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問題提出
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 SWB),《新英漢詞典》釋義為健康、幸福、福利。大多數(shù)研究者認同Diener(1984)提出的概念:“主觀幸福感是指個體依據(jù)自己設定的標準對其生活質量的整體評價?!鄙钯|量可以從主觀和客觀兩方面進行評定,SWB是反映主觀生活質量的指標之一。它包括情感方面(正性情感和負性情感)和認知方面具有主觀性、穩(wěn)定性、整體性的特點。
人際心理適應是個體為了滿足交往需要,達到交往目標而調整自身或改造交往環(huán)境、改變他人,保持自身與他人和諧相處的過程中形成的心理能力。主要通過以下成分表現(xiàn)在樂群性、合作性、信任感、利他傾向這四個方面。
近年來,對于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狀況其影響因素的內在聯(lián)系有了不少的研究成果,但人際心理適應能力對主觀幸福感有何影響,以及在人口統(tǒng)計學變量下大學生主觀幸福觀之間存在差異如何的研究并不多。本文將對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做深入地研究,希望在實證研究中同時體現(xiàn)本土化背景下的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豐富心理學主觀幸福感研究的內容。
2 研究設計
2.1 被試
本研究隨機選取東北師范大學200名被試進行問卷調查。實際回收188份,有效問卷180份。具體構成如下:從性別構成上看,女生97人,男生91人;從專業(yè)結構上看,理科98人,文科90人;從年級結構上看,大一52人,大二46人,大三45人,大四45人。被試的平均年齡為22歲。
2.2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了總體幸福感(GWB)量表和大學生人際心理適應能力問卷。
總體幸福感量表(GWB)是為美國國立衛(wèi)生統(tǒng)計中心制訂的一種定式型測查工具,用來評價被試對幸福的陳述。本量表共33項,得分越高,幸福度越高。經(jīng)此次問卷調查得出內部一致性的Alpha系數(shù)為0.79,表明該問卷具有良好的信度。
大學生人際心理適應能力問卷,是采用西南大學王鋼2007年6月碩士論文中編制的五點記分制問卷,以單選迫選形式進行調查。問卷共60道題目,分為人際認知性和人際互動性兩個維度。經(jīng)此次問卷調查得出內部一致性的Alpha系數(shù)為0.95,表明信度良好。
2.3 施測程序
本次研究采取團體施測的方式,施測前向被試說明測試目的,當場作答及回收。通過讓被試根據(jù)指導語,如實填寫問卷。
2.4 數(shù)據(jù)處理
得到可靠的樣本數(shù)據(jù)后,采用SPSS11.5版本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和處理。
3 結果與分析
3.1 大學生人際心理適應和主觀幸福感的總體狀況
由大學生在各量表上得分的平均數(shù)和標準差來看,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略低于總體幸福感量表在大學生的理論中值84.5,水平略低。人際心理適應、人際認知性和人際互動性與原問卷對大學生的研究中的理論值相比,水平略高(見表1)。結果表明,大學生總體幸福感覺略低于中等水平,但在人際心理適應方面的狀態(tài)良好。
表1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及人際心理適應總體狀況
3.1.1 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差異比較
對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分別進行性別、民族、家庭所在地以及專業(yè)的差異檢驗。結果表明,女性主觀幸福感得分的平均數(shù)(M = 76.68)略高于男性(M = 73.72),但未達到顯著水平(t = -1.59,P>0.05)。少數(shù)民族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平均數(shù)(M = 76.09)略高于漢族學生(M = 75.05),但未達到顯著水平(t = -0.43,P>0.05)。同樣,住在城市的學生主觀幸福感得分平均數(shù)(M = 76.81)略高于住在農村的學生(M = 73.74),但未達到顯著水平(t = 1.65,P>0.05)。理科生主觀幸福感得分的平均數(shù)(M = 74.79)略低于文科生(M = 75.78),但未達到顯著水平(t = - 0.53,P>0.05)(見表2)。
表2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差異比較
3.1.2 大學生人際心理適應的差異比較
