅守孔孟儒學的性善論,主張意有善惡,是說明“誠意”、“正心”的道德修養(yǎng)的必要性。
船山提出“惡惡臭、好好色,是誠之本體。誠其意而毋自欺,乃至用意如惡惡臭。好好色,乃是工夫至到,本體顯露?!彼毁澇芍祆洹叭诵娜缫粋€鏡”的說法,認為這種“心如太虛”的“不期”、“不系”、“不留”,“則似朱子于此心字尚未的尋落處,不如程子全無忌諱,直下‘志’為了當。”因為講心的“不留”、“不系”,很可能走向佛教式的禁欲主義,造成對豐富多樣的感性個體的虛化。“以誠灌意”則是承認感性自我的前提下對個體精神的提升。與此相關的問題是針對朱熹“存天理,滅人欲”提出“理欲合性論”。
二、理欲合性:感性自我與理性自我的統(tǒng)一
人是什么?船山從兩個方面進行定義。一方面是人的自然性?!叭苏邉游?,得天之最秀者也,其體愈靈其用愈廣”?!皠游锝猿龅厣?,而受五行未成之氣以生……形以神而成,故各含其性”第二個方面是人的精神性、文化性。從這個角度說“人者天地之心”?!懊鱾悺⒉煳?、居仁、由義,四者禽獸不得與焉,壁立萬仞,只爭一線,可弗懼哉”。具體地說就是“理氣合性”與“理欲合性”。“理氣合性”從個體的物質存在與精神存在的統(tǒng)一而言?!疤煲躁庩栁逍兄畾馍?,理即寓焉而凝之為性。故有聲色臭味以厚其生,有仁義禮智以正其德。莫非理之所宜。聲色臭味順其道則與仁義理智者不相悖害,合兩者而為之體也”五行之氣是人的物質存在,其表現(xiàn)是人的感性欲望,自然本能?!袄碓⒂跉狻笔翘斓懒餍杏谌f物,表現(xiàn)在人性是仁義禮智的道德文化與自然本能的調適結合。感性欲望合于禮就是人性之正,也就是個體的性命之道。如果以一個方面否定另一個方面,就會走向偏弊,不是性命之正。
船山特別分析了理與欲的關系,糾正了程朱理學將天理人欲對立起來的觀點,朱熹的觀點是“天理存則人欲亡,人欲勝則天理滅”朱熹批判胡宏“天理人欲同體而異用,同行而異情”的命題說:“今以天理人欲混為一區(qū),恐未允當?!贝絼t旗幟鮮明地贊成胡宏的觀念,他說:“理雖純?yōu)樘炖碇?jié)文,而必寓于人欲以見……唯然,終不離人而別有天;終不離欲而別有理也”從理論角度說,理與欲的對立,意味著理與氣的分立,形成理氣分離的二元論。從實踐的角度說,天理人欲的對立勢必走向佛教式的禁欲主義,背離儒學的人世精神。所以船山在這個問題上毫不含糊。他說:“圣人有欲,其欲即天之理。天無欲,其理則人之欲……人欲之各得,即天理之大同;天理之大同,無人欲之或異?!泵總€人都能實現(xiàn)自己的正當欲望就叫做大同。肯定個體的正當欲望也就是肯定個體的權與利,肯定人的個性,不以合于群體的道德性或大同理想來扼殺人的個體性,這是啟蒙思想的一個重要內容。譚嗣同是反對封建禮教的最早提倡者,但他同時又尊重儒學,他在《仁學》中提出的一個命題是“天理善,人欲亦善”。這個口號可以說直接來源于船山。
與理欲關系密切相關的一個問題是義利關系。漢儒董仲舒提出“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漢書·董仲舒?zhèn)鳌罚?。重義輕利成為儒學的基本傾向。程朱理學發(fā)揮了這種觀念,提出義是公,利是私,主張“破私立公”。船山及明末清初的儒學大家對這種義利觀進行了糾偏。黃宗羲在《原君》中說:“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為人的私利正名。船山說:“其為人治之大者何?以厚生也,以利用也,以正德也。夫人一日生于天地之間,則未有能離五者以為養(yǎng)者也。具五者而后其生也可厚……具五者而后其用也可利?!边@里的“五者”指《洪范》五行:金木水火土,指自然物的利用。物質之利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也是社會正常運轉不可缺少的。他認為把利與義對立起來是錯誤的,應該把二者結合起來?!耙撝x之與利,其涂相反,而推之于天理之公,則固合也。義者正以利所行者也。事得其宜,則推之天下而行,何不利之有哉?”正當之利就是義,如果離開物質利益而空談道德之義,不但難以推行,而且有害于民生。
船山肯定個體追求物質利益正當性的同時,也指出利不能離義的原因。求利如果離開道德法制的規(guī)范,就會由利生害。他說:“出義入利,人道不立;出利入害,人用不生?!瓎韬?,利義之際,其為別也大,利害之際,其相因也微。夫孰知義之必利,而利之非可以利者乎!夫孰知利之必害,而害之不足以害者乎?誠知之也,而可不謂大智乎!”社會既是一個利益共同體,也是一個道德共同體。一般人只知道“得利為恩,失利為怨”,不知道講義可以生利,貪利可以生害,甚至可招至兇災,只有大智者才能把握義與利,利與害之間的微妙因果關系。這是船山對社會的深刻觀察,也是儒家的個體觀與西方近代的浮士德精神不同的地方。
