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1995年以來,四川省農民收入總體上呈不斷上升的趨勢,但是城鄉(xiāng)差距日益加大。農民增收問題直接影響經濟社會協調發(fā)展。利用l995-2009年的數據分析了四川省農民收入增長變化過程,對四川省農民收入各構成(工資性收入、家庭經營性收入、轉移性收入,財產性收入)增加對農民收入增長的貢獻進行了測算。結果表明,在不同時期,各收入構成對農民收入增長的貢獻率有很大的差別。最后提出了持續(xù)增加農民收入的建議。
關鍵詞:四川省農民;收入構成;增長;貢獻率
中圖分類號:F32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2)23-5539-04
A Calculation of the Contribution of Farmers’ Income Growth in Sichuan Province
LI Qi-yu,HE Fan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ich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Engineering, Zigong 643000,Sichuan,China)
Abstract:Since 1995, Sichuan farmers’ income increased on the whole, but the disparity between town and rural area became wider and wider in Sichuan. The problem of increasing farmers' income directly affected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The changing process of Sichuan farmers’ income growth between 1995 and 2009 was analyzed, and the contribution of income components (wage income, household business income, transfer income, property income) to Sichuan farmers’ income growth was calculated.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each income component was very different during different period. Some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for increasing farmers’ income continuously.
Key words: Sichuan farmer; income component; growth; contribution rate
改革開放以來,四川省農村經歷了深刻的變化。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極大地調動了農民從事農業(yè)生產的積極性,促進了農村經濟的持續(xù)發(fā)展。數億農村勞動力積極參與工業(yè)化、城市化建設,非農收入成為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然而,與城鎮(zhèn)居民相比,城鄉(xiāng)收入差距不僅沒有縮小,反而在經濟高速增長中進一步拉大,四川省城鄉(xiāng)居民的收入差距經歷了一個先縮小、后擴大、再縮小、再擴大的過程。四川省城鄉(xiāng)居民收入比1978年為2.66,1982年縮小為1.74,以后又逐步擴大,1994年為3.48,2000年為3.10,2009年為3.10,如果把醫(yī)療、教育、失業(yè)保障等非貨幣因素考慮進去,估計可能要達到4~5倍,甚至6倍。農民增收問題不僅是經濟問題,還是政治問題、社會問題,影響中國經濟社會協調健康發(fā)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因此,研究四川省農民收入構成對收入增長的貢獻率,探求增加農民收入的途徑,對于提升農民的自我發(fā)展能力,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城鄉(xiāng)統(tǒng)籌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1993年11月,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明確規(guī)定“鼓勵和引導農村剩余勞動力逐步向非農產業(yè)轉移和在地區(qū)間有序流動”。1993年12月,勞動部在《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時期勞動體制改革總體設想》中提出“建立公平競爭的勞動力市場,還要逐步打破城鄉(xiāng)之間、地區(qū)之間勞動力流動的界限”[1]。1994年11月,勞動部頒布《農村勞動力跨省流動就業(yè)管理暫行規(guī)定》,開始實施以就業(yè)證卡管理為中心的農村勞動力跨地區(qū)流動就業(yè)制度,首次沒有使用限制農民進城之類的字樣,表明國家對農民工外出務工政策逐漸放寬。此后,農民外出務工人數逐年增加,工資性收入逐漸成為家庭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本研究選取1995-2009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及構成數據[2,3],分析了四川省農民收入增長及各構成貢獻率。
