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英文信封書寫格式不同與英語和漢語語法習慣的不同有直接關系,也與中國和英美不同的郵政歷史有關。另外,現(xiàn)代信封書寫格局的確定還與郵政系統(tǒng)的現(xiàn)代化和自動化要求有關。
關鍵詞 信封書寫 郵政歷史 文化差異
中圖分類號:H315 文獻標識碼:A
0 引言
中英文信封書寫格式有很大的差異。中文信封先寫收信人地址,從國家、省、市、城區(qū)、街道、門牌號,最后才寫收信的人的姓名。而英文信封先寫收信的人,然后才是門牌號、街道、城區(qū)、市、省、國家。兩種信封寫法前后順序剛好相反。有學者認為這種格局反映了中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中國人考慮問題習慣于從大到小,由遠及近,而西方人則反之;正是這種思維的差異導致了中西方信封書寫上的不同格局。(張業(yè)菊,2006)筆者對這種文化角度的解釋不能認同。特從英漢語言角度和中西郵政史角度提出不同的看法,以活躍學壇。
1 英漢語言習慣
英漢信封書寫格式的不同并不是由所謂“中國人考慮問題是從大到小,由遠及近;而西方人考慮問題是從小到大,由近到遠”的思維模式不同引起的。因為這種思維模式二元對立的命題很難成立。在現(xiàn)實中,中國人考慮問題從小到大,由近及遠的例子俯拾即是。反之亦然,西方人也不盡是思考問題從小到大,從近到遠。那么,中西方信封格式為何有這種差異呢,筆者認為這應從英漢兩種語言的語法特點的層面做出解釋。
漢語和英語在書寫中最大的不同在于修飾語位置的不同。這種差異,反映在信封的書寫上,就形成了在英漢信封書寫格局的不同。在英語里,短小的修飾語一般放在被修飾名詞的前面。如:President Barack Obama. 但是,如果修飾成分稍長,則往往采用所有格,同位語或定語從句的形式,將修飾部分后置。比如,英語常用of構成表示無生命的名詞的所有格,其詞序和漢語習慣正相反。如:the gate of our school, 或the windows of the house。其中被修飾的在前,修飾語在后。在某些固定搭配中,形容詞作定語也常常后置,比如:“Secretary General(秘書長,總干事)”。 英語表示“坐在我身旁的姑娘是我表妹”這句話,將姑娘一詞放在前邊,然后具體說明是怎樣的姑娘,形成“The girl sitting by my side is my cousin.”這樣的句式。英語 “The young man has read all kinds of books,ancient and modern,Chinese and foreign.”這句話中,古、今、中、外用來修飾“書”時都放在所修飾語之后。 此外,還常用which 引導的定語從句后置來修飾或定義名詞事物?!斑@是要搬進城里的一家人”這句漢語,在英語可以這樣表達:“This is the family which is planning to move to the city.” 英語修飾語后置是英語不同于漢語的一大特色。只要有需要界定的詞匯,概念,事物出現(xiàn),都可以把修飾語放在后邊。這種特色使得英語在表達上較之漢語有一定的優(yōu)勢。一句話出來能夠邊寫,邊思考,邊修飾。這樣句子可以寫的很長,甚至一直寫下去。在漢語里,古漢語中有些定語后置的情況,現(xiàn)代漢語一般都將修飾語放置在所修飾名詞之前。因此在寫作上,下筆前頭腦中要對詞匯進行更多的排序,然后下筆。如果修飾語與被修飾事物之間只是兩個詞匯,這種排序并不費勁,但是在修飾語多的情況下,排序絕對成了必要。比如,要對“菩薩”一詞進行修飾,要給他加一些頭銜。漢語的正常語序是“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又如,明代正德皇帝好武,將國家大事視為兒戲, 自封為“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太師鎮(zhèn)國公朱壽”。以上英漢舉例,說明了英漢兩種語言的修飾語和被修飾語之間的語序關系特點。
