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余姚隸屬浙江省寧波市,所屬方言屬于吳語太湖片分區(qū)。本文通過對屬于城區(qū)的臨紹小片方言的研究,發(fā)現余姚方言中的動詞具有現在進行時、過去進行時、現在完成時、過去完成時、一般將來時及存續(xù)體和經歷體等時態(tài)。動詞前加“來”表達現在進行時;“來葛”置于動詞前表達過去進行時;“啷哉”置于動詞后并且位于句末表示現在完成時;動詞后加“啷葛”并且位于句末表達過去完成時;“哉”和“快哉”位于動詞后表示現在將來時;動詞后加語氣詞“啷”表達存續(xù)體;而經歷體則是在動詞后加“過”。
關鍵詞:余姚方言 時態(tài) 語法意義
余姚,位于浙江省東部,長江三角洲南翼,隸屬寧波市。余姚方言屬于吳語太湖片。具體看來,余姚境內分城區(qū)的臨紹小片與周邊的甬江小片。余姚雖在行政區(qū)劃上歸屬寧波,但余姚方言與寧波方言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本文主要以屬于臨紹小片的城區(qū)方言為例,簡要分析余姚方言的主要時態(tài)。日常交際中,筆者發(fā)現余姚方言存在著現在進行時、過去完成時及現在將來時等“時”“體”結合的復合時態(tài),下文將一一進行闡述。文中,每個主要的作為語法標記的虛詞后都用國際音標注了音,方便讀者了解這些詞的方言發(fā)音,方言例句中加著重號的字為同音字,各例句后面的小字是對例句的普通話解釋。
一、現在進行時態(tài)
余姚方言中的現在進行時態(tài),相當于現在時加上進行體,表示的是某個事件現在正在進行之中,或者某個動作正在做。一般的形式是在動詞前加上“來”[le13]這個詞,表示現在進行時的含義。例如:
(1)我來吃飯。我現在正在吃飯。
(2)儂來弄首西?快眼則我開門。你這會在干什么?快點給我開門。
(3)我來汏人,儂稍微等頃。我正在洗澡,你稍微等一會兒。
由上面的例句可以看出,余姚方言的現在進行時態(tài),不但可以用于陳述語氣中,也適用于對話中的疑問語氣中,說話人不論是陳述一個簡單的動作或事件,或是回答對方對自己此時行為的發(fā)問,都可以用“來”后加動詞表達。
二、過去進行時態(tài)
表示某個事件或動作行為在過去某個時間點正在進行,具體表現形式是用“來葛”[le13 k??5]這個詞置于動詞前。例如:
(4)儂嘔渠葛辰光,渠來葛打球。你剛才叫他的時候,他正在打球。
(5)上末夜到七點鐘葛辰光我來葛看新聞。昨天晚上七點鐘的時候我正在收看新聞。
(6)今末下半日三點鐘葛辰光我來葛汏衣裳。今天下午三點時我在洗衣服。
如上三個例句,“來葛”放在動詞“打”“看”與“汏(洗)”之前,分別表示“剛才”“昨天晚上”還有“今天下午”這三個過去的時間里正在發(fā)生的動作。例(4)以“你呼喚他的時候”為過去的參照時間點,說明過去的這個時候“他正在打球”;例(5)以“昨晚”這個過去時間為背景,強調“七點的時候我正在看新聞”;例(6)以“今天下午”這個過去的時間段為參照,說明“三點的時候我正在洗衣服”,體現了說話的精確性。
此處的“來葛”與前文現在進行時態(tài)中的“來”只有一字之差,兩者都是余姚方言中的時態(tài)動詞。在具體的使用中,“來”與“來葛”除了上文提及的用法,在意義和用法上還存在著一些細微差別?!皝怼币话闱闆r下表示當下的事件和動作正在進行中,但有時候也可以表達過去某個時間點某個動作和事件正在進行,出現在主語后、動詞前,可用于陳述句或是疑問句。例如:
(7)上末夜里九點鐘葛辰光我來看書。昨天晚上九點時我正在看書。
(8)上末夜里九點鐘葛辰光儂來弄首西?昨天晚上九點時你在干什么?
我來看書。我正在看書。
而“來葛”,一般只出現在過去進行時態(tài)中。
三、現在完成時態(tài)
余姚方言中的現在完成時態(tài),主要表現形式是在動詞后加上“啷哉”[l??13 ?e44]這個具有余姚方言標志性特色的詞,一般出現在句末。表示的時態(tài)意義是,到說話人說話的這個時間點為止,某個事件已經完成,或者某個動作已經結束。例如:
(9)儂葛情況我曉得啷哉。我到現在為止已經了解了你的情況了。
(10)噎眼事體我做好啷哉。我到現在為止已經完成這些事情了。
可以看出,以上句子中,說話人在說這些話時,動作或事件已經完成。
此外,對于現在完成時態(tài)的發(fā)問,也對應一個類似“啷哉”的語氣詞。提問者以“啷咪”[l??13 mi44]這個詞結尾發(fā)出疑問,回答者以“啷哉”結尾。例如:
(11)儂飯吃好啷咪?你吃完飯了嗎?
