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投資與居民收入的對比,供給和產能與需求的對比,以及政府管理部門的重視程度三個方面分析我國產能過剩的現實性;基于產能過剩的形成機制闡述我國產能過剩的必然性;立足產能過剩的傳導機制論述我國產能過剩的持久性。進而提出化解我國產能過剩的對策。
[關鍵詞]產能過剩;現實性;必然性;持久性;對策
[中圖分類號] F0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461(2012)08-0001-06
從20世紀末開始,產能過剩不僅逐步引起我國宏觀經濟管理部門的重視,也逐漸成為理論研究界的重要研討內容。當前,產能過剩已成為我國管理實踐和理論研究的焦點之一。本文探討我國產能過剩的現實性、必然性和持久性等基礎認識問題。
先給出相關概念界定。產能,即生產能力,指一個企業(yè)(或行業(yè)、或產業(yè)等)利用固定資產和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在通常情況下所能夠達到的最大生產水平。產能過剩是指生產能力相對于需求量的過剩,這里的需求量指有購買意愿和能力的需求量。
一、我國產能過剩的現實性
(一)從投資以及與居民收入的對比來看
隨著改革的深化,我國逐步確立了不同于計劃經濟體制下的財稅體制和官員考核標準,這就使得地方政府在經濟增長中發(fā)揮主導作用,并誘發(fā)地方政府的固定資產投資沖動,根據統計數據計算,1980年~1990年的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平均數(按當年價加總計算)為2,682億元,1991年~2000年的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平均數(按1991年不變價加總計算)為12,123.96億元,而2001年~2010年的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平均數(按1991年不變價加總計算)為56,895.70億元①。1991年~2000年投資水平是1980年~1990年的4.52倍以上,2001年~2010年投資水平是1991年~2000年的4.7倍。如此強度的固定資產投資水平無疑為產能過剩的出現創(chuàng)造了前提基礎。
固定資產投資形成的生產能力如何釋放?居民消費是最根本、最重要的渠道。而居民收入是居民消費的支撐基礎??纯垂潭ㄙY產投資與居民收入的對比情況。表1列出了1995年~2010年人均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分別與城鎮(zhèn)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的比率。
很顯然,人均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與城鎮(zhèn)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率和人均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與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的比率可以衡量居民消費釋放生產能力的功能強弱;這兩個比率越大,表明居民消費釋放生產能力的功能越弱。表1顯示,在1995年~2010年間,這兩個比率呈增加態(tài)勢,2010年為1995年的倍數分別是2.81倍和3.34倍。所以,我國居民消費釋放生產能力的功能正在逐步減弱。這就為產能過剩的出現提供了可能性。
(二)從供給與需求對比及產能與需求對比來看
隨著改革開放后我國固定資產投資的大量增加,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初期、中期固定資產投資的快速增長,使得我國經濟從20世紀90年代后期開始,總體上告別賣方市場并進入買方市場,國民經濟走出了“短缺”狀態(tài)。從價值形態(tài)看,我國社會總供給在1996年以前一直小于總需求,而1996年上半年,總供給大于總需求3,391億元;從實物形態(tài)看,1996年下半年,在609種消費品中,供求基本平衡的有571種,供不應求的只有38種且多數是農副產品[1]。而到了1998年,國家商業(yè)信息中心對601種主要商品的調查統計顯示,供大于求或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達100%[2];再到了2002年~2005年,600種消費品中供過于求的商品比率居高不下,一直保持在70%以上[3]。
