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決定了公有制為主體的基礎地位,但是國家同時承認并且保護民法所存在的私有制基礎。私有制是民法的根本之處所在,民法也是私有制的根本之法。民法所倡導并且大力發(fā)展的私有性質是國家以及社會的經濟基礎所在,如果社會上的私有制被取消了,民法也就不能存在了,同時民法以及民法精神也就消失不見了。如果想要對國家的民法體系進行完善以及提高,對公民的社會地位進行本質上的提升,必須首先發(fā)展公民的私有化意識,而隨著公民社會等級的提高,又必然會成為促進社會發(fā)展的力量。
[關鍵詞]分民法 私有 本質聯(lián)系
我國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制度并存的社會主義國家。也就是說,社會主義的公有制是我國不可動搖的基礎,也是我們國家的立國之本。但是,經過幾十年以來的發(fā)展以及在建國六十多年來我國所吸取的許多教訓,我們黨和我們國家意識到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即單純的公有制就現(xiàn)在的社會主義發(fā)展階段來說并不是一個最好的選擇。我們是要建市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基本方向不動搖,但是公有制如果喪失了私有制發(fā)展作為基礎地位,則在當前的國際形勢下不能保全自己,反而可能會造成一定的拖累?!按筌S進”的慘痛教訓已經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在這個認識的基礎上,黨和國家充分意識到了私有制的重要性,在法律上也開始明確“公法”以及“私法”之間的差別以及“私法”所具有的重要意義。如果我們想要在社會中不斷給予公民更高的社會地位,就要充分發(fā)揮出民法的私有化能動作用。
一、民法所具有的私有性質
民法的本質是對公民所具有的私有財產進行相應的保護或者定義。通過民法的定義,在財產關系上,只有能夠擁有財產人格的人才能夠擁有當下財產關系的主體地位。也就是說,把人做為主體的財產關系就可以稱為財產的私有關系,而財產的私有關系對于在制度上存在私有制的社會來說就處于一種本質關系的地位,并且能夠深遠地影響社會上的生產關系以及生活方式。民法作為一種可以調整私人的社會關系的法律,是完全立足于社會私有財產的基礎上的,是保護私人利益的法律。因此,私有制是民法出現(xiàn)以及立足的根本,是民法用來構造其存在精神意義的基礎,因此從民法的角度上來講,無論是所賦予的所有權還是所賦予的人格權都被包含在了私有權的內涵之內,屬于民法中的特有概念。在民法上,所有權一直具有其主體人格的意義,因為這項權利充分反映出了人所具有的相關主體性。一個人如果在法律意義上并不擁有所有權的話,也就意味著在擁有自己人格以及維護自己人格這個方面沒有自己的權利。因此所有權所針對的范圍包含但不只包含財產處置權,也包含著對于自己人格的維護權和尊重含義。黑格爾曾經在其著作中說過這樣的一句話:“所有權之所以是理性的權利,不在于其能夠滿足自身的需要,同時也是因為它能夠拋棄人格方面的純粹的主觀性成分?!彼袡嘧鳛橐环N秩序,使人能夠占有以及支配財產的先決條件,其主要意義就是能夠滿足人本身的需要。但是在此基礎上,物質人格主要是通過對于物品的所有權關系支配所得來的。因此,民法所具有的私有性質我們可以簡單歸結成以下論證,即人把自己的意志充分體現(xiàn)在對于財物的支配關系——換種說法就是所有權——這一秩序方式上的。
二、民法和人格私有之間的關系
民法和人格私有之間的關系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即自我人格的擁有性;自我人格所擁有的意志性;自我人格的自由性。
首先是人格的自我擁有。民法的立足根本就是私有。在這里,凌駕于財產私有之上的是人對于自身人格利益的私有化。一般觀點認為,人本身對于自己是屬于絕對的擁有關系,但這是這里面的所謂“擁有”指的是對身體擁有支配的資格,而不是對意志擁有。在民法當中,人格一共包括兩個方面,即身體和支配身體的意志。身體在這里起到了一個生命載體的法律意義,也是自身的人格的載體。作為民法定義下的人,其一切的人格內涵以及一直都是需要存在于人本身的肉體之中的,也就是說,人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意志來對身體發(fā)出行動的信號,通過意志的支配進行相應的活動,獲得其對應的主體性。因此在民法當中,人的身體必須被看做是人格,而不是單純的物質甚至是工具,更不能成為被隨意侵犯的物質對象。所以,民法中把人的身體定義成為人格,成為權力基礎的一個事實,是為了奠定人受到尊重的人格主體地位。