吃好啷哉。我已經吃完了。
這兩句對話中,提問者對“吃飯”這個動作到現在為止是否結束發(fā)問,而回答者則是回答已經結束,兩者都是在現在完成時態(tài)下完成交流的。此外,放在疑問句末尾的“啷咪”與放在陳述句句尾的“啷哉”,都有成句作用,如果沒有這兩個語氣助詞,句子的完整性就會受到影響。
此處的現在完成時態(tài)與英語中的現在完成時態(tài),并不完全等同。英語中的現在完成時態(tài),表示過去發(fā)生并且已經完成的動作對現在造成的影響或后果,表示過去某一時間開始并一直持續(xù)到現在,有可能還會持續(xù)的動作或狀態(tài)。例如:
(12)He has turned off the light.(他已把燈關了。)
關燈的動作雖然結束于過去,但是對于現在造成了影響,現在燈已經不亮了。
(13)I have been in the army for more than 5 years.(我在部隊已經呆了五年多了。)
此處在軍隊服役的動作開始于五年前,一直持續(xù)到現在,有可能還將持續(xù)下去。
而余姚方言中的現在完成時態(tài)則不具備這些特點。
筆者在日常的語境使用中,注意到“啷哉”與普通話中的動態(tài)助詞了1與語氣詞了2的聯系,認為余姚方言中的“啷哉”有時相當于普通話中的語氣詞了2,有時又兼有語氣詞與動態(tài)助詞兩種作用。例如:
(14)噎件衣裳我穿之三年啷哉。這件衣服我穿三年了。
(15)行李渠馱去啷哉。他把行李拿走了。
例(14)中,句末的“啷哉”在名詞“三年”之后,是語氣詞,表示情況出現,相當于普通話中句末的“了2”。例(15)中,“啷哉”同樣位于句末,但是位于動詞“馱去”(拿去)之后,表示情況的實現,同時,也有表示事態(tài)變化的意義,兼有動態(tài)助詞(了1)與語氣詞(了2)的作用。
四、過去完成時態(tài)
表示從過去的某一個時間點為止,某個動作已經完成,或者某件事情已經結束。具體表現形式是在動詞后加上“啷葛”[l??13 k??5]這個語氣詞,一般出現在句末,在表達過去完成的時態(tài)意義以外同樣具有成句作用。例如:
(16)噎筆事體我老早曉得啷葛。這件事情我很早以前就已經知道了。
(17)儂葛阿姐上末來啷葛。你的姐姐昨天就已經來了。
例(16)、例(17)所指的事情或動作都已經結束了,是對在過去時段已經完成的事件的敘述。例(16)表示我在過去就已經對這件事知曉,而例(17)則是指聽話人的姐姐昨天已經回來了,都是對過去已經完成的動作的敘述。
五、一般將來時時態(tài)
表示從說話人說話的這個時間點開始計算,即將有新的事件發(fā)生,且速度較快。
一般的表現形式是在動詞后接語氣詞“哉”[?e44]和表達即行的“快”加上語氣詞“哉”的“快哉”[khua53 ?e44]。
這兩個詞在表示一般將來時時態(tài)的時候,基本都是置于句子末尾。例如:
(18)我飯吃好哉。我快要吃完飯了。
(19)我事體做好哉。我快要做完事情了。
以上兩句,在動詞“吃”和“做”后加上了句末語氣詞“哉”,表達的分別是“快要吃完飯”與“快要做完事”,體現了“哉”這個詞表示的現在即行的時態(tài)含義。
(20)噎部車要開快哉。這輛車快要開了。
(21)再等頃,阿娘來快哉。再等一會兒,奶奶快要過來了。
例(20)、(21)中,動詞“開”與“來”之后是“快哉”,表達的也是從說話時間開始,短時內即將有新動作出現,它與語氣詞“哉”共同出現在一般將來時時態(tài)的句末,表達時態(tài)意義。
余姚方言中的“啷哉”與“哉”看似接近,但在實際使用中,兩者的意義和用法有所不同。
“啷哉”側重表達到現在為止,動作或事件已結束,強調“已經做好”。用法上一般置于句末,在動詞后出現,其中以“動詞+好”形式最為典型,此處的“好”相當于普通話中表達動作做完的“完”。例如:
(22)我爬起啷哉。我已經起床了。
(23)我飯吃好啷哉。我已經吃完飯了。
(24)我事體做好啷哉。我已經做完事情了。
“哉”側重強調以當下為出發(fā)點,即將發(fā)生新事件或動作,或是某個正在進行的動作即將結束。用法上也是出現在句末,“哉”出現在動詞后表達將發(fā)生新事件,“動詞+好+哉”則是表示正在進行的動作將要結束。這里的“好”也是普通話中“完”的意思。例如:
(25)臺風要來哉。臺風快要來了。
(26)我爬起哉。我馬上起床。
(27)我下飯燒好哉。我快燒完菜了。
進一步體會“啷哉”與“哉”的區(qū)別:
(28)阿拉要散步去,儂去伐?我們要去散步,你去嗎?
