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亨利是美國最著名的短篇小說家之一,雖然The Gift of the Magi ①是其廣為流傳的優(yōu)秀作品,曾被收錄中學(xué)課本,但對于這篇小說的翻譯版本,一直存在許多的爭論。本文從翻譯的功能角度闡釋對這篇小說眾多翻譯版本的個人認識,希望讀者能透過這篇小說對英語文學(xué)作品的翻譯有新的思考。
翻譯標準
對于翻譯的標準和原則,我國學(xué)者嚴復(fù)最早提出“信、達、雅”的標準——“信”即忠實于原文,“達”即翻譯的流暢,“雅”即譯文的典雅。這一翻譯標準至今仍對我國翻譯界存在影響。此外,德國著名功能派翻譯理論代表人物萊斯對譯文按照功能劃分為不同的標準:描述性文本,即報道和說明類文本,應(yīng)注重客觀表達所要表達的內(nèi)容;表達性文本,即各種文學(xué)性文本,應(yīng)注重語言的表達形式;祈使性文本,主要指各種宣傳類文本(廣告,宗教和政治宣傳等),這類文本翻譯應(yīng)注重宣傳和感染效果。依據(jù)萊斯的觀點,The Gift of the Magi屬于表達性文本,應(yīng)注重語言表達的形式,即應(yīng)忠實于作者的情感立場和語言表達風格。
這兩個翻譯標準理論,將作為本文比較各個譯本的主要評判依據(jù)。
The Gift of the Magi作品解讀
翻譯好一部作品的前提是要了解這個作品。在The Gift of the Magi這篇小說中,作者講述了一對小人物的看似很平常的故事,它主要講述了圣誕節(jié)的前一天,住在公寓里的貧窮的德拉想給丈夫吉姆一個驚喜,可是她只有1.87美元,她知道這點錢根本不夠買什么好的禮物,于是她把引以自豪的褐色瀑布似的秀發(fā)剪下來賣了,換來了20美元。找遍了各家商店,德拉花去21美元,終于買到一條樸素的白金表鏈,這可以配上吉姆的那塊金表。而吉姆也想給老婆一個驚喜,他同樣賣掉了引以自豪的金表,買了德拉羨慕渴望已久的全套漂亮的梳子作圣誕禮物。夫婦倆為了給彼此準備禮物而費盡周折,禮物最終買回來了,卻讓人哭笑不得。
翻譯好這篇小說,我們首先要體現(xiàn)小說的寫作風格,歐亨利在這篇小說中運用了他一貫的幽默語調(diào)和簡練的語言,選取了一個生活中看似很平常的故事,但故事中又帶有淡淡的哀傷,結(jié)尾也出乎意料。由于故事情節(jié)主要是靠素材體現(xiàn),故大部分翻譯都能保留原作的跌宕起伏;而對語言的整體選擇,大部分譯文都體現(xiàn)出簡單和口語化的特點,對此在本文中也就不再贅述。
翻譯中文的化差異
讀完這篇文章,許多讀者可能會有一個問題,那就是標題為什么叫“The Gift of the Magi”。對于標題的翻譯也有幾個不同的版本,大家所熟知的中文標題為“麥琪的禮物”。此外,也有其他的譯法,如“東方博士的禮物”、“賢人的禮物”。為什么會產(chǎn)生這些不同的版本呢?我們首先分析一下標題的含義。
標題中的the Magi②,實為magus③的復(fù)數(shù)形式,出自《圣經(jīng)》典故:指東方三賢人,他們在耶穌誕生時給耶穌送去黃金、乳香、沒藥三件禮物。黃金表示高貴、乳香象征神圣、沒藥預(yù)示耶穌最后要受迫害致死。以英語作為第一語言的人,都會知道the Magi的寓意,即象征智慧和神圣,看到小說的這個題目自然就能領(lǐng)會這種表達法的含義。但是翻譯的目標讀者,由于固有的文化差異,很多并不熟知這個典故,所以看到這個題目未必能夠明白其中隱含的深層意思。讀者即便借助注解能明白the Magi的意思,但仍然很難產(chǎn)生自然的聯(lián)想。就象漢語中我們用“說曹操曹操到”這個短句一樣,我們漢語的讀者一目了然,在其他語言中卻似乎無法用一兩句解釋讓讀者清楚“曹操”深刻的文化含義。
可能正是基于這個緣故,為了使讀者更容易理解標題中包含的寓意,伍蠡甫先生最早將The Gift of the Magi翻譯成“東方博士的禮物”。可以肯定,參照《圣經(jīng)》中的典故,這樣翻譯保留了the Magi的真實寓意,似乎也符合了“信”的標準,但這樣的翻譯卻又難免讓人覺得太直白,失去了小說原有的意境。依照萊斯的翻譯標準來看,文學(xué)作品重在欣賞和體味文章的感情和語言,而這一翻譯很明顯丟掉了原文原有的色彩。
后來王永年先生將the Magi譯為“麥琪”,這顯然是音譯。此譯法難免也有其弊端。首先,譯文讀者大多不知道典故來源,一眼看到標題“麥琪的禮物”,幾乎無一例外的以為“麥琪”是故事主人公的名字。所以有必要為其加一個注解,加注解后,“麥琪”的含義非常清楚。翻譯中遇到這類有典故的文化問題,音譯加注解不失為一個聰明的解決方法之一。它既能保持原作風味,又能促進文化交流,不失為上策。故之后的翻譯也大都沿用了“麥琪的禮物”這一翻譯方法。
