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由于人類具有相同的認知世界過程、生理基礎(chǔ)和生活體驗,導(dǎo)致漢英兩種語言在人體詞的隱喻認知上具有很多相似性。本文擬根據(jù)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隱喻理論,通過對漢英語人體詞“手”構(gòu)成的隱喻性詞匯進行對比分析,揭示漢英語“手”類詞在隱喻構(gòu)建及運行機制方面存在的相似性。
關(guān)鍵詞:人體詞 隱喻 認知 相似性
一、引言
對隱喻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亞里士多德時期,隱喻一貫被傳統(tǒng)語言學(xué)視作一種語言現(xiàn)象,被認為僅僅是修辭學(xué)中的一種修辭格。當(dāng)代認知語言學(xué)則認為,隱喻不僅屬于純語言的范疇,更屬于思維和認知的范疇,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一種基本認知、思維和概念化方式。G.Lakoff和 M. Johnson(1980:52)在《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中指出,隱喻是從一個范疇域向另一個范疇域的結(jié)構(gòu)映射,即從“始源域”(source domain)向“目標(biāo)域”(target domain)的映射。隱喻在很大程度上與人類認知思維有關(guān),人類認知活動植根于人們?nèi)粘5淖陨眢w驗,而不同民族的自身體驗又具有共性。這種相同的自身體驗在英漢兩種語言中就形成了相似的隱喻表達方法。人類由近及遠、由實體到非實體、由簡單到復(fù)雜、由具體到抽象的認知規(guī)律,決定著人體及其器官是人類認知世界的有力工具和重要認知參照點。希臘哲學(xué)家Protagoras曾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這一著名命題,中國先人也有“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的說法。人們常常把自己熟悉的身體器官和部位當(dāng)成始源域映射到其他復(fù)雜、抽象的目標(biāo)域,從而達到對新概念域進行認知的目的,如“山頭,桌腳,針眼”等。“手”是人體重要的部位之一,人類主要通過它與外部世界進行接觸、互動并參與形成基本的自然關(guān)系,構(gòu)筑了人類語言中豐富的詞匯系統(tǒng)。本文根據(jù)概念隱喻的相關(guān)理論,以漢英語“手/hand”類詞為例,探討漢英語人體詞在隱喻構(gòu)建及運行機制方面的相似性。
二、隱喻的本質(zhì)
按Lakoff和Johnson(1980:5)所說,“隱喻的本質(zhì)是指借助它類事物來理解和體驗該類事物”。這里所說的“它類事物”指代始源域,而“該類事物”就是目標(biāo)域。通常,在人們借助隱喻進行認知的過程中,抽象、復(fù)雜的概念往往借助比本身更簡單具體的概念得以實現(xiàn)。換言之,隱喻是通過一個認知域內(nèi)的經(jīng)驗或范疇來了解另一個認知域內(nèi)的經(jīng)驗或范疇。從產(chǎn)生過程看,隱喻的工作機制是人的大腦根據(jù)事物之間共有的特征,通過類比創(chuàng)造出新的概念組合,把一個心理空間與思維空間的概念投射到另一個心理空間與思維空間。人們創(chuàng)造的相似性把屬于兩個不同范疇的事物互相聯(lián)系起來,從而使本質(zhì)上有區(qū)別的事物形成非真值的邏輯聯(lián)系(田旭,2009)。根據(jù)隱喻的構(gòu)成機制,Lakoff(1980)把隱喻分為“結(jié)構(gòu)隱喻、方位隱喻和實體隱喻”三類。所謂結(jié)構(gòu)隱喻就是借助一種概念的結(jié)構(gòu)來構(gòu)造另一概念,使兩種概念相互疊加,如“時間是金錢”。方位隱喻是指人們參照空間方位而組建的一系列隱喻概念,如“Happy is up”。實體隱喻是指人們將抽象、無形的概念看作是具體、有形的實體,對其進行討論和量化分析。實體隱喻最具代表性的是容器隱喻,即把一些抽象的事物看成一個容器來理解,如“We are out of trouble now.”
