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飯,又叫青粳飯、花米飯,是壯族和侗族共有的一種傳統(tǒng)美食。每逢清明和“三月三”歌節(jié)時,壯家人都要蒸上一籠五色飯,用以祭祀先祖或招待客人。
五色飯是由五種不同顏色的糯米蒸成的,即:黑、紅、黃、紫、白。白色在蒸籠的中間,其余四種顏色圍成一圈。遠遠地看上去,就像一束五彩斑斕的花朵。這般賞心悅目的飯,任誰都會不由自主地想嘗上一口。
說起壯家的五色飯,還有一個動人的故事。相傳,有一個叫特儂的年輕人,父親早亡,從小與癱瘓在床的母親相依為命。特儂是一個十分孝順的孩子,他擔心母親一個人在家里悶得慌,于是每次上山砍柴,都將母親背到山上,并準備一包煮好的糯米飯,以便母親隨時充饑。一天,一只猴子發(fā)現(xiàn)了他母親身旁的糯米飯,一把搶過去,然后迅速消失在了叢林中。從那以后,猴子每天都要來偷糯米飯,這讓特儂防不勝防。無奈之下,特儂想出了一個辦法,他將楓葉的汁水加入糯米中,煮熟后,糯米飯就變成了黑色。猴子一看,以為下了毒,再也不敢偷食。奇怪的是,楓葉汁滲透糯米后,多了一股楓葉的清香。于是人們爭相效仿,漸漸地,壯家人有了吃黑色糯米飯的習俗。后來,又有人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創(chuàng)新,就形成了今天的五色糯米飯,俗稱五色飯。
也許有人覺得五色飯的顏色是用食用色素染上去的,其實不然,它們都是用純天然的植物葉汁調和而成的。黑色是用楓葉汁做的,黃色是用黃花或黃梔子、黃羌等植物的果實和塊莖做的,紅色和紫色是用同一品種而葉狀不同的紅蘭草經(jīng)水煮而成的。五色飯的制作工藝比較精巧,首先是從植物莖葉中提取幾種顏色的汁液,然后分別把一定量的糯米放入其中,浸泡一夜,待其上色后,再放入蒸籠中蒸上個把小時即成。也許你會覺得奇怪,為什么只用了四種色料,卻煮出了五種顏色呢?原來白色是糯米飯的本色,與其他四種顏色加在一起,就構成了光彩奪目的五色飯。
來一籠五色飯,你會發(fā)現(xiàn),不光其色澤鮮艷亮麗、晶瑩剔透,而且還有一股撲鼻的清香,讓人垂涎欲滴。夾一塊放在嘴里,只覺滋潤軟糯,醇正平和,還有一絲絲的甜味,其味中之味,令人回味無窮。同時,五色飯還有著特殊的寓義,象征著幸福與吉祥,在孩子滿月或新居落成等喜慶的日子,壯家人都要蒸一大鍋五色飯送與左鄰右舍。
責任編輯/劉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