寫信封地址無論中西其實本不存在思維上“從大到小”或“從小到大”的思維方式問題。中西方信封寫法的差異其實源于兩種語言語序習慣的不同。設令中西二人同寫兩信,而信封封面上只能寫一個字或詞。那么這個字或詞肯定都是收信人的名字。此時,無論中西方,思維中心肯定都是那個收件人。實際情況正是如此。我們看到的一些中外私遞的舊信封,封面上就都只有名字。這種情況說明,書寫信封時,無論中外,大家都是想著收件人。 但是當收信人的名字和地址同時出現(xiàn)在信封上時,就出現(xiàn)了差別。這個差別是語言語法上的差別引起的。西方人在表示曼哈頓的約翰時,一般會使用所有格標志 of 聯(lián)結二者,表示所屬。因而會寫成“John of Manhattan” 如果,加上城市名則成了“John of Manhattan (of) New York ”很明顯,這種看起來從小到大的排序,實在是取決于語法規(guī)則。 而中國人處理地名和人名同時出現(xiàn)時,會寫紹興魯迅。這也是固定的語言習慣。因此,西方信封上書寫格式可以理解為: Name(of) House name(of) Street name(of) City name(of) State name(of) Country. 在這個書寫格式里,鄰近的名詞之間是所屬關系,但在信封上表示時,為了節(jié)省空間,通常去掉了所有格的標志符號 “ of ”。
2 文化與歷史
中西方的郵政發(fā)展歷史上一些文化因素曾促成信封書寫格局的形成。就中國信封書寫來看,它的確給人以特別重視地址的印象。這種情況的形成可以從下面的情況得到解釋。中國早在秦漢時期就建立了統(tǒng)一的驛遞制度和地名體系。其時,中國幅員遼闊,控制地域覆蓋36郡,后又增至46郡,郡下又有鄉(xiāng)里組織,形成數(shù)以萬計的地名。可以想象,不論公函私信,在這么大的版圖中傳遞,正確的地名地址書寫是何等的重要啊。雖然,秦漢時期還沒有現(xiàn)代信封,但不管公私信件用什么樣的信函傳遞,地名是非寫清楚不可的。
相比之下,英國 17世紀才有了官方控制的郵路建設,而范圍不出英倫諸島。美國在18世紀后期才開始了東海岸的郵路的使用(Day, 2007)。不管是英國或是美國,郵遞機構在早期都不開展投遞業(yè)務,郵件只在郵局之間傳遞,再由收件人前往郵局查看領取。因此,對于早期的西方民眾來說,通信的具體街道地址意義不大,而收信人的名字則較為重要。因而有了中國人重地址,西洋人重名字的表面現(xiàn)象。
無論中西方,信件封面上的地址姓名都有個從簡單隨意到復雜規(guī)范的書寫演變過程。這個演變過程與郵政發(fā)展的歷史息息相關。首先,制作信封材料的價格對信封封面的寫法有影響,但這種影響與書寫順序無關,而與信封地址書寫詳略有系。英國和美國早期寫信并不使用信封,主要原因是紙張昂貴。人們通常只是寫完信后,把信紙折疊起來進行蠟封,利用背面的空白來書寫郵寄對方的信息。郵資以郵遞的距離和信件的重量來計算。因此,為節(jié)省費用,信件盡量少用紙。 1775年,美國建國之初的政治家薩繆爾·亞當(Samuel Adams)從波士頓向費城發(fā)了一封信,價格為22美分。這封信就沒有信封,由一頁信紙折疊而成。因為此時使用信封,意味著多付一頁紙的郵費,當時只有極少數(shù)富人能夠支付的起。信封的使用當在1838年前后,當時,英國曾進行過信封設計大賽。有一種“Mulready”信封曾贏得過獎。這種“四角折疊,會于中心,然后蠟封的新式信封”是現(xiàn)代信封的原始樣式。其時,英國郵政當局,決定生產(chǎn)郵資付紇信封,通過郵局發(fā)售。當時雖然是一種創(chuàng)新,但是,也獲得不少民眾批評。一般英國民眾認為這種發(fā)明史愚蠢的。美國歷史記載,1843年 皮埃森先生曾在自己的作坊里,用帶刀模具切紙,進行手工信封制作。不久,各種信封制作機相繼發(fā)明,終于使信封的價格下跌,大大促進了人們使用信封的習慣。當然,從簡單的信紙背面書寫,到信封封面書寫是個不小的飛躍。在這一轉變中,信封的書寫有了較大的空間。(Benjamin, 2002)
