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被人們稱為“思維之花”,數學能力的核心是數學思維能力,區(qū)別于傳統的數學教學,力求控制教學過程以促進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傳統的數學課堂充分體現了教師的分析、講解,而學生是被動的接受者。課改教學不僅僅是讓學生學會和掌握現有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獲取前人知識和經驗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要求在所有學科中滲透“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方法”,幫助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找到樂趣和前進的方向,在屬于自己的一片藍天中自由翱翔!要實現小學數學教學的“美麗轉身”,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一、扎實的教學理念是課改前行的軌道
1.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傳統的“講數學”“聽數學”“練數學”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缺乏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坝行У臄祵W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惫膭顚W生用眼觀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發(fā)現和掌握數學知識。
2.要注重教學目標的轉變
新課程提出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維一體的教學目標,體現了教數學不僅只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而且要使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獲得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和應用技能;體會數學與人類社會生活的密切聯系,體驗數學的價值,加強對數學的理解,對學習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和決心。
二、在課改正確的軌道上不偏不離地前行
1.有效的情境創(chuàng)設
教學情境是一種特殊的教學環(huán)境,是教師為了支持學生的學習,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有目的地創(chuàng)設的教學環(huán)境。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不僅可以使學生容易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學生更好地體驗教學內容中的情感,使原來枯燥的、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生動形象、饒有興趣。例如,在教學“植樹問題”時,讓學生理解“間隔”含義的時候,課初直接出示我縣學生十分熟悉的“五指石”旅游景點,很自然地引出“五指四間隔”的現象,再進一步結合實際讓學生明確“間隔數與棵數”的關系,讓學生在簡單有效的情境中很快就建構了新知識。為了讓所學的知識形成實用的技能,在課堂訓練環(huán)節(jié)中,我利用了“神舟六號”航天員與地面指揮中心每間隔兩小時通話一次,以及劉翔跨欄賽等大家關心的生活素材進行相應問題練習的設計,學生學得津津有味,更重要的是基本知識技能學得很扎實,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學習效果也很好。因此,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要符合不同年齡段兒童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有所變化。情境的表現形式應該是多種多樣的,如問題情境、活動情境、故事情境、競爭情境等。同時并不是每節(jié)課都要從情境引入,對于一些不好創(chuàng)設情境的教學內容,可以采取開門見山的方式,直接導入新課。
2.避免小組合作學習流于形式
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新課程實施的一個重要話題。因此,許多老師在每節(jié)課的課堂教學設計中總是要安排某一個環(huán)節(jié)去體現這樣的理念。幾乎在所有的數學課堂上,都可以看到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這說明教師已經有意識地把這種形式引入課堂。例如:教學“圓的面積”時,我設計了這樣的環(huán)節(jié):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研討學習。首先由學生回憶三角形、梯形的面積公式是如何推導的,類推出圓的面積公式是否也可以將圓轉化成已經學過的圖形來推導。通過設疑,學生的學習動機得到激發(fā)。在明確學習任務后,各小組經過初步考慮,對問題進行逐個分解,先提出了三個需要解決的問題:①如何轉化?解決化曲為直的問題。②轉化成哪個平面圖形?③圓和轉化成的平面圖形有什么關系?明確解決問題的先后次序,各小組就著手展開第二次討論。課堂氣氛相當活躍,學生動手、動腦,參與面廣。通過剪剪拼拼,有的拼出了近似于長方形的圖形,有的拼成近似于三角形的圓形……有的發(fā)現平均分的人數越多,就越接近于長方形或三角形。思維體現出有序性、互補性。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有的同學表現出較好的鉆研精神,小組合作研討使學生取得了問題的完滿解決,萌發(fā)出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隨后,各小組進行交流反饋,在交流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得到進一步深化,不僅認真傾聽同學的發(fā)言,還不斷提出疑問或補充。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反饋,學生意識到集體的智慧遠遠超過個人的聰明,合作研討使問題得到最優(yōu)化解決。最后,當學生運用自己學到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時,興趣盎然。
三、鼓勵學生在課堂中勇于發(fā)出自己的聲音
學生爭論的聲音應該貫穿于課堂內外。在封閉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主宰課堂,金口玉言,不容侵犯;學生鴉雀無聲,沉默寡言。而在開放的課堂教學中,師生關系平等,教學民主,尊重差異,崇尚個性,學生言論自由,百家爭鳴。此時我們教師重點保護的不是自己的尊嚴,而是學生打破對老師的迷信與盲從的那種批判性思維的聲音,當然,對學生的錯誤想法要假以時日慢慢引導,加以糾正。只有這樣,學生在課堂上才能發(fā)出自己的聲音,與教師的思想產生共鳴。
總之,數學問題來源于生活,而生活中的東西往往卻不直接反映數學的本質特征,但如果教師能把數學問題擺放到一個恰當的情景中、活動中,學生就能獲得一種真實的求知體驗,而這種體驗比用枯燥的言語傳授效果要好很多。我想課程改革要實現“美麗轉身”就要進行多元整合,這樣才能讓學生說想說的話,做想做的事,走想走的路;才能讓課堂變得活而有序、趣而有味、真而有效。
(作者單位 廣東省梅州市平遠縣第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