再看看產能與需求對比的情況。從2003年開始,我國產能過剩問題逐步體現在重化工業(yè)行業(yè)。根據國家發(fā)改委2005年底的統計數據,鋼鐵行業(yè)產能已經大于市場需求1.2億噸,可是還有在建能力7,000萬噸,擬建能力8,000萬噸;電解鋁行業(yè)產能已經高達1,030萬噸,其中閑置生產能力260萬噸;鐵合金行業(yè)的企業(yè)開工率僅40%左右;電石行業(yè)有800萬噸產能放空;焦炭行業(yè)產能超出需求1億噸[4]。國發(fā)〔2009〕38號文件《關于抑制部分行業(yè)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 引導產業(yè)健康發(fā)展若干意見》中的數據為:2008年粗鋼產能6.6億噸,需求僅5億噸左右;包括在建擬建項目的水泥產能將達到27億噸,預計未來市場需求僅為16億噸;2008年傳統煤化工產能過剩30%;2008年多晶硅產能2萬噸,產量4,000噸左右,在建產能約8萬噸,產能已明顯過剩;預計2010年我國風電設備產能將超過2,000萬千瓦,而每年風電裝機規(guī)模為1,000萬千瓦左右。
從上述這些數據對比中可以判斷,我國出現了事實上的產能過剩。
(三)從政府管理部門的重視程度來看
隨著時間的推移,政府管理部門對我國產能過剩的重視程度經歷了“小”、“中”、“大”三個階段。
“小”是指在1998年~2001年產能過剩問題還是小問題,當時政府管理部門重點關注重復建設問題,更多地采取關、停措施,以治理混亂的小企業(yè)重復投資造成的產能過剩。1998年12月7日~9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整頓和關閉“五小”(小煤礦、小煉油、小水泥、小玻璃、小火電)企業(yè),提高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1999年5月15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fā)國家經貿委《關于關停小火電機組有關問題意見的通知》;1999年5月22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fā)國家經貿委《關于清理整頓小玻璃廠小水泥廠意見的通知》;2000年1月14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fā)國家經貿委《關于清理整頓小鋼鐵廠意見的通知》。
“中”是指在2002年~2004年產能過剩發(fā)展成中等程度的問題,那時政府管理部門重點關注多個行業(yè)的重復投資形成的產能過剩問題,突出了綜合治理措施。針對我國鋼鐵行業(yè)、水泥行業(yè)和電解鋁行業(yè)投資的過度膨脹,2003年11月19日,發(fā)改委等部門共同制定了《關于制止鋼鐵行業(yè)盲目投資的若干意見》、《關于制止電解鋁行業(yè)違規(guī)建設盲目投資的若干意見》、《關于防止水泥行業(yè)盲目投資加快結構調整的若干意見》,2003年12月23日,國務院辦公廳還發(fā)文督促各相關部門遵照執(zhí)行。之后又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文件,采取嚴格的項目審批、供地審批、貸款核準和強化市場準入與環(huán)保要求、清理違規(guī)項目以及目錄指導等措施,進一步嚴格控制相關行業(yè)的投資,避免可能出現的嚴重產能過剩。
“大”是指從2005年起至今產能過剩發(fā)展成嚴重程度的問題,政府管理部門關注十數個行業(yè)的過度投資形成的產能過剩問題,強化了綜合治理措施,突出了行政手段。2005年11月28日和2009年8月26日,時隔四年的兩次國務院常務會議都把產能過剩的治理問題列為會議事項之一,可見政府管理部門對產能過剩的重視程度的升級。2005年政府管理部門認為,鋼鐵、電解鋁、汽車等多個行業(yè)存在產能過剩。2009年~2010年政府管理部門先后認定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風電設備等十多個行業(yè)存在產能過剩。在這個階段,政府管理部門除了采取項目審批、土地控制、市場準入、環(huán)保標準、產業(yè)政策、目錄指導等措施外,還強化行政手段的使用,如2010年和2011年工信部兩度發(fā)布“工業(yè)行業(yè)淘汰落后產能企業(yè)名單”。
