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語翻譯教學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一直是教師課堂教學和課后練習不可缺少的練習方式。教師可以利用英語翻譯教學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思維,為學生在大學繼續(xù)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礎(chǔ)。
關(guān)鍵詞:高中英語;新課改;翻譯法
翻譯就是把一種語言所表述的語言文字用另一種語言文字表述出來,其文字要優(yōu)美自然,要使譯文生動、形象。翻譯可以分為口譯和筆譯兩種形式。其中語法翻譯法是筆譯,是將書面化的句子視為語言最基本的組成單元,它認為語言就是一系列可描述的規(guī)則,基本音節(jié)借由這些規(guī)則組成單詞,進而組成句子。因此,可以通過測試一個人是否詳盡地了解了這些規(guī)則,并能夠依據(jù)這些規(guī)則快速準確地對母語與這門語言進行互相翻譯來判斷他是否掌握了這門語言。
從我國建立高考制度以來,句子翻譯一直是教師課堂教學和課后練習不可缺少的練習方式。高中英語新課改教材共有11冊,1~5為必修,6-11為選修。翻譯教學在教材的安排和組織上貫穿始終,心譯、口譯和筆譯在課堂教學和學生作業(yè)中都有體現(xiàn)。在處理高中英語課文時的課前預(yù)習,實際上也就是讓學生提前將課文翻譯了一遍。講解課文部分知識點和重點句型的時候,教師可利用造句的方式讓學生當場口頭翻譯,這樣就鍛煉了學生的聽說能力,也使學生的英語語言應(yīng)用能力得到鍛煉。在課后的workbook練習當中,如,No pains,no gains,(不勞無獲)若翻譯成“沒有痛苦,沒有獲得”就失去了作者想要表達的意境。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注意英漢差別意識。舉例說明,中國人的姓名往往是姓在前名在后。如,李大國,英美人士則相反,名在前,姓在后,如Darvin,Charles(查爾斯·達爾文)在表達地點的大小上,漢語是先大后小,如“貴州省甕安中學”,英語卻這樣表達:“WengAn senior Middle school,guizhou,China,”順序是先小后大。除此以外,英語中還有各種句型變化、詞形變化,在翻譯過程中要不斷地加強這方面的訓練。教師在平時的試卷講解中也可以適當采用英語翻譯教學。中國學生參加英語筆試的過程真正達到用英語思維的為數(shù)不多,大多數(shù)都潛意識地、不自覺地運用了心譯。測試有時間限制,不可能做到每道題都筆譯出來,這就需要在平時加強訓練。
我們知道,語法翻譯法在過去的一長段時間內(nèi)都是教授一門語言的唯一方法。即便是現(xiàn)在,這一現(xiàn)象在某些將英語作為一門外語來教授的國家中還存在著。舉例來說,現(xiàn)在高中課堂上,語法翻譯法就是最常用的一種方法。教師在課堂上以大量中譯英的形式來鞏固各類語法結(jié)構(gòu),以高中定語從句這一語法章節(jié)為例:
1.他花一千美元買的畫實際上值一萬。
The painting which he paid$1,000 for was actually worth$10,000.
2.新的公告圖書館花了兩年半時間建成,吸引了大批讀者。
The new public library,which took two years and a half tobuild.attracts a large number 0f readers.
3.那些堅持不懈努力的人最終會取得成功。
Those who persevere in their efforts will succeed eventually.
20世紀50年代后期,由羅伯特·拉多(Lado,R.)根據(jù)結(jié)構(gòu)主義語言學而提出的對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到20世紀70年代初,杰克·理查茲(Richards,J.C.)強調(diào)外語教學中要注重對學生的錯誤分析(error analysis),兩者分別闡述了外語教學要排除母語的干擾,提高正確理解和運用外語的能力。在談?wù)撜Z言與語言教學時,“語法”一詞被大家廣泛地使用。
首先便是在談?wù)撜Z法翻譯法時?!胺g”的意義不道自明,但是“語法(grammar)”在這里是什么意思呢?在很大程度上它指的是“單詞”間的語法。一張張寫著諸如“talk,talks,talked”和“cat,cats,cat’s,cats”的單詞變形表呈現(xiàn)在學生的眼前;諸如“eat,eats,ate,eatn”這樣的不規(guī)則動詞變形也被羅列成表,單詞被依據(jù)詞性進行了分類,主語、賓語、補語等成為從句或是句子中的關(guān)鍵。于是學生只能費力地逐字逐句地將外語生硬地翻譯成母語再作理解,在碰到困難時還得嘗試著運用這些語法知識。所以,學生在實際使用時常常會犯中式英語(Chiglish)的錯誤,他們沒有意識到中國是一門動詞運用豐富的語言,而英語是以介詞和名詞為本。中文的動詞是沒有時態(tài)和語態(tài)區(qū)別的,但英語則完全不一樣。
師生應(yīng)該合力開拓出一片充滿樂趣與享受的全新的英語學習的疆域。在這片樂土上,對于機械學習的依賴性大大降低,學生全方位、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認知技巧的機會大大增加。這樣不僅會潛移默化地刺激學生更為自信與自然地運用英語進行交流。而且也會大大提升學生對英語這門語言的整體理解。
(作者單位貴州省黔南州甕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