三、“手/hand”詞匯的英漢隱喻認知相似性分析
人類思維具有“體認”特征,常把基于身體上獲得的經(jīng)驗作為衡量周圍世界的標(biāo)準(zhǔn)(王寅,2005:51)。相同的自身體驗在英漢兩種語言中就形成了相似的隱喻表達方法。漢語詞“手”最早指人或其他靈長類動物臂前端的一部分,由五個手指和手掌組成,主要用來抓和握住東西。關(guān)于英語詞“hand”,《牛津高階英漢字典》將其定義為:“The part of your body at the end of your arm, including your fingers and thumb, that you use to hold things.”由此可見,漢語詞“手”和英語“hand”具有相同的指稱意義和功能屬性。盧衛(wèi)中(2003)在《人體隱喻化的認知特點》一文中提出了人體隱喻化的三種類型,即人體域到非人體域的結(jié)構(gòu)映射,非人體域到人體域的映射以及人體域內(nèi)部兩個器官之間的映射。下面將以三種人體隱喻化類型為基準(zhǔn),具體分析英漢“手”詞匯作為源域或目標(biāo)域的隱喻認知相似性。
(一)“手”向非人體域的映射
1.“手”向非人體實體范疇的映射
人體是隱喻最杰出的始源域,人們依靠自己熟悉的身體結(jié)構(gòu)及經(jīng)歷來認識、解釋世界,其中人體詞最早是被用來對實體物質(zhì)相似部位進行指稱。對人體詞“手”的認識,自然也構(gòu)成了人們對一些非人體實體物質(zhì)進行概念化的基礎(chǔ)。漢語語言體系中,“手”往往投射到具體域中并構(gòu)成一系列合成詞,主要可細分為兩類:一類指稱實體物質(zhì)的相似部位,如“把”“扶手”;另一類凸顯“手”的持物功能并賦予所指物質(zhì)“細或微小”的屬性,如“手槍、手冊、手提包”等。由于英語“hand”和漢語“手”的基本指稱義相同,因此在向具體域映射的過程中表現(xiàn)出了一定的相似性。英語單詞“hand”映射到具體域中的表達有“handrail,the hand of a hammer,handgun, handbook,handbag”等。在這些隱喻概念中,手作為一個實體,把其突顯屬性通過相似性直接映射到具體域中,這是一種簡單低級的認知方式。
2.“手”向非人體抽象范疇的映射
(1)映射行為及動作
人們大都依靠手來完成各式各樣的工作,從最艱苦的體力勞動到最精細的手工藝制作都離不開手,因此人類語言中形成了較多描述“手”的行為及動作意義的詞匯。漢語中表述手的做事功能的詞匯有:著手、下手、經(jīng)手、攜手同行、翻手為云、握手言合。而英語中“handle”一詞含義與“著手、下手”形成對應(yīng),其派生于詞根“hand”。此外,英語“hand”與其他單詞一起構(gòu)成短語,表達相應(yīng)的動作意義,如“change hand(易手),out of hand(失手),have a hand in something(插手),hands off(住手),give one a free hand to do something(放手讓某人去做)”等。
(2)映射能力及特長
手具有持物功能,即把某物握在手中,隨心所欲地支配和運用它。因此,這也常常被隱喻為直接掌握某物的能力或做某事的技巧或本領(lǐng)。漢語中表達做事能力與特長的“手”詞匯有:露兩手、拿手好戲、好手、強手。在英語表達中,“直接掌握某物件的能力和可能性”也被認為是“hand”隱喻性詞匯構(gòu)成的隱喻基礎(chǔ),類似的表達有:show a hand(露一手),master hand(高手),capable hands(能手),magic hand(妙手),he has a light hand of pastry(他做得一手好糕點),to strengthen one’s hand(增強某人的實力)。
(3)映射心理及情感