去葛,我飯吃好啷哉。去的,我已經吃完飯了。
倷等我頃,我飯吃好哉,到卯去。你們等我一會,我快吃完飯了,馬上來。
六、存續(xù)體
余姚方言中的存續(xù)體的表現形式主要是在句子的動詞后加“啷”[l??13]這個語氣助詞,且“啷”一般情況下出現在句末。這個時態(tài)表達的含義是某種情況或者動作發(fā)生了,且發(fā)生后一直保持持續(xù)的狀態(tài),相當于普通話表示持續(xù)意義的“著”。存續(xù)體中,句子的表達多用SOV句型,即句子的語法結構是“主語——賓語——動語”,當然,在余姚方言中,還有很多其他的時態(tài)也較多出現SOV句型,如上文提及的現在完成時態(tài)與一般將來時時態(tài)。一般來說,各方言的句子語序與普通話的差別不大,大多是SVO句式的,但在吳方言區(qū),如寧波方言與余姚方言區(qū),這種SOV句型的現象十分普遍。例如:
(29)阿哥沙發(fā)高頭睏啷。哥哥在沙發(fā)上睡著。
(30)門開啷。門開著。
(31)渠卯歡喜我啷。他現在喜歡著我。
前兩個句子中,在動詞“困”(睡)和“開”之后,用了語氣詞“啷”表達存續(xù)時體含義。例(29)中,哥哥在沙發(fā)上睡覺之后,一直保持著“睡著”的這個狀態(tài),且這個狀態(tài)一直持續(xù);例(30)中,門開了以后,開著的這個狀態(tài)一直持續(xù)著。這兩個句子表達的是某個動作的發(fā)生及之后一直保持持續(xù)的狀態(tài),且結構上都屬于SOV句型。例(31)中,“啷”這個詞表達“他現在喜歡著我”這樣一種持續(xù)的狀態(tài)。
七、經歷體
表示曾經經歷過一件事情,或者某個動作曾經發(fā)生過。在余姚方言中,一般用動詞后加“過”[kou44]這個結構來表示。例如:
(32)噎只下飯我吃過葛。我吃過這道小菜。
(33)儂葛名字我看見過葛。我看見過你的名字。
(34)儂話葛地方我去過葛。我去過你說的地方。
以上三個例句,說話人表達的都是已經在過去發(fā)生過的事情,相比當下,已經成為一種經歷。此處的“葛”有成句作用,相當于普通話“我吃過這道小菜的”中的語氣詞“的”。
同樣有著表示經歷體時態(tài)標志“V過”這樣的語法結構的句子,有時候并不是表達經歷體的時態(tài)含義,甚至在語義上與經歷體沒有一點關聯,兩者純粹只是形態(tài)上相同而已。余姚方言中屬于這種情況的“V過”表示的是還未發(fā)生的事件或者動作,說話人在說這句話時,即將嘗試前文提及的事情以得出結論。例如:
(35)我人比儂長。我身高比你高。
我勿相信,阿拉比過。我不相信,我們來比一比。
(36)我手弄開啷哉。我手受傷了。
真葛?則我看過。真的?給我看一看。
例(35)中,說話人表示自己比聽話人長得高,但是聽話人表示懷疑,因而提議兩人馬上比一比,看看到底誰比較高。這里的“比過”并不是“曾經比較過身高”義,而是提議還未做過的事情:比一比身高,以求得最后的結論。同樣,下一組對話中,說話人說自己的手受了傷,聽話人表示懷疑,因此要求說話人把手伸出來給他看一看,以證明是否屬實。這兩組對話中的“V過”結構,很好地展現了余姚方言中除了經歷體含義以外的“V過”的語義。這是個值得注意的語言現象,要注意分辨以防混淆。
八、結語
余姚方言中的不同時態(tài),在日常交流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正是由于這些多種多樣的時態(tài)形式,人們的交流才得以順利且豐富多彩地進行。筆者認為,之所以會在余姚方言中出現各種時態(tài)形式,并不是一開始就是人為規(guī)定的,而是當地人們在長期的交際中,由于各種語境的需要,逐漸分離出來的,因為語言是社會生活的反映,是隨著社會生活的變化而相應變化的。
參考文獻:
[1]肖萍.余姚方言志[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
[2]王福堂.吳語研究[A].第四屆吳方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上
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3]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翁順順 浙江寧波 寧波大學人文與傳媒學院 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