綜上所述,可以得出判斷:我國確實出現了產能過剩。
二、我國產能過剩的必然性
從產能過剩形成機制看我國產能過剩的必然性。在我國市場經濟改革的進程中,由于政府的主導作用,必然導致產能的供應大大超過需求,我國出現產能過剩具有必然性。
(一)產能的供給力量分析
發(fā)展中國家的產業(yè)在世界產業(yè)鏈中處于鏈條內部的較低部位,發(fā)展中國家的經濟發(fā)展是在世界產業(yè)鏈內部,沿著現有的各種資本和技術密集程度不同的產業(yè)臺階,由低向高逐級而上不斷升級的過程;由于發(fā)展中國家在每一個經濟發(fā)展階段的產業(yè)升級,企業(yè)所要投資的是技術成熟、產品市場已經存在、處于世界產業(yè)鏈內部的產業(yè),這個經濟中的企業(yè)對哪一個產業(yè)是新的、有前景的產業(yè)很容易“英雄所見略同”[5]。我國是發(fā)展中國家,我國企業(yè)很容易對有前景的產業(yè)產生“共識”,容易有投資此產業(yè)的沖動。面對確實有前景的產業(yè),金融機構也會產生投放信貸支持該產業(yè)的“共識”。這時,如果市場機制健全——企業(yè)和金融機構是完全獨立的市場主體;政府只是經濟管理者,不是參與者;市場價格體系完善;產權明晰及法治社會的話,企業(yè)和金融機構的雙重“共識”也只會使該產業(yè)出現產能過剩具有可能性,或極大的可能性,不具有必然性,因為企業(yè)和金融機構是要在市場約束下追求利潤的,營利目標使得企業(yè)和金融機構的雙重“共識”不會任意“泛濫”、更不會“泛濫成災”。
(二)產能的需求勢力分析
產能的最終需求方是居民消費。居民收入和社會保障力度是居民消費的根本保證。最近20年來,我國居民收入逐步走入“困局”。首先,居民家庭收入在經濟中的份額逐漸萎縮,城鎮(zhèn)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占人均GDP的比重均呈下降趨勢,分別從1995年的85.3%和31.4%減少為2010年的63.9%和19.8%②。其次,兩極分化日益加重:城鄉(xiāng)收入差距加大,城鎮(zhèn)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的比率,從1995年的2.715增加為2010年的3.228③;行業(yè)收入差距加大,行業(yè)最高收入與行業(yè)最低收入之比從1995年的2.227擴大為2010年的4.196④。另外,由于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期,教育、就業(yè)、醫(yī)療、住房、養(yǎng)老等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還遠未完成,我國居民的社會保障力度仍十分低下。
(三)地方政府對產能供求所施加的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地方政府官員的選拔標準逐步確定為經濟和行政績效標準:GDP增長為核心,兼顧地方政府責任(包括居民就業(yè)、社會穩(wěn)定等)。首先,消費、投資、出口是拉動GDP增長的“三駕馬車”,地方政府自然盯著其控制力極強的投資來促進GDP增長:施加其對國有企業(yè)的影響力,督促國有企業(yè)上大項目;利用土地等優(yōu)惠政策,吸引外資和民間資本投資;對金融機構施加壓力,要求加大對本地項目的信貸支持,促進國有企業(yè)、外資公司和私營企業(yè)在本地建廠生產。當然,地方政府能夠這樣做,還與我國現行的只講經濟增長不計社會成本、只講任期政績不管政策后果的官員考核原則是分不開的。其次,要達成地方政府責任,離不開財稅收入。而我國現行財稅制度規(guī)定,增值稅、產品稅、企業(yè)所得稅及其相關的城市建設維護稅、教育附加稅等大部分稅收,都在生產項下征收。此財稅制度必然引導地方政府想方設法投資建廠并開工生產,而不必操心其是否盈利。再次,地方政府不重視消費。由于居民消費并不在其政績考核內容之內,地方政府不關心居民收入與消費,再加上大量投資擠占了消費,導致居民消費萎縮。最后,在現行的政績考核標準下,地方政府基本不關心社會保障事業(yè)的建設,雖然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有利于實現其地方政府責任,但由于建設時期長,本屆政府受益往往很小,所以,各屆政府對于社會保障事業(yè)都是能拖則拖、能緩則緩。