船山的主張是“利物和義”。“易日‘利物和義’義足以用則利足以和。和也者,合也,言離義而不得有利也”。義利合一與理欲合性是一致的,歸結到人性問題就是肯定個體感性欲望的正當性,但不能放縱個體的欲望,必須用理性加以約束。性命之道是感性生命與倫理之道的統(tǒng)一。否定任何一個側面,都會有嚴重的偏弊,應用到社會實踐中,則會造成嚴重的社會后果。
三、性命之道:個體與群體的統(tǒng)一
性命之道探索的是個體生命,船山以誠論性,貫通精神之我與物質之我、感性個體與理性個體,從人性論的角度闡述個體與群體,自我與他人的關系。從漢儒開始提倡的三綱五倫,就是我們通常說的以群體否定個體,實際上表現(xiàn)的是封建專制的意識形態(tài)。明末清初的儒學開始從總體上反思這種政治倫理的合理性。黃宗羲《原君》公開提出君主是天下的大害。王船山提出“一姓興亡”與“天下興亡”的區(qū)別,認為一個王朝的興衰不等同于國家民族的興衰。在個體觀上,他們弘揚先秦儒學“成己”與“成物”、“為己”與“為人”的統(tǒng)一。
船山分析了自我精神存在的層次性。他說:“所謂自者,心也,欲修其身者,所正之心也。蓋心之正,志之持也,是以知其恒存乎中,善而非惡。……惟誠其意者,以此心之善以灌注乎所動之意而皆實,則吾所存之心,周流滿愜而無有餒矣?!币馀c心有區(qū)別,又統(tǒng)一。以誠貫意,可以存善去惡,而達到一種“自慊”。“周流滿愜而無有餒”是生命之誠的顯露。他比現(xiàn)代存在主義哲學用“自由”界定人的本質有更豐富的內容。
船山反對佛教的“無我論”,明確地樹立“我”在哲學中的地位。他說:“我者,大公之理所凝也?!彼麑堓d“無一物非我”作注說“盡性者,極吾心虛靈不昧之良能,舉而與天地萬物所從出之理合,而知其大始,則天下之物與我同源,而待我以應以成”。沒有我的忠孝仁愛,就沒有君臣父子的道德倫理。他從道德承擔的角度說“我”的重要性,又從性命本體的角度說明道德理性自我與物質感性自我的統(tǒng)一性。他說:“有性之理,有性之德。性之理者,吾性之理即天地萬物之理,論其所自受,因天因物而仁義禮智渾然大公,不容以我私之也。性之德者,吾既得之于天而人道立,斯以統(tǒng)天而首出萬物,論其所受,既在我矣……必實有我以受天地萬物之歸,無我則無所凝矣?!薄靶灾隆敝缸晕业奈镔|存在,是個體智、能、仁、勇生命能力的承載體。“性之理”指自我的理性精神。船山強調“自我”是二者的結合。
船山一方面肯定個性“自我”的存在與發(fā)展,另一方面又反對放縱“自我”的欲望。他認為“縱其血氣以用物”,窮極聲色之欲,不但會阻塞天下他人的正當欲求,而且也是對個體人性的一種扭曲。正確的自我發(fā)展道路應該是在“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仁學原則之下,“以自愛之心,而為愛人之理”。儒家的人格理想以倫理道德的修養(yǎng)為核心,船山也不能超出這種文化特征。但肯定自我有私,肯定感性欲望的正當性,已經是對宋明理學的道德理想主義的超越。
弘揚周敦頤的“以誠論性”,與張載的“民胞物與論”一樣,都是一種天人合一論。在天人合一境界中,人的精神獲得一種“上下與天地同流”的自由境界,以彌補個體在家國倫理中所受到的限制,這是儒家文化的“自我”在另一個角度的超越,這種超越的本質是一種生態(tài)意境。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個體與環(huán)境是不可分離的,但是可以和諧共生,共同發(fā)展。
從現(xiàn)代文化的視域看,西方文化以自由、平等、民主精神規(guī)范個體存在是現(xiàn)代化的必要條件,中國傳統(tǒng)儒學與這種精神也并不是格格不入。從先秦到清初的儒學,我們既看到對個體與個性發(fā)展的重視,也看到儒學與時俱化的應變性與包容性。傳統(tǒng)儒家文化重視自我又重視家庭親情,重視個體的性命之道,又重視個體與社會群體、自然環(huán)境的生態(tài)倫理,正好可以彌補西方文化個人中心論的一些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