人素有“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變化。手除了指代動作、行為和能力之外,還是人心理的一種外在表征,人可以通過手來再現(xiàn)自身的內(nèi)部心理。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普遍傾向于依據(jù)自己的情緒變化本能地做出相應(yīng)的手勢和動作,如當(dāng)人義憤填膺時,會“扼腕”;感到緊張時,會“手打顫”;遇到利益沖突時,偶爾會“大打出手”?!笆帧庇成涞角楦蓄I(lǐng)域的漢語詞匯還有很多,如“手舞足蹈、拍手稱快、額手相慶、搓手頓足、手忙腳亂”。英語中也有一些基于“手”情感隱喻認知概念化的用法,如“give the singer a big hand(給歌手鼓掌喝彩),have with one’s hands full(手忙腳亂)”。
(二)非人體域向“手”的映射
1.空間范疇對“手”的映射
人類的認識是基于對自身和空間的理解之上的,人們在熟悉并掌握了空間域及人體域基本類型的特點后,轉(zhuǎn)而將之映射到對其他事物的認知與表達中(文旭、吳淑瓊,2007)??臻g概念對“手”的結(jié)構(gòu)映射賦予了“手”一個空間方位和容器概念,在其對“手”的映射過程中,常涉及一個比較重要的意象圖式的概念結(jié)構(gòu)。Mark Johnson(1980)曾歸納出包括“容器圖式”“路徑圖式”“中心-邊緣圖式”和“部分-整體圖式”在內(nèi)的九種意象圖式。以意象圖式為認知立足點,王文斌(2001)在對漢語“心”空間隱喻結(jié)構(gòu)化研究中提出,人體詞的空間隱喻系統(tǒng)包括“一維、二維和三維”三個認知層面。
(1)一維層面
一維層面上的映射主要把“手”看成一條線,具有方向、長度、寬度和高度等屬性。方向賦予“手”典型的方位概念,主要體現(xiàn)在上下、左右和前后方位。漢語中的表達有“手下留情、上手很快、左右手、前手、后手”;英語中類似的表達有“on one’s hand(手上),hand up(舉手),under one’s hand(手下),right-handed man(右撇子)”。“長度”對于手的映射有“手段、手伸得很長、拿人手短、縮手縮腳”;英語中有“shorthand writer,longhand”?!皩挾取睂κ值挠成溆小笆謱挕保挥⒄Z中有“wide- hand amplifier,narrow-hand rf channel”。“高度”對于手的映射有“手低、手高眼低”;英語中有“l(fā)ow hand(低手),high hand(高手)”。
(2)二維層面
漢語將“手”認知為一個一維空間的同時,也常常被概念化為一個二維空間,即一個塊狀或平面狀的實體空間,如“手面闊綽,多面手、手掌、手背、手板”。英語中類似的表達有“the back of one’s hand(手背)”。
(3)三維層面
“手”被隱喻為一維和二維空間的同時,也常常被概念為一個三維空間,以身體為界限構(gòu)成里外之分。如,漢語中有“入手、手里、手中、手無寸鐵”的表達,英語中類似的表達有“in hand(手中),out of hand(失控),into one’s hand(入手)”。英漢語言中“手”還往往被概念為一個封閉性的容器,可“關(guān)”,可 “開”。漢語中有“開手、合手、空手、空手而歸”,英語中類似的表達有“open-handed,empty-handed, shallow hands,in the hollow of one’s hands, give/have one’s hands full”。
2.實體屬性范疇對“手”的映射
實體物質(zhì)屬性范疇與空間范疇一樣,也是人類重要的認知對象。大部分實體物質(zhì)都具有顏色、松緊度、重量、硬度等屬性。人們在熟悉了實體的這些屬性后,轉(zhuǎn)而映射到對其他事物的認知上。在“手”的詞匯中,有一些與顏色詞相結(jié)合,把顏色詞的特征映射到手上,比如“心毒手黑、白手起家、赤手空拳”等。顏色詞對手的映射,英語中也有一些類似的用法,如“green hand,catch somebody red-handed,white handed”。硬度屬性對于手所形成的映射在漢語中的表達有“手軟、手硬”,英語中有“a firm hand,a steady hand,an iron hand”。松緊度對于手所形成的映射漢語表達有“手松、手頭緊”,英語中有“free-handed,firm-handed”。重量對于手的映射漢語表達有“手輕、手重”,英語中有“a light hand,a heavy hand”。