1 四川省農民收入增長的變動過程
自1995年以來,四川省農村經濟有了較快的發(fā)展,農民收入總體上呈不斷上升的趨勢, 農民人均純收入從1995年的1 158.29元增加到2009年的4 462.05元,增長了2.85倍;2007年以來增長速度更快(圖1)。農民收入增長經歷了“較快、緩慢徘徊、上升、回落、上升、回落”的過程(圖2)。不同時期,四川省農民的收入增長呈現不同特征。
1995-2000年,農民收入年均增長率為10.77%,農民收入增長開始很快,后來減緩。1996年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增長率為25.48%,到2000年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增長率減少到3.26%。主要原因是這一階段市場經濟逐步建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逐步增加,外出務工收入逐年增加,農業(yè)生產經營性收入基本穩(wěn)定。
2001-2005年,農民收入年均增長率為8.12%,農民收入增長逐漸加快。2001年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增長率為4.38%,2002年為6.07%,2003年為5.80%,2004年為15.71%。主要原因是在這一階段農村經濟經歷了市場化改革,西部大開發(fā)戰(zhàn)略開始實施,農業(yè)結構調整邁出較大步伐,農村扶貧開發(fā)力度加大,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大部分由集體所有制轉為民營等非公有制,農民工進城就業(yè)環(huán)境得到改善,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外出務工。在2000年以后,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年人均純收入增長率在3%~6%之間徘徊不前。2004年黨中央出臺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很多措施落到實處,農民收入在當年增長較快。
2006-2009年,農民人均收入快速增長,年均增長率12.43%。2006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率為7.12%,2007年為18.13%,2008年為16.20%,2009年為8.27%。主要原因是這一階段,黨中央每年都出臺促進“三農”發(fā)展的一號文件。2006年提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農業(yè)稅、農業(yè)特產稅取消,西部大開發(fā)戰(zhàn)略深入實施,國家對“三農”的扶持政策更加多樣,力度更大。四川省非公有制經濟快速發(fā)展,城鎮(zhèn)化水平進一步提高,農業(yè)結構進一步調整優(yōu)化,農村服務業(yè)得到明顯發(fā)展,農民非農就業(yè)增加,土地生產率和勞動生產率明顯提高,使得農民收入進一步提高。
2 四川省農民收入增長貢獻率分析
2.1 測算方法
農民收入構成分為4部分:工資性收入、家庭經營性收入、轉移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工資性收入是指農村住戶成員受雇于單位或個人,靠出賣勞動力而獲得的收入;家庭經營性收入是指農村住戶以家庭為生產經營單位進行生產籌劃和管理而獲得的收入;財產性收入是指金融資產或有形非生產性資產的所有者向其他機構或個人提供使用權獲得的回報;轉移性收入是指農村住戶和住戶成員不需要付出任何對應物而獲得的貨物、服務、資金或資產所有權等。
農民收入構成對農民收入增長的貢獻率是指農民收入中各構成部分增長率在農民收入增長率中的份額。農民收入增長率等于各收入構成增長率的加權和,權數就是各收入構成在基期占總收入的份額,計算公式[4]為:
■=■Ki0(■)
其中:In表示農民年人均收入,In0是基期的農民年人均收入,Ini是各農民收入構成(i=1,2,3,4,分別代表工資性收入、家庭經營性收入、轉移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Ini0是基期的各農民收入構成,ki0是基期各農民收入構成占基期農民年人均收入的份額。
由公式(1)得:
■=■Ki0(■)
令ξi=Ki0■/■=■
則ξi即為各農民收入構成增加對農民收入增長的貢獻率。
2.2 結果與討論
根據1995年以來四川省農民人均純收入歷史數據,利用公式(3)測算1995-2009年四川省農民收入各構成增長對農民收入增長的貢獻率,結果見表1。測算結果表明,在不同時期,各收入構成對農民收入增長的貢獻有很大的差別。