對大學生人際心理適應分別進行性別、民族、家庭所在地以及專業(yè)的差異檢驗。結果表明,女性人際心理適應得分的平均數(shù)(M = 191.73)略高于女性(M = 190.56),但未達到顯著水平(t = -0.30,P>0.05)。少數(shù)民族學生人際心理適應的平均數(shù)(M = 191.03)略低于漢族學生(M = 191.2),但未達到顯著水平(t = 0.03,P>0.05)。理科生人際心理適應得分的平均數(shù)(M = 188.12)略低于文科生(M = 194.72),但未達到顯著水平(t = -1.68,P>0.05)。但是,住在城市的學生人際心理適應得分平均數(shù)(M = 196.37)高于住在農村的學生(M = 186.08),達到顯著水平(t = 2.67,P<0.05)(見表3)。
表3大學生人際心理適應的差異比較
注:*P<0.05
3.2 大學生人際心理適應與主觀幸福感的相關分析
從表4中可以看出,人際心理適應的兩個維度人際認知性與人際互動性與主觀幸福感的得分均呈顯著的正相關,人際心理適應與主觀幸福感呈顯著正相關。
4 討論
4.1 大學生人際心理適應與主觀幸福感的基本情況
4.1.1 大學生人際心理適應的基本狀況
本研究結果表明,大學生在人際心理適應上存在顯著的城鄉(xiāng)差異,城市學生在人際關系適應方面明顯優(yōu)于農村學生??赡苡捎诓煌吹氐奈幕?、教育水平及交往方式等因素的理念不同所影響。大多數(shù)農村學生接受的是“一心只讀圣賢書”的教育模式,人際交往的經(jīng)驗很少,再加上經(jīng)濟、師資等條件的限制,缺乏了對社交能力的培養(yǎng)。而城市學生的人際交往很多,父母更關注多方向發(fā)展,因此學生的人際交往技能嫻熟。
表4人際心理適應與主觀幸福感的相關分析
注:**P<0.01
研究中還發(fā)現(xiàn),大學生人際心理適應在不同民族、不同專業(yè)以及不同性別之間沒有差異。在與人際適應、人際關系的相關已有研究存在一些差異。究其原因,首先,概念界定不同。本研究對人際適應性的界定包括人際認知和人際互動兩方面的內容。其他一些研究所使用的概念基本上著眼于某一個方面,涉及到其他方面的內容較少。其次,研究對象不同。本研究選取大一到大四階段學生,而不僅僅是大一新生作為研究對象。概念的界定和研究對象的選取方面與以往研究不同,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本研究的特殊性。
4.1.2 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基本狀況
本文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大學生被試的總體幸福感略低于中等水平,這是由于大學生正處于青春后期向成年期轉變,心理尚未發(fā)育成熟,而且他們在生活中存在很多的壓力、人際心理適應不良等因素影響,都會降低他們的幸福感。
研究結果還表明,不同性別間主觀幸福感差異均不顯著,女生的幸福感平均得分略高于男生。目前大學生生活于經(jīng)濟發(fā)展、思想民主的環(huán)境之中,女性的社會地位不斷提升,所以在幸福感上的體驗沒有差異。也有研究發(fā)現(xiàn)主觀幸福感存在性別差異。因為當教師通常被看作是女性而不是男性理想的職業(yè),因而進入師范大學的女生相對較多,在各方面均占有一定優(yōu)勢。研究還發(fā)現(xiàn),幸福感在民族、城鄉(xiāng)以及專業(yè)上差異均不顯著。城市學生的幸福感高于農村學生,這是由于農村的學生一些需求,如經(jīng)濟水平等眾多因素的限制難以得到滿足,而城市學生生活水平相對高,其文化教育背景也相對較高,更易于得到所需。對于文理專業(yè),因為幸福感是主觀的體驗,不涉及思考模式等問題,因此不存在文理科上的差異。
4.2 大學生人際心理適應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
本研究結果表明,人際心理適應與主觀幸福感關系密切,人際心理適應的各維度均與主觀幸福感存在顯著正相關。這是因為人際心理適應這種心理能力的增強與靈活會使個體產(chǎn)生積極的情感,較高人際心理適應的人體驗到的是良好的交往環(huán)境,輕松的人際氛圍,這樣的互動與認知可以增強正性的情緒體驗,降低焦慮水平,增加幸福感。而具有低心理適應的人在交往活動中體驗到挫折和失敗,以至于他們不愿改善環(huán)境,形成了一些負性的情緒和認知體驗,從而(下轉第256頁)(上接第254頁)降低了幸福感。
綜上所述,人際心理適應對于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體驗有重要的影響作用。尤其是在人際認知過程中形成良好的心理適應能力,會使大學生體驗到較高的幸福感。我們應該鼓勵大學生在學習、校園活動和生活中培養(yǎng)人際間的正確的認知、互動的心理適應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主觀幸福感。
5 結論
(1)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略低于中等水平,在不同性別、專業(yè)、民族及城鄉(xiāng)上不存在差異性。
(2)大學生人際心理適應及其各維度均與主觀幸福感存在顯著的正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