(三)“手”與人體域其他器官之間的映射
人體內(nèi)部兩個器官之間也可以相互產(chǎn)生映射,其中這兩個器官一個為中心詞,充當(dāng)目標(biāo)域;另一個為修飾成分,充當(dāng)始源域(盧衛(wèi)中,2003)。這種映射具有互動性,漢語“手”詞匯中有很多這樣的雙人體器官隱喻性表達。例如,在“手心”一詞中,中心詞“手”為目標(biāo)域,修飾語“心”為始源域。“心”位于人體中央,取這一位置特點投射于“手”,借以表示“手的中央”。其他人體器官與“手”之間的相互映射構(gòu)成還有“手頭、手背、手腳、手面、胼手胝足”等?!笆帧迸c人體域其他器官之間的映射,在英語中也存在一些類似的表達,如“hand to mouth,hand over fist,the back of hand”。
“手”與其他人體器官之間的映射所構(gòu)成的詞語,通常會通過隱喻認知策略構(gòu)成二級結(jié)構(gòu)映射,用于表達更加抽象的概念(文旭、吳淑瓊,2007)。漢語詞匯“手腳”最初表示“舉動和動作”等,通過隱喻映射到其他領(lǐng)域,現(xiàn)都用來暗指為了某種目的而暗中進行的不正當(dāng)行為,如“做手腳”;又如“手面”原指蘇州評彈等一些南方曲種對手勢動作與面部表情的統(tǒng)稱,后指“做事的排場或用錢的寬緊”,如“手面揮霍”。
四、結(jié)語
隱喻不僅是一種語言現(xiàn)象,更是一種重要的認知機制。人們常以自己熟悉的、具體的經(jīng)驗或概念為出發(fā)點,通過隱喻映射出其他認知域的陌生抽象概念。由于人類具有相同的認知世界過程、生理基礎(chǔ)和生活體驗,導(dǎo)致漢英兩種語言在某些人體詞的隱喻認知上具有很多相似性,不僅始源域相同或相似,而且目標(biāo)域也相同。“手”作為一個基本人體詞,在不同文化中有基本類似的體驗,反映在語言上,就形成了一些相同或類似的隱喻概念。本文通過對漢英語言中“手”詞匯的隱喻認知機制和特點進行對比分析,得出二者存在很多相似性?!笆帧毕蚓唧w域和抽象域映射的認知路徑及非人體域向“手”映射的認知路徑在兩種語言中基本一致。其中,英漢“手”詞匯向空間范疇的隱喻映射表現(xiàn)出了極大的相似性。因此,漢英語中人體詞具有隱喻認知相似性,同時也證明隱喻是人類一種基本的認知、思維和概念化方式。
參考文獻:
[1]Lakoff,G.M.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d by[M].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盧衛(wèi)中.人體隱喻化的認知特點[J].外語研究,2003,(6).
[3]田旭.英漢隱喻共性與個性的認知研究[J].齊齊哈爾大學(xué)學(xué)報
(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09,(2).
[4]王文斌.論漢語“心”的空間隱喻的結(jié)構(gòu)化[J].解放軍外國語學(xué)
院學(xué)報,2001,(1).
[5]王寅.認知語言學(xué)探索[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5.
[6]文旭,吳淑瓊.英漢“臉、面”詞匯的隱喻認知特點[J].西南大
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7,(6).
(楊珍珍 于應(yīng)機 浙江寧波 寧波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 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