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有一個別名叫作奇跡,從小漁村發(fā)展到國際大都會,維港兩岸傳奇不斷上演;
香港有一種精神叫作奮斗,赤手空拳打天下,愛拼才會贏,獅子山下共同艱辛努力……
葉建明,一個普通的香港人,從貧困中走來,在奮斗中成功——他的每一個足跡,是對香江精神的最貼切的詮釋。
青春艱難
在位于牛頭角創(chuàng)富中心嘉鴻公司內(nèi),葉建明提著拉桿箱進入辦公室。雖然公司已躋身香港出口手套行業(yè)前幾位,他被業(yè)內(nèi)稱為“手套大王”, 但葉建明給記者的印象卻是低調(diào)、謹慎、沉穩(wěn)。
“我這一輩子吃了很多苦”。還沒來得及喝上一口水,葉建明便開始講述他那充滿傳奇的發(fā)家史。
葉建明出生在福建泉州,小時候印象最深的就是一個“窮”字。全家五口人,全靠在供銷社上班的父親每月30多元的工資和母親搓麻繩的微薄收入度日。在租來的那間10平方米的房子里,兩張床便把家塞滿了,孩子們?nèi)鄙贀]胳膊蹬腿的成長空間。
“稍稍長大一些,家里實在住不下了。我便到左鄰右舍去問,可不可以讓我打個地鋪睡一覺?”
葉建明13歲時,父親在屋后搭了一個豬棚,養(yǎng)了六頭豬,期望貼補家用。葉建明就此擔起了一項重要任務:每天早上四五點,他就得起床去買喂豬的豆腐渣。于是, 清晨的小鎮(zhèn)街道上,便出現(xiàn)了這樣一幕:一個瘦弱的孩子,頑強地蹬著自行車,車的兩側(cè),各掛一個大桶,車后放著一個大包,100多斤的重量,遠超葉建明的體重。
16歲,葉建明進入當?shù)匾患诣T造工廠,一月工資10多元。不久,在左眼留下一個燒傷的疤痕后,葉建明走出了工廠大門。
葉建明在街頭開起了一家小店,售賣雜品。雜貨店生意并不景氣,但葉建明卻看到了另外的商機。那時,街頭有人背著小桶叫賣冰棍,夏天的泉州,這生意不錯?!拔覟槭裁床焕眠@個機會呢?”葉建明很快找到冰棍廠,提出從他們那兒批發(fā)冰棍。廠里答應了。沒有冰柜等設備,葉建明便準備了大木桶和棉被,每天凌晨兩三點騎車一個多小時趕往冰棍廠批發(fā)冰棍,然后再批給走街串戶的小販。
那時,最高興的是每天晚上一分兩分地數(shù)著掙來的錢,日收入居然達到了20~30元,比在工廠一個月的收入還多許多?!安贿^,太累了”。 葉建明事后回憶說。
雖然這段經(jīng)歷成為葉建明從商的“啟蒙”,但過度的勞累使葉建明相信,這并非長久之計。
機會來得很偶然。一次,葉建明來到一個工業(yè)手套配料廠,跟在廠里的熟人聊天。他發(fā)現(xiàn),這個廠生意十分好,很多人在這里排隊,要買廠里的產(chǎn)品。他忽然想到,我能不能也辦這樣一間工廠呢?有了這個心思,他開始打聽如何買機器,如何買原材料。
揣著借來的兩三千元,葉建明去了上海、廈門,買來了機器和原材料,手套工廠就這樣開工了。那時,葉建明僅僅19歲。
幾年下來,工廠有了點規(guī)模,有了100多臺機器,產(chǎn)品銷路也逐步打開。
但一段婚姻,改變了葉建明的人生軌跡。
苦樂人生
因為妻子是香港人,1985年11月,23歲的葉建明揣著200元錢來到香港,就此開始在香港的苦樂人生。
香港牛頭角創(chuàng)富中心——今天,葉建明的公司總部就設在這里。不知是歷史的偶然,還是上蒼的安排,21年前葉建明就在這幢大樓的隔壁,開始了他的香港生活。
“一開始對香港什么都不熟悉,我又不會講廣東話。但我需要生活下去?!钡较愀鄣牡诙欤~建明就找了份工作,在一間工廠包裝棉紗。廠房,恰好在今天公司大廈的隔壁。
葉建明要干的活兒,是在流水線上包裝滾燙的棉紗,一天收入60多元。每天如機器人般的枯燥工作,令他半年后辭職,進入一間生產(chǎn)蠟燭的工廠。但蠟燭廠的活兒比棉紗廠更艱辛。每天與沸騰的蠟油為伍,一個人看管200臺模具,將滾燙的蠟油倒入模子后,必須趁蠟油還沒有冷卻,就用手將蠟燭起出。
廠房空氣燥熱,蠟油味道彌漫在每一個角落,整天生活在這種環(huán)境中,葉建明幾乎失去了食欲。不久,葉建明的腿被熾熱的油桶燙出了大泡。不到半年,葉建明帶著艱辛的體驗,離開了這家工廠。隨后,他進入一間生產(chǎn)服裝墊肩的工廠。
這時,一個朋友找到葉建明,提出合伙開墊肩廠。那時葉建明依然窮困,全部家當不過是一張床、一張桌子和一個電冰箱。他找到一位前輩,向她借款5萬港元。不想前輩對葉建明不放心,多方打聽葉借錢的用途。不甘于這份屈辱,葉建明毅然退掉了這5萬創(chuàng)業(yè)資金,另外想法籌借。
比起借貸,更難的是產(chǎn)品推銷。手里沒有客戶,他必須到大廈里看門牌,“我每天跑一個地方,走進一個一個樓宇,先看底樓掛的牌子,看到有服裝廠,就一層層爬樓,挨門挨戶敲門,詢問別人要不要我的產(chǎn)品?!?/p>