兩種譯本比較來看,“東方博士的禮物”與“麥琪的禮物”兩種譯法的不同并不能絕對的區(qū)分孰對孰錯或是否忠實于原文的問題,只是所達到的效果有差別。如果是對于領(lǐng)悟能力較低的初級讀者,譯者將the Magi譯成“東方博士”或者“賢人”既能使讀者避免對小說的標題產(chǎn)生誤解,又能使讀者深刻領(lǐng)會原文the Magi的含義。而對于文學(xué)愛好者,翻譯成“麥琪”,則一方面有助于中國讀者自發(fā)的去探究更深層的英語典故,有助于使中國讀者接受和熟知西方文化,有利于文化交流;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讀者品味歐亨利的寫作風格。
幾個譯本對標題翻譯體現(xiàn)了不同的目的和原則,對于小說整體語言的運用亦存在些許差異。比如對錢幣翻譯,由于各個國家對錢幣的衡量尺度不同,形式也不同,這就造成了“sixty cents ofit was in pennies”翻譯的多種多樣,“其中六角是銅板”,“其中六毛錢是銅子兒湊起來的”,“而且六毛是鋼■”,“而且其中的六毛是小硬幣湊成的”……這些翻譯中大都是融入了中國的文化,且前兩種譯法可以看出明顯的古代文化。當我們的文化中沒有這樣的概念時,或許這是理所當然的辦法。而這樣譯的好處是使中國的讀者覺得很親切,也很容易想象出“零散”和“拼湊”的概念,容易體會出作者所表達的感情色彩。然而,文化交流的問題再一次擺在面前——中國的讀者讀懂了小說的大概意思,然而我們?nèi)匀徊恢烂绹耸窃趺礃踊ㄥX的,或者說美國的錢幣是什么樣的。如果是本著這一目的,我認為翻譯成“六十美分是零錢”或者“六十美分是便士”則能夠更好的傳達這一概念。
此外,這對小夫婦有兩樣特別引為豪的東西——吉姆三代祖?zhèn)鞯慕鸨砗偷吕念^發(fā)。如果示巴女王住在天井對面的公寓里,德拉總有一天會把她的頭發(fā)懸在窗外去晾干,使那位女王的珠寶和禮物相形見絀。如果所羅門王當了看門人,把他所有的財富都堆在地下室里,吉姆每次經(jīng)過那兒時準會掏出他的金表看看,好讓所羅門妒忌得吹胡子瞪眼睛④。
示巴女王和所羅門王都是舊約圣經(jīng)中非常富有的人物,擁有各種珍奇寶貝,文中通過與示巴女王和所羅門王的夸張對比映襯出珍寶在夫婦倆真愛面前黯然失色。對于這一表現(xiàn)手法,各個譯本幾乎一致的采用了保留原有文化中的人物,而后通過注解使得中文的讀者對此有了一定了解。這也恰恰驗證了這才是符合翻譯的最初目標,也是眾多讀者需求的。
僅從這幾處,我們可以看出翻譯中難以避免文化差異問題。如何處理這一問題,重要的是看讀者和翻譯目的。如果僅是為了普及這一故事或者為了讓讀者知道歐亨利的作品,或許“入鄉(xiāng)隨俗”采用中國讀者更熟悉的概念讓讀者覺得更容易理解;而如果翻譯的目的是為了中西文化的交流,還是盡量保留其原有文化,雖然讀者最初并不熟知,但看得多了才能真正慢慢了解西方文化。
結(jié) 語
翻譯的最初目的是文化的傳播,而在翻譯過程中,難免遇到不同國家截然不同的文化現(xiàn)象,這就給翻譯增加了難度。文學(xué)作品中的文化差異,更是給翻譯家們提出了更高要求,因為翻譯不僅要考慮文化傳遞的任務(wù),還要盡量保留其文學(xué)價值。而面對不同層次的讀者,翻譯還應(yīng)有不同的標準,這樣才能使譯作最終符合讀者所需。
注釋:
①歐亨利的短篇小說,流行的翻譯為《麥琪的禮物》.
②被音譯為麥琪,英文中實為單詞的復(fù)數(shù)形式,意為“賢人們”.
③英文單詞“賢人”.
④《歐亨利短篇小說選》,王永年譯,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
參考文獻:
[1]O.Henry.The gift of the Magi and Other Stories. New York: Scholastic Inc,2002:1-3.
[2]伍蠡甫.漢譯世界名著·萬有文庫·第二集七百種·四百萬.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37:153-160.
[3]王永年.歐·亨利短篇小說選[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86:1-3.
[4]陸巧玲.歐·亨利短篇小說精選[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3:1-3.
[5]王楫,康明強.歐·亨利短篇小說選[M].南京:譯林出版社,1998:1-3.
編校:丁 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