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語文,是一個與人類智者對話、為未來精神生活打基礎的過程。中學語文教材中文言文占有一定的比例,文言文語言教學在教改的大背景下應引起足夠重視。文言文也是初中階段語文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許多篇目都凝聚著自古以來智者的豐富情感,學習文言文是不可多得的與先哲們對話機會。在新課程標準的啟示下,我進行了以下嘗試。
一、整體感知,不斷探究
對課文感知,是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基礎,也是必要的一步。學生借助工具資料,通過自己努力,從宏觀上把握文章內(nèi)容時,也會發(fā)現(xiàn)“疑點”“可讀點”,這樣,他們就會積極主動地將已有知識與新內(nèi)容聯(lián)系起來,去解決面臨的問題,并不斷探究。這就從主觀上,為進一步學習研究提供了保證。
如教學《核舟記》,學習對照注解,粗知文意同時,圍繞:“介紹了什么?寫了哪些內(nèi)容?怎樣寫”這些問題自學后,便能懂得文章寫的是一件用桃核刻的題為“大蘇泛赤壁”的微雕工藝品。其特征是,所刻人、物“罔不因勢象形,可具情態(tài)”。為突出這一特征,作者由概括到具體介紹了核舟上的人物、器具等。教師適時點撥,學生就能從文體角度作出分析,并根據(jù)舟上情景推知舟行方向、王叔遠的技藝以及文章寫作意圖等。在此基礎上,抓住線索,順藤摸瓜,那么,背誦,復述都不成問題。
二、積累詞匯,持續(xù)學習
文言文不同于現(xiàn)代文的就是它的語言環(huán)境與現(xiàn)代生活距離太大,不便對話。一些詞語的古義、用法與現(xiàn)代漢語有差異。對文言文詞匯的積累不僅關系到相關課文教學的質(zhì)量,更是以后閱讀文言文必備的知識底蘊。我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之后,就讓其按照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通假字、詞類活用、常見虛詞用法等不同類型,對所接受的詞匯信息進行搜集、歸類、整理,并做成“知識積寫卡”如:
一詞多義卡
這個過程一般由小組或集體合作完成,資源共享。表格是活頁的,可補充內(nèi)容、調(diào)整順序,便于隨身攜帶,隨時查閱。這既實現(xiàn)了新課標強調(diào)的“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的要求和“培養(yǎng)學生搜集并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又突破了文言文教學的難點。
三、儲備名句,古為今用
文言文特別是文言詩詞中,有不少絕世佳句,都是未來精神生活的極佳儲備和不可多得的交際用語。我在學生深入領會其中內(nèi)涵的基礎上,有意識地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合理運用。有時答案不惟一,學生便能搜集好多與此情景相適應的名句來應對。也可讓學生自設情境,進行名言互贈。如:面對《君子于役》中的思婦,你該怎樣安慰她?(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假如你們中秋巧遇,你怎樣祝愿她?(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你也希望她的丈夫能回來,于是你默默地說(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你能描述出這位被思念苦苦折磨的人兒嗎?(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征夫的歸期是渺茫的,也許只能留給親人無盡的期盼,因為(古時征戰(zhàn)幾人回?)這樣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學用交替式組織引導,很自然地將聽說讀寫思結合起來,因而,學生隨時都會利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語文能力也隨之提高。
四、賞析品味,走出文本
對于一些文辭優(yōu)美的詩文,我還要求學生從賞析的角度自己去感悟,去體驗,去創(chuàng)造。學生對作品的感受是因人而異的,甚至與普遍看法大相徑庭,這時我從不將自己的感受強加給學生,從不限制學生的想像力和創(chuàng)造力,而是與他們一道去品作品的韻,去領悟作品的神,去探求作品的美,也可以去發(fā)現(xiàn)作品的瑕……然后進一步拓展、遷移、延伸,由文本到人本。
如《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賞析晶評了“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之后,讓學生借助想象,聯(lián)系生活環(huán)境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寫篇習作,再現(xiàn)其中意境。于是形式各異的詠雪之作如梨花般紛紛飄來。我又啟發(fā):岑參送友情深意重,武判官豈是無情種?試站在友人角度,回贈岑參,詩文均可。有了生活感悟,有了對友情的體驗,習作中詩能情景交融,文能心理描寫細膩,情意不減,又頗具創(chuàng)新。
又如學完“山水游記”后,有同學提出,“滕子京重修岳陽樓,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歐陽修與民同樂,而柳宗元卻寄情山水,聊以忘憂,境遇相同,但寄托各異,比較而言,我很不欣賞柳宗元的作法”。我立即給予鼓勵,因為我從中欣喜地發(fā)現(xiàn)這樣教學之后,學生的學習方式變了——他們懂得了自主地學習,用思想去學習。
在“超文本”閱讀教學新理念的要求下,教條的模式遠遠不能滿足目標需要,所以在文言文教學中,既要不斷吸取精華,獲取真知,積蓄持續(xù)發(fā)展的底蘊,又要從局部地方旁逸斜出,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相關的語文活動,才能擴大教學容量,拓寬思維空間,給課堂教學注人“新鮮的活水”;既可不斷提高學生語文能力,又不失為拉近與先哲對話距離的良策。
文言文的語言是美的,教學過程中必須充滿審美愉悅,讓學生在文字品味中增些風采,在思想內(nèi)容上多些些感悟,在形象上多些想象,從而培養(yǎng)學生學習文言文語言的興趣,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