1)1995-2000年,工資性收入增加對四川省農民收入增長的貢獻最大,農民收入增長的80.18%由工資性收入的增加所貢獻;其次是家庭經營性收入,家庭經營性收入增加對農民收入增長的貢獻率約為19.80%;而財產性收入增加對農民收入增長的貢獻率只有0.82%,位居第三;轉移性收入增加對農民收入增長的貢獻最小,為負。這段時期,農民外出務工人數逐漸增加,工資性收入在農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也逐漸提高,從1995年的18.01%增加到2000年的31.37%;家庭經營性收入穩(wěn)步增長,但在總收入中的比重逐年降低,從1995年的74.29%降低到2000年的63.25%;財產性收入較少,且不穩(wěn)定;轉移性收入也較少,也很不穩(wěn)定。
2)2001-2005年,家庭經營性收入增加對四川省農民收入增長的貢獻最大,農民收入增長的47.92%由家庭經營性收入的增加貢獻;其次是工資性收入,工資性收入增加對農民收入增長的貢獻率為45.38%;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增加對農民收入增長的貢獻有所提高,分別為3.84%和2.86%,依次排列在第三位和第四位。這段時期,家庭經營性收入增長較快,但家庭經營性收入占農民收入的比重穩(wěn)定在60%左右;而工資性收入穩(wěn)步增加,占農民收入的比重穩(wěn)定在32%~34%,但對農民收入增長的貢獻卻在下降。
3)2006-2009年,工資性收入增加對四川省農民收入增長的貢獻最大,農民收入增長的65.86%由工資性收入的增加貢獻;其次是財產性收入,財產性收入增加對農民收入增長的貢獻率為22.86%;而家庭經營性收入增加對農民收入增長的貢獻率只有10.25%,位居第三;轉移性收入增加對農民收入增長的貢獻最小,為1.03%。這段時期,工資性收入增長很快,在農民收入中占的比重增加并穩(wěn)定在40%左右;農民的財產性收入逐年增加;家庭經營性收入增長較緩慢,在農民收入中的比重降低到50%左右;轉移性收入先增加后降低,2006、2007年貢獻較大,2008年為負數,2009年略有回升,總體波動較大。
從長期趨勢來看,工資性收入和家庭經營性收入增加對農民收入增長的貢獻顯著,是拉動農民增收的兩大主要因素。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增加對農民收入增長的貢獻相對較小。不過,2008年以來,財產性收入增加對農民收入增長的貢獻率呈大幅增長態(tài)勢:2008年財產性收入增加對農民收入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3.37%,位列第一位;2009年有所降低,貢獻率達到30.90%,位列第二位。說明近兩年來外出務工農民增加,在工資性收入增加的同時,農民將土地出租(所有土地使用權讓渡形式都可歸為租賃形式)給別人收取地租,將資金出借給金融機構或個人獲取利息,將其他資產出租獲取收益,因而財產性收入增長較快,成為拉動四川省農民收入增長的一股新的力量。國家出臺的糧食直補、農機具補貼等一系列扶持政策有一定的效果,但貢獻不大。
3 小結與建議
1)1995年以來,四川省農民收入總體上呈不斷上升的趨勢;農民收入增長經歷了“較快、緩慢徘徊、上升、回落、上升、回落”的過程。
2)工資性收入和家庭經營性收入增加對農民收入增長的貢獻顯著,是拉動農民增收的兩大主要因素。因此,只有穩(wěn)定提高農民的工資性收入和家庭經營性收入,才能實現農民的持續(xù)增收。為此,一方面要加快轉移農村勞動力,不斷增加農民的務工收入;另一方面要加大農業(yè)基礎設施建設力度,調整農業(yè)產業(yè)結構,充分挖掘農業(yè)內部增收潛力,不斷增加農民的家庭經營性收入。
3)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增加對農民收入增長的貢獻雖然較小,但也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部分。由于土地是農民重要的資產,因此要改革農村土地制度,賦予農民土地財產“物權”性質,賦予農民選擇的權利、自我發(fā)展的能力,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另一方面,要穩(wěn)定、完善、強化對農業(yè)和農民的直接補貼政策,加強扶貧開發(fā)工作,持續(xù)增加農民的轉移性收入。
參考文獻:
[1] 袁守啟.勞動法全書[M].北京:宇航出版社,1994.852-853.
[2]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tǒng)計局.中國統(tǒng)計年鑒(1996-2010)[Z].北京:中國統(tǒng)計出版社,1996-2010.
[3] 四川省統(tǒng)計局.四川統(tǒng)計年鑒(1996-2010)[Z].北京:中國統(tǒng)計出版社,1996-2010.
[4] 謝 松,姚 籃.1978~2009年貴州農民收入增長貢獻測度與分析[J].貴州師范學院學報,2010(10):6-8.
(責任編輯 昌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