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fā)學生的探索興趣。心理學表明,當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越接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因此,對物理教學環(huán)節(jié)進行生活化是十分必要的。以下是我對物理教學的各環(huán)節(jié)進行生活化的簡單嘗試。
一、新課引入的生活化
課堂上可以利用學生親身經歷的生活“原型”、熟知的生活經驗引出物理問題。這樣可以迅速有效地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來,激發(fā)出學生強烈的求知欲。生活化的引入途經多種多樣。
1.用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引入
比如,在講“世界是運動的”這一節(jié)時,可請學生講述乘坐汽車看路邊的樹木有何現(xiàn)象,教師利用學生的疑惑引出新的課題。
2.創(chuàng)設貼近生活的物理情境
利用常用的生活用品或學生熟悉的工具、物品,也可以用實驗室里的簡單器材做一些小實驗來創(chuàng)設情境。
3.制造與生活經驗沖突的事件
如學習“大氣壓”時,可做覆杯實驗引入。學生在認為水當然會流出去的思緒中,看到水居然被又薄又輕的紙片托住了。此時老師將課題引入,其效果如何是可想而知的。
二、新課講解的生活化
物理課本的每一個知識點都與社會生活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無論是概念的引入還是規(guī)律的應用,都來源于生活,都可以從現(xiàn)實生活中找到它們的原型。為此,教學中應將學生的生活經驗與物理學習結合起來,從各種生活現(xiàn)象中概括物理規(guī)律,又要把物理規(guī)律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新課講授的生活化有三個方面。
1.講授語言的生活化
老師在講授一個知識點時,如果總是一本正經,說出口的全部是書面式的語言,那就難免會讓學生產生疲勞感。
2.運用生活化的比喻
如在講“電磁波的發(fā)射和接收”時,把高頻電磁波比成一個跑得很快的啞巴,把低頻電磁波比成具有歌唱才能的瘸子。電磁波的發(fā)射就是啞巴背著瘸子跑向演出地點。啞巴把瘸子弄到后背上的過程就是“調制”。到劇場時,啞巴把瘸子放下讓他去唱歌就是“解調”。如果這樣講,學生的注意力一定十分集中,并會產生強烈的興趣,從而大大提高學習效率。
3.物理規(guī)律應用的生活化
如學習了“慣性”一節(jié)之后,我向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如何運用慣性知識來判斷生雞蛋和熟雞蛋?老師指出:把雞蛋放在桌上,用手把雞蛋迅速扭動。離手后觀察它的轉動情形:如果雞蛋轉動得很順利,則為熟雞蛋;如果轉動得不順暢,則為生雞蛋。學生的興趣很高,積極思索,很快得出了原因所在:因為熟蛋被扭動時,蛋白蛋黃全部一同被扭動,故轉得順利;生蛋被扭動時,只是蛋殼受力,而蛋白和蛋黃幾乎未受力,所以轉得不順利。由牛頓第一定律可知,蛋白和蛋黃因慣性幾乎停留不動。于是,蛋殼的轉動就被蛋清拖慢了。類似的生活小問題的解決,雖然實際意義并不大,但是對于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的激發(fā)、自信心及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卻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三、實驗器材及設計的生活化
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同時,物理實驗還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探究精神的重要手段和途徑,所以進行實驗是學習物理不可或缺的必要活動。如學習內能轉化為機械能的知識點時,課本中設計了這樣一個實驗:在一個透明塑料盒內滴幾滴酒精,蓋緊蓋子,然后用電子式火花發(fā)生器在盒中點火,使盒蓋被高壓氣體頂飛。實際上用生活中的一些材料完全可以完成這個實驗,而且效果也很好。
四、課后作業(yè)的生活化
學生作業(yè)是學生繼續(xù)獲取知識的延伸性學習,在鞏固所學知識、培養(yǎng)求知欲和進行知識遷移方面意義重大。但很多作業(yè)題目封閉僵化,遠離學生的實際生活和社會生活,學生沒有興趣可言,成了教師強加給學生的沉重負擔。為了使學生樂于做作業(yè)并有所得,教師可以把枯燥的習題解答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lián)系。如學完“電功”“電功率”的知識時,可帶領學生對利用電能表粗略估算的家用電視、空調等工作1小時消耗的電能及其實際功率,與電器上標注的額定功率進行比較,看是否相同。
物理源于生活,而生活又離不開物理,只有把物理教學與學生的生活緊密地結合起來,讓物理和生活成為一對教學的伴侶,才能激發(fā)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探究物理的真諦,為進一步促進物理教學改革走向成功作出貢獻。
(作者單位 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qū)開明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