我們看到,政府力量加進來以后,產能的供給力量得到極度加強,而產能的需求勢力卻在萎縮,供需雙方力量一增一減,勢力強弱對比立見明顯,即必然爆發(fā)產能過剩。圖1勾勒了這一過程。產能過剩問題是我國經濟運行過程中的必然結果。
三、我國產能過剩的持久性
從產能過剩傳導機制看我國產能過剩的持久性。
國內出現了產能過剩,一方面,積壓的產品自然走向國際市場,出口的增多導致貿易順差加大;貿易順差加大自然導致國內銀行流動性過剩、流動性資金過多;過多的流動性資金導致銀行間的過度競爭,銀行紛紛向有前景的行業(yè)(如鋼鐵、電解鋁、風電設備等)主動提供貸款。這些貸款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當前的產能過剩,因為當期投資構成需求。但是,幾年后,當這些投資完成竣工,供給能力就會大大增強,于是,又會面臨新的更嚴重的產能過剩。
另一方面,產能過剩問題必然會導致產品價格大幅下跌,產成品庫存增加,企業(yè)利潤下滑,企業(yè)經營困難,導致企業(yè)裁員甚至倒閉;企業(yè)的不景氣既影響到職工的收入,職工收入的減少導致消費能力的降低,也使得經濟增長乏力。這種情況對地方政府出政績大為不利,于是,地方政府必然動員各種力量,采取多種措施,積極增加投資。投資的增加,一來擠占和抑制了消費,二來雖然有利于緩解當前的產能過剩問題,但由于沒有從源頭上消除產能過剩,卻為下一次產能過剩埋下了“隱患”,因為再過幾年,當投資項目完成后,就會形成新的生產能力,到時就會因為產能不能順暢地“釋放”而爆發(fā)又一次產能過剩。圖2表述了這一過程。
由此我們看到,在我國現行經濟運行體制下,我國產能過剩是不可能得到真正、徹底地解決。事實上,最近這些年我國確實是隔幾年又出現大規(guī)模產能過剩,而且每次都比前一次更加惡化。產能過剩問題在我國具有持久性。
四、我國產能過剩的化解對策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如果不對導致產能過剩的現行體制、機制、經濟社會運行環(huán)境等加以改革,不把產生產能過剩的“土壤”根除,產能過剩將會長時期伴隨我國經濟生活,如影隨形。
(一)樹立新的政績觀、更新政績考核理念
概括地說,現行政績觀和地方政府政績考核理念就是,以增長為重、以民生為次的政績考核內容和以經濟效果為重,以社會效果為次的政績考核原則?,F行政績觀和地方政府政績考核理念是導致我國產能過剩必然性和持久性的根本因素:地方政府官員為了自身的政治前途,為了在地方官員的政治博弈中獲勝,一方面,必定會制定和執(zhí)行以增長為重、以民生為次的各種地方政策和規(guī)定,從而導致產能過剩的必然性;另一方面,面對當前產能過剩造成的經濟增長乏力,又必定會不遺余力地擴大投資,從而導致產能過剩的持久性。要打破我國產能過剩必然性和持久性的“傳遞鏈條”,就一定要樹立新的政績觀、更新政績考核理念:政績考核內容應由以增長為重、以民生為次,改革為以民生為重、以增長為次;政績考核原則應由以經濟效果為重,以社會效果為次,改革為以社會效果為重,以經濟效果為次。
(二)健全和完善市場經濟體制
當前我國尚待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導致我國產能過剩的原因之一,因此,健全和完善市場經濟體制是今后一段時期我國改革進程中一項重要內容。首先,政府應最大限度的退出經濟生產領域,重點司職宏觀經濟管理。政府應該通過產業(yè)政策的制定與實施、市場信息的綜合與提供、公益事業(yè)的投資與建設等,把主要精力轉移到公共管理和社會服務上來。其次,各類企業(yè)(包括金融機構)應是完全獨立的市場法人,自負盈虧。要切斷地方政府對國有企業(yè)的“控制”,消除地方政府對金融機構的“影響”;再次,要建立與市場經濟完全相適應的價格機制、投融資體制、產權制度等。穩(wěn)步推進水、電、油、氣和土地等資源要素產品價格機制改革,健全充分反映市場供求狀況和資源稀缺程度的價格形成機制;完善市場準入與退出機制;破除各種投資禁區(qū),降低民間投資門檻,通過拓寬融資渠道解決民間投資融資難的問題;明確各種資源的產權歸屬,形成統一的產權制度。最后,構建強大的法治體系。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加大執(zhí)法力度,做到有法必依,強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三)改革我國現行的財稅制度