其次是人所擁有的自我人格所體現(xiàn)出來的意志性。這是人之所以能夠擁有自身人格內涵的本質原因。人與其他動物最大的不同點就是人對自己的主體性進行充分理解以及認識,而這個主題性所代表的含義就是指人能夠自行做出對事物的判斷以及決定,也就是說,人能夠通過自己的主觀判斷來獲取自己對自己有利的行為,并清醒認識到這個行為所能帶來的后果。意志是人格的精神表現(xiàn)形式,是人身體的產物,也就是說意志是和人的物質性直接相互關系的。人有自我意志,自然也會產生意志的自由。但這個一直往往并不完全取決于自身對某種自由的向往以及追求。換一種說法就是,人本身的意志可能會受到其他人的意志的影響甚至是支配。在這種時候,人即使是已經有了自己的意志也不再存在意志上的自由。這個時候。人的所謂“自由”已經成為了一個含義更加廣闊的代名詞,指的是一種社會屬性的概念。
第三是人的自我人格所存在的自由性意義。如果在民法的標準下人格是具有自我意志的,那么人格就可以在法律標準下被判定成自由的。人作為民法的主體,可以代表著民法的本質。因此,人具有人格的自由,換一個角度來說,就是人具有人格的私有權利。人一旦喪失了自由,就等于喪失了人格的私有權。人格的自由是取決于人的意志性這個屬性的,只要人有著自己的意志,那么人必然會擁有自己的自由。因此意志以及自由是不能夠被強制的。但是,這種觀點僅僅是針對于意志本身所存在的自然屬性,而不是意志的社會屬性。在社會關系中,一直是通過行為的自由被加以表現(xiàn)出來的,但是自由卻是可以被剝奪或者被強制改變狀態(tài)的。
如果說人的本性是自由的話,那么根據(jù)上面的推論,自由也應當成為正義的人格條件。民法的主體是人,因此民法所存在的價值或者說是意義就在于民法能夠對人的自由予以保護。一個能夠滿足人的社會屬性以及自然屬性的制度,所需要維持的目標究其本質上來講就是人的自由,這屬于最高的社會目的。因此,一個理想的社會應當給人創(chuàng)造自由或者提供實現(xiàn)自由的條件。
三、民法和財產私有之間的關系
首先,財產關系的絕對本質是私有制。民法的根本是人,因此民法的根本也可以推導成財產的私有。人對財產的私有行為就可以被理解成民法意義上的所有權。在財產關系上,私有權勢民法所進行調整結果之后的絕對屬性,其絕對本質是屬于人性的。公民的社會關系是民法存在的基礎,究其本質來說也是以財產的私有為條件和前提存在的。其次,財產關系發(fā)展到一定階段之后,其主要發(fā)展特性就逐步轉移為私有化為目的。即使是以國家為單位進行有著社會正當性的共有權制度,也不能夠對私有權所擁有的地位進行全盤否定,并且只有把私有權作為一種補充成分進入到社會共有權體系當中,,才能使得這門權利成為一個有效率的權利體系。最后一點是私有在形成人格的方面是必經之路,民法的根據(jù)有其必然性以及正當性。作為一個自然人,生命本質的需求強調了其對私有財產的重要作用——無需仰附他人而進行生存的基礎。因此,民法的根本秩序就在于對私有秩序的確立起著重要作用,兩者之間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
四、結論
民法和私有之間的關系是緊密相連、密不可分的。私有制是民法的主體和靈魂,私有制的確立給民法的生存和發(fā)展提供了生存空間;民法是私有制的確立,通過對民法的確立,保證了私有在法律上的地位以及合法性。
參考文獻:
[1] [德]黑格爾. 法哲學原理[M]. 范揚,張企泰,譯. 商務印書館,1961.
[2] [英]洛克. 政府論(下)[M]. 啟芳,瞿菊農,譯. 商務印書館,1964.
[3][法]孟德斯鳩. 論法的精神(上冊)[M]. 張雁深,譯. 商務印書館,1959.
[4][法]盧梭. 社會契約論[M]. 何兆武,譯. 商務印書館,2003.
[5]羅能生.產權的倫理維度[M]. 人民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劉軍(1969-),男,河南夏邑縣人,法學碩士,商丘職業(yè)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