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閱讀教學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體驗理解。在課堂教學中,我讓學生想自己所想,不受別人思維的干擾;說自己想說的,在積極的參與、探究中巧妙地把握文本,領悟其內涵。
一、細讀探究,豐富體驗
對文本的材料有所感知,學生才會情緒高漲,求知欲旺盛,進一步探究的心情迫切,教師要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組織學生對讀出來的問題從不同角度、選擇不同方式進行探究研討。讓他們根據自己的生活積累自主體驗,盡可能地讓學生自悟自得;對學生閱讀過程中體驗不深刻、不全面的分析、概括和表達等問題,教師要以靈活、自然、恰當的方式進行點撥、啟發(fā)。這種借助自主體驗采用感知的方式讓學生直觀地理解語言,形成語文能力所達到的教學效果,是其他方式所不能比擬的。它是符合語文教育規(guī)律的,符合小學生以形象思維見長的心理特點。
二、加強實踐,完善體驗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適時地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體驗,有時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掌聲》這篇課文講的是全班同學用掌聲鼓勵一位殘疾同學上講臺演講的事。在教學這一課時,針對班級里一位跛腳的同學經常受到別的同學欺負,還被喊“鐵拐李”這一情況,我組織學生進行了這樣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將全班同學分成兩組,一組扮演聾啞人,一組扮演盲人,并用事先準備好的布帶把扮演盲人的同學的眼睛蒙上,由聾啞同學分別攙扶著走出教室,走下樓,再互換角色,按原路返回教室。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到了殘疾人的不便,感受到了殘疾人的痛苦,對殘疾人產生了發(fā)自內心的憐憫和關愛?;顒咏Y束后,學生紛紛表示不再嘲弄那位跛腳的同學。至此,《掌聲》一文的思想內涵學生們真正地領會了,憑借情境的創(chuàng)設,學生加深了角色的體驗,也在頭腦中形成了鮮明的形象,為積累和運用語言打下了基礎,同時在課堂上感受到了生命的涌動和成長。
三、在想象中體驗
美學原理指出:人的感覺具有自由創(chuàng)造的想象力,能把有限的感覺能力推向無限豐富的體驗,由此擴大感覺的“容量”。教師要充分挖掘閱讀教材的內在魅力,設計形象生動的教學情境,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學生受好奇心的驅使,就會對探究未知的知識具備濃厚的興趣。如教學《所見》這首詩時,為了讓學生體驗牧童生活,老師用語言(包括肢體語言,并配上笛子獨奏《小放?!罚┟枋龅溃骸霸绯?,天剛蒙蒙亮,牧童便牽了黃牛,拿根細長的竹竿,和同伴一起優(yōu)哉悠哉地騎到黃牛背上。他們一會兒趴在牛背上聽溪水叮咚,一會兒又立到牛背上看綠綠的田野,青青的小草,呼吸著新鮮的空氣,于是情不自禁地唱上一支山歌。瞧,牧童的生活是多么自在,多么快樂!”學生在教師的語言描述中真切體驗到了牧童生活的愉快、自由。
四、在角色互換中體驗
《半截蠟燭》是篇故事性較強的文章,文中的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面前與德軍周旋時的細節(jié)描寫是引領學生感悟他們一家機智勇敢的重點。為了使學生更深入地走進文本,我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進行角色互換,“如果你是伯諾德夫人,當德軍點燃蠟燭時,你心里會怎么想?”“如果你是杰克,當德軍將蠟燭奪回時,你會怎樣想,怎樣做呢?”……通過角色的互換,讓學生設身處地地融入文章的角色,從而更加深入地領悟文章的內涵,人物的形象也更鮮明起來。
角色表演一直是學生喜聞樂見的一種游戲活動。學生閱讀課文的過程,也就是情感積蓄的過程。根據課文的特點,讓學生扮演角色入情入境地去演一演,通過角色表演把積蓄的情感盡情地抒發(fā)出來,也是情感不斷豐富的過程。
如教學《月光啟蒙》結尾部分時,我緊扣課題“啟蒙”兩個字,讓學生了解了“母親不識字,卻是我的啟蒙老師”,母親對我的教育使得“我”成為詩人、作家,讓學生體會此刻作者對母親的感激之情,帶著這種感激之情反復誦讀文章最后一個自然段。然后按照作者回憶的思路,以母親的啟蒙為主線,幫助學生從歌謠內容、從自身和作者的感受、從母親的情感等不同角度去領會母親的啟蒙。教學時緊扣“歌謠、故事、謎語”幫助學生學習。聯(lián)系母親勞累了一天還不忘在月光下?lián)е?,給我唱歌謠,還唱得如此動聽,如此悅耳,體會濃濃的母愛。
最后拓展文本,升華主題。我補充孫友田一段話:“……母親患了老年癡呆癥,失去了記憶。我趕回老家去看她時,她安詳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藹、慈祥,但卻不知我從哪里來,不知我來干什么,甚至不知道我是誰。不再談她的往事,不再談我的童年,只是對著我笑,笑得我淚流滿面……”課文中慈愛聰穎的母親與此時癡呆傻笑的母親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這種反差沖擊著學生的心靈,喚起了學生的生命激情和內心感受。我將原文出示,配樂示范朗讀,充分調動孩子的情緒,在情感積蓄到一定程度時,出示一段話的填空:看到這一輪明月,我仿佛看到了_______。讓學生先練后寫,進一步體會作者對母親的感激與懷念。學生對這種情感的體悟更深刻,而且學生有了一定的情感積累后,寫出來也是水到渠成。
當然,在閱讀教學中還可以采用不同的體驗,只要我們適時、適度地加以利用“體驗”這顆強效的催化劑,它將會發(fā)射出無比的威力,我們的課堂閱讀教學就會閃現靈動之光,會更加絢麗多姿!
(作者單位 江蘇省鹽城市潘黃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