從前面的分析可以知道,我國現行的財稅制度是我國產能過剩的引致因素之一,所以要化解我國產能過剩,一定要改革我國現行的財稅制度。第一,多數稅種應從在生產項下征收逐步改為在消費項下征收。這樣,既與樹立新的政績觀、更新政績考核理念相協調,又與保證生產能力釋放渠道——居民消費的“通暢”相呼應。第二,建立自上而下的轉移支付制度,直接向地方政府給予財政支持,消除地方政府的后顧之憂,從而弱化其投資沖動。第三,構建有利于企業(yè)尤其是中小企業(yè)發(fā)展和市場經濟主體培育的財稅政策環(huán)境,以此緩解經濟失衡矛盾。
(四)積極增加居民收入,努力化解兩極分化,釋放我國居民的消費潛力
居民收入陷入“困局”是導致我國產能過剩的因素之一,自然,解開居民收入“困局”便被納入化解對策之列。一方面,完善有利于提高勞動報酬的工資制度,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政府應進一步加強對工資分配的宏觀指導,健全最低工資制度;政府要努力擴大消費者特別是中低收入消費者的收入來源,提高其購買能力;政府應使用稅收等政策工具,積極縮小收入分配差距,努力化解兩極分化。另一方面,建立有利于農民增加收入的長效機制。在推進工業(yè)化的同時加快城市化進程,把農村勞動力向城市工業(yè)行業(yè)轉移,從根本上提高農民收入;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大支農惠農力度,促進農村經濟發(fā)展;通過加大財政補貼、轉移支付力度等來大力啟動農村消費市場。
(五)強化就業(yè)、教育、醫(yī)療、住房、養(yǎng)老等社會保障制度和體系的建設,提高居民的社會保障力度
前面的分析告訴我們,居民的社會保障力度較低也是我國出現產能過剩的原因之一,因此,“強化就業(yè)、教育、醫(yī)療、住房、養(yǎng)老等社會保障制度和體系的建設,提高居民的社會保障力度”自然就包括在我們的改革措施之中。一是積極擴大就業(yè)。國家應大力發(fā)展第三產業(yè),支持中小企業(yè),提高公共就業(yè)服務能力,從而增加潛在就業(yè)人員的就業(yè)機會。二是穩(wěn)步推進教育、醫(yī)療、住房、養(yǎng)老等社會保障制度和體系的建設,緩解城市居民的住房之痛,解除農村居民的教育和醫(yī)療之壓力,消除城鎮(zhèn)中低收入群體的教育和醫(yī)療之憂,解決居民的養(yǎng)老問題。三是促進社會福利體系建設,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尤其要關注農民和低收入者的各項保證問題。社會保障體系的全面建設有助于穩(wěn)定居民的消費預期,使居民愿意花錢、愿意消費,敢于花錢、敢于消費,從而保證生產能力釋放渠道的“通暢”。
(六)建立并逐步完善產能利用情況的監(jiān)控預警體系
上述五項化解對策是針對前面分析的導致我國產能過剩必然性和持久性的原因而提出來的。這五項化解對策有助于化解我國產能過剩的必然性和持久性,但并不會消滅我國產能過剩的可能性。
前面分析指出,由于我國是發(fā)展中國家,企業(yè)很容易對有前景的產業(yè)產生正確的“共識”,從而導致我國產能過剩具有可能性。如何減少這種可能性呢?應借鑒美國、日本等發(fā)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建立并逐步完善我國產能利用情況的監(jiān)控預警體系。健全行業(yè)信息(包括企業(yè)的規(guī)模、投資、生產能力、生產量、成本、盈利等情況,產品市場的供求、價格等情況)發(fā)布制度,引導企業(yè)投資決策和市場信貸投向;建立工業(yè)產能的企業(yè)調查制度和體系,定期公布工業(yè)及其各個行業(yè)的產能和產能利用率數據,分析各個行業(yè)的產能利用狀況,根據現實情況及時發(fā)布相關行業(yè)產能過剩的預警信號。
總之,只有以改革的態(tài)度、用改革的方式、行改革的措施,把產生產能過剩的“土壤”——某些現行體制、機制和經濟社會運行環(huán)境——加以根除,也只有以積極的態(tài)度、科學的方式、針對性的措施,努力建立并逐步完善我國產能利用情況的監(jiān)控預警體系,才能有效化解我國的產能過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