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來,全國上下掀起了學習“雷鋒精神”的熱潮,并引來各大媒體的爭相報道。文章嘗試從社會唯實論和社會唯名論兩個觀點出發(fā),對“學雷鋒,做好事”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唯實論 唯名論 雷鋒精神
最近,全國上下掀起一股“學雷鋒”熱潮,四處都能見到學習雷鋒的活動與標語,人人爭做好事,人人爭當雷鋒。新近在全國上下對“雷鋒精神”的倡導,既是各大媒體熱議的焦點,也是社會上下聚焦的熱點。
我在組織黨支部學習雷鋒活動的同時,學習了社會唯實論與社會唯名論,并結合這兩個觀點思考了“學雷鋒,做好事”這一口號。是學習了雷鋒人們才做好事呢,還是不學習雷鋒也可以做好事或者說做好事的行為促進了人們“學雷鋒”? “學雷鋒”和“做好事”到底哪個先哪個后?帶著這個問題,我嘗試著分別從社會唯實論與社會唯名論兩個觀點出發(fā)分析這一問題。
在此,我想先明確一下“學雷鋒” 和“做好事”的定義。一般而言,“學雷鋒”,學的是精神,靠大腦思考之后指揮人們的行為,屬于意識或觀念層面。“做好事”,去行動用手做,做的是實實在在的事情,屬于客觀實在層面。
社會唯名論以韋伯為代表,這一觀點否認一般的客觀實在性,否認概念的客觀內容,認為只有個別事物才是真實存在的,而一般事物不過是人們用來表示個別的東西的名稱;個別才是科學的對象,一般則是邏輯的對象。他們認為,個人是實際存在的,社會只是單純的名稱。個人是社會學研究的對象,其研究方法是從個人行為的細節(jié)上,或者從其行為中可能推知的事項上加以研究。 從唯名論的觀點看,當前全國各地舉辦的學習雷鋒的現(xiàn)象也即“做好事”的現(xiàn)象“事實上是不存在的”,只是單個個體做出了一些利他行為,而這些利他行為恰好符合“雷鋒精神”,同時這個“雷鋒精神”也只不過是人們賦予一些利他行為的一個概念而已;全國學雷鋒的現(xiàn)象是人們建構的名稱,而每個個人做出的好事是真實存在的;是這些純粹的個體利他活動,形成了全國做好事的風尚。事實上,“雷鋒精神”是近現(xiàn)代才提出的,但利他行為古已有之,為什么古代沒有“雷鋒精神”呢?因為“雷鋒精神”是一個不具有實體性的抽象名詞,它必須由個人的動機和行為來說明和解釋,不能由自身的整體性質來解釋。換句話說,基于個體利他活動之上的行為形成了某種令人們效仿的觀念,繼而這種觀念加以傳播推廣,當這種利他觀念廣泛影響到了人們的行為,雷鋒精神得以建構,并在社會上存在。
與唯名論相反,以涂爾干、斯賓塞等學者為代表的社會唯實論認為,社會本身就是一種實在,它存在于個人之中。社會現(xiàn)象只能由抽象的、普遍的本質加以說明而不能歸結為個人因素。因為社會中存在著集體意識、集體特征,它們具有外在性和強制性,必須把它當做一種客觀事物。社會固然是由個人組成的,但當他們組成為社會后便產生了一種超越個體總和的性質。社會往往先于個體而存在,比個體的生命更持久,并影響和塑造個體。社會現(xiàn)象不能還原為生理或個體心理現(xiàn)象,必須用社會事實而不能用個體生理或心理過程去解釋社會。從唯實論的觀點看,當前全國各地舉辦的學雷鋒活動是一種實實在在的社會現(xiàn)象,是真實而非人們主觀建構的。起初,個人做出的利他行為的確是存在的,但并沒有形成所謂的“雷鋒精神”。但當人們互相影響,在社會范圍內形成了一種普遍的值得人們推崇效仿的氛圍,繼而整個社會把利他行為作為一種認同的“制度”或“好的觀念”,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全社會開始做好事,形成了學習雷鋒的活動,形成了雷鋒精神。雷鋒精神正是人們的集體利他活動的產物。
以上只是我的一些淺見,我想社會唯實論和社會唯名論是先輩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出發(fā)提出的對社會現(xiàn)象的解釋,不能絕對地說哪個對哪個錯,只是側重點不同,都是對社會的一種理解。
最后,我想不管是先“學雷鋒”還是先“做好事”,雷鋒精神必須成為社會自發(fā)的道德精神,而非政治的產物,怎樣把雷鋒精神根植于當今的中國社會,根植于市場經濟與個人主義和消費主義的社會,這才是問題的核心所在。但愿雷鋒精神能再度喚醒整個中華民族的道德與精神和價值的輝煌,喚醒每一個中國人都理性的審視雷鋒精神、正視雷鋒精神,努力把雷鋒精神根植于現(xiàn)代化中國的土壤。
【參考資料】
[1]周曉虹.唯名論與唯實論之爭:社會學內部的對立與動力——有關經典社會學發(fā)展的一項考察.南京大學學報,2003(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