其次,對信封書寫習慣影響最大的應該屬住址投遞制度的改變。1863年以前,付費信函郵遞都是郵局之間進行,民眾到郵局取信件。在這種情況下,信封的門牌號碼,街道地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落地郵局信息。而郵局信息也常常只是個郵局的代號。因此,信封上可以不寫對方具體地址,而只寫對方郵局編號。1863以后,美國推行城市住址免費投遞制度,對信封的街道,門牌號碼的細節(jié)提出了要求。到 1880年 美國有 104個城市實行免費投遞,到1900年則升到 796個城市。 1896年,鄉(xiāng)村也開始實行住址投遞,先在西佛吉尼亞的三個郵局試行,當時覆蓋29各州的44條郵路。到1902年,鄉(xiāng)村住址投遞遂成定局。到了1930年城市鄉(xiāng)村到處都有了“方便的路邊信箱?!保˙enjamin, 2002)
此外,郵遞價格的下降對信封的使用有積極意義。西方郵政部門在19世紀中期曾努力降低郵寄費用。1845年前 高昂的郵費價格抑制著一般的通信使用信封。以美國為例,1799-1815美國東部郵路上報紙的郵費為2美分以下,而信件的郵寄價格卻按郵程遠近每頁信紙在6~25美分之間。郵資的多少和信件的大小,重量和郵寄距離都有關系。1840,年從巴爾的摩到紐約的一封信郵資為18.5美分。其時,一個勞動力的日收入為 72美分,一封信占去日薪的4分之一。美國 1845年國會立法大大降低了通信費用。由過去五等距離計算變?yōu)閮傻染嚯x計算。巴爾的摩到紐約的郵資降至 5 分。1863年,價格又有降低,距離因素取消,統(tǒng)一按重量收費。信封的機器制作,郵寄費用的價格降低和住址投遞的實行鼓勵了人們使用信封,并且將信封的地址延至街道和門牌號碼。(John, 2008)
總之,信封的書寫格局的形成和郵政歷史發(fā)展事件關系密切,卻與思維方式很難掛上鉤。
3 技術與教育
中國人和西方人書寫信封的格式的形成,還可歸因于現(xiàn)代郵政體系的暗示、引導和規(guī)范?,F(xiàn)代郵寄制度產(chǎn)生以前,人們在信封上或多或少可以看到寫信人個體意志的表現(xiàn),個性化的信封時有所見。比如,宋代進士李遜一時遭難,寄了個空信封,委托名士劉元普照顧家人,信封上寫:“辱弟李遜書呈洛陽恩兄劉元普親拆?!眲⒃毡静徽J識李遜,接到空信封后,揣摩再三,有所領悟,于是承擔起照顧李遜家人的責任。又比如,從民國期間的私人信件上看,地址和人名是寫給不同的人看的。其中地址是給郵差看的,而名字則是給收信人看的。不少信封上寫著:捎,交,面交,煩致,煩交,拜托等字樣,且信封沒有郵戳,說明信件是通過私人或信使等傳遞。這樣的信件往往能看到保留的個性文化痕跡。
清代和民國時期,我國民眾識字率低,有一種代人寫信的職業(yè)。這些專業(yè)寫信人對信封的書寫極為講究。這時期的信封,有時雙面書寫。根據(jù)書信人與收信人之間的地位不同,需要用不同等級的敬語或謙語。于是信封寫得文雅古樸,成為信封史上的佳話。西方信封早期也能見到代表個人意志的文化痕跡。比如火漆封印的使用,歐洲就很有講究。棕色漆為赴宴請貼,紅色漆為官方文件,白色漆為婚嫁喜慶,黑色漆為喪事訃訊等。
自從現(xiàn)代郵政業(yè)務展開以來,無論中西(下轉第253頁)(上接第242頁)方,都出現(xiàn)一個趨勢,即寫信人對如何寫信封的主觀意志體現(xiàn)的越來越少,而郵政系統(tǒng)為實現(xiàn)現(xiàn)代標準化服務,越來越多地干預信封的書寫格式。為了以最有效的方式處理和投遞郵件,現(xiàn)代歐美國家郵政機構都規(guī)定了信件地址書寫標準要求民眾遵守。