那是一段沒有尊嚴的日子,別人的白眼、拒絕、呵斥,甚至被趕出來,這是家常便飯。但最大的打擊、最糟糕的事情還在后面。
1986年的一天,葉建明到不久前還送過貨、位于元朗的一間羊毛衫廠催款。他突然發(fā)現(xiàn),這家羊毛衫廠已倒閉,工廠欠葉建明的50多萬元,一分錢都無法收回。
艱難玉汝成
1986年11月,葉建明的大兒子出生。狹小的居室,逼迫葉建明將孩子送往內(nèi)地老家,請父母幫助撫養(yǎng)。
新生命和新希望總是相連的,生活的轉(zhuǎn)機也正是從這時開始。時值內(nèi)地改革開放經(jīng)濟起飛,家里人鼓勵他,繼續(xù)做回老本行,做熟悉的事情——做手套。
次年3月,嘉鴻公司成立。當時的葉建明并沒有意識到,他的生命自此掀開新的一頁。
做手套沒問題,但如何找到銷路?他從電話黃頁中找尋貿(mào)易公司,再將產(chǎn)品送到貿(mào)易公司手中。
葉建明對“累”迄今刻骨銘心?!敖?jīng)常是到很遠的地方去搬貨,在地鐵上睡著了,被列車拉到總站?!?/p>
但最累的依然是“勞心”,為人誠懇的葉建明經(jīng)常遭遇“暗算”:當產(chǎn)品送到客戶手中時,客戶并沒有提出異議。但當數(shù)天后葉建明前去收款時,對方挑出一兩件有瑕疵的產(chǎn)品,聲稱質(zhì)量不合格,因此耽誤了生意,要投訴葉建明。
數(shù)度被坑,令葉建明憤憤不平:我為什么必須經(jīng)過這些洋行?我可以繞過這些公司自己做出口嘛!
葉建明找來一位大學生,請他幫助自己,闖一條新路。他們在香港貿(mào)發(fā)局買來國際客戶的資料,大海撈針一般,向全世界的這些客戶發(fā)出信件。
1988年,當葉建明第二個兒子出生時,公司業(yè)務漸漸有了起色。
愛拼精神
20年前,當葉建明剛剛進入手套行業(yè)時,香港有200多家相關(guān)企業(yè)。經(jīng)過大浪淘沙,如今有30年以上歷史的大企業(yè),只剩下20多家,嘉鴻位列三甲。每月,嘉鴻有70來個集裝箱的產(chǎn)品,數(shù)以百萬計的手套被銷往世界各地。
作為香港大型手套出口商,葉建明擁有自己的核心企業(yè),出口產(chǎn)品中有三成來自這些企業(yè)。1990年,葉建明在泉州的工廠投入生產(chǎn),后來,他又在河北開辦了工廠。一道從苦難中走過來的哥哥和妹妹,如今都在泉州經(jīng)營工廠。
在葉建明的出口產(chǎn)品中,還有70%來自于收購。包括山東、江蘇、四川的許多內(nèi)地手套企業(yè),都與嘉鴻有著聯(lián)營關(guān)系。
和很多香港商人一樣,葉建明采取的是香港-內(nèi)地模式,香港接單,內(nèi)地生產(chǎn)。為此,他成為“飛人”,跑內(nèi)地企業(yè),跑全球客戶,參加世界各地的展覽……
據(jù)悉,市場勞保手套每年按20%增長。葉建明計劃下一步,將公司規(guī)模再擴大一倍。除了手套,公司的業(yè)務也已經(jīng)擴展到箱包、帽子等行業(yè)。
如今,葉建明仍然習慣于事必躬親,自己跑工廠、跑客戶。他相信,“愛拼的精神,吃苦的精神,永遠需要”。
重情之人
葉建明是個重情的人。
在他辦公室里,仍然保存著當年走街串戶、推銷產(chǎn)品的箱子?!八嵝盐矣肋h不要忘記人生的艱難”,他說。
在接受采訪時,葉建明不時提到兩個人。一個是他當年創(chuàng)辦墊肩廠的員工KIMY,KIMY20年來無論逆境順境,一直跟著葉建明打拼。今天,她已經(jīng)70歲了,“我告訴她,無論她愿意在公司干多久都可以。”另一位員工吳偉紅是他在創(chuàng)建嘉鴻后專門請來的管理人員。留學加拿大的吳偉紅在公司的成長中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多少年來葉建明始終對其心存感激。
在他辦公室里,掛著他三個兒子的照片——那是他引以為豪的另一大成就。畢業(yè)于波士頓大學國際貿(mào)易專業(yè)的大兒子,如今已經(jīng)參與父親的生意,大有“青出于藍勝于藍”之勢。學習工商、財經(jīng)專業(yè)的二兒子在美國大學剛畢業(yè),就開始在父親公司“實習”,學習如何創(chuàng)造人生。葉建明希望正在念中學的小兒子將來學習法律。
葉建明把“苦難”作為教科書,作為孩子的必修課。他的教育方法是,首先讓孩子認識人生的艱難。他曾經(jīng)帶著孩子到當年居住過的地方去體驗。商務繁忙,全球奔波,占據(jù)了葉建明大量的時間。但是,只要在家,只要與孩子在一起,他就會絮叨個不停?!拔腋赣H常說,人沒有辛苦,哪來世間財富。我也用這些話教育孩子。我還告訴他們,香港其實沒什么,就是有一種精神,打不死爬起來再戰(zhàn)的奮斗精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