郵政機構推行標準化信封書寫的措施之一是利用信封上的提示文字指導信封書寫。寫信人地址寫在何處,收信人地址寫在何處,一一均有注明。其次,利用出版物進行宣傳。各國郵政部門都在郵局里張貼或懸掛信封書寫標準提示。這種做法逐漸統(tǒng)一了人們書寫信封的格式。不僅如此,英語國家郵政機構重視郵政知識的普及,并且非常重視對民眾和兒童的郵政知識教育,以致小學生都要學習信封書寫方法(Aibel-weiss, 1994)。
此外,各國郵政部門,一直致力于郵政信件分揀機械化,信件電腦識別和郵政智能化。對信封格式的書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加拿大郵政機構希望書寫信封時不使用標點符號,包括縮寫語后邊的逗號。在表示鄉(xiāng)村道路(RD)和郊區(qū)服務縮寫(SS)語前,不使用數(shù)碼符號# ,只用空格隔開等等。信封封面的每一個字母都提倡大寫,包括回信地址。最后形成這樣的格式。
如:BRIAN HUNTER SYLVIA BURTON
RR 3 PO BOX 1234
FREDERICTON NB E3A 1H9 NEWCASTLE NB E1V 2V5
在郵政機構的強勢干預下,信封的書寫逐漸擺脫了對個人意志的反映。信封書寫中的文化因素越來越為技術因素所取代。寫信人越來越多地服從機器對信件的要求,而個人的主體意識越來越少地表現(xiàn)在信封上。寫信者如何寫信封強烈地受到郵政體系的約束和規(guī)范。
4 結語
以上對英漢語言習慣和郵政歷史的回顧清楚地表明,中西方信封書寫的差異淵源已久。書寫順序相反的差異主要是由漢英兩種語言語法結構引起。而在漫長的郵政發(fā)展史上,信紙的價格,信封的發(fā)明,郵寄價格的降低,住址免費投遞,機械分揀,電腦識別技術的需要,以及郵政知識普及教育等,都對信封的寫法產(chǎn)生過影響。很顯然,沒有證據(jù)表明,中西方信封寫法的差別反映了中西方民族“從大到小,從遠到近”或者相反的思維習慣。
江蘇省無錫市錫山職業(yè)教育中心校 校立項目
參考文獻
[1] 張業(yè)菊.從中英文信封格式看中西方思維方式[J].湖南行政學院學報(雙月刊),2006(6)總第42 期:82-83.
[2] 劉廣生等.中國古代郵驛史[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1999.
[3] 馬楚堅.中國古代郵驛[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4] 臧嶸.中國古代驛站與郵傳[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5] Aibel-weiss, Wendy. Post pack for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Z].National Post Museum, Smithsonian Institution,1994.
[6] Benjamin,Maynard H.The History of Envelopes:1840-1900[Z].Envelope Manufacturers Association,2002.
[7] Day,Thomas G.. The United States Postal Service: An American History 1775–2006 [Z].United States Postal Service May,2007.
[8] John, Richard R. History of Universal Service and the Postal[Z] Monopoly GEORGE MASON UNIVERSITY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