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生學習文言文本來就缺乏熱情,而高三選修教材《論語》《孟子》文字比較艱深,內(nèi)容更加難懂,學生面對該教材很無奈,有抵觸情緒,但《論語》《孟子》對開闊學生眼界,提高學生修養(yǎng),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強調(diào)在經(jīng)典中融入時尚元素,讓審美與教育同行;既注重精讀與泛讀結(jié)合,又堅持選修與讀本結(jié)合,引領(lǐng)學生走進文本,走向生活。
【關(guān)鍵詞】《論語》;《孟子》;選修課;教學理念
面對選修教材《〈論語〉〈孟子〉選讀》,許多高三同學的第一反應(yīng)是,眉頭一皺,一聲嘆息。我想原因大概有幾個方面:一是覺得內(nèi)容過于陳舊,與現(xiàn)代生活相去甚遠,與學生的青春朝氣格格不入;二是內(nèi)容艱深難懂,閱讀起來較為困難。而有的老師只講一兩篇應(yīng)付差事,或只從應(yīng)試角度找其中的名句供學生背誦,更有甚者干脆不講。
新課程標準強調(diào)“選讀古今中外文化論著,為使學生具有較廣的文化視野,尊重多元文化,吸收中外古今優(yōu)秀文化的營養(yǎng),提高科學和人文素養(yǎng),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zhì),培養(yǎng)探究精神和思辨能力。”顯然一些教師的做法違背了這個教學理念。
我在近幾年對《〈論語〉〈孟子〉選讀》的教學實踐中,不斷思考、總結(jié),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下面就拋磚引玉,和大家共同探討。
一、經(jīng)典中融入時尚元素
學生普遍認為《論語》《孟子》內(nèi)容陳舊,已經(jīng)過時了。什么“仁義禮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等等,離生活十萬八千里,遠著呢!且不說它到底過不過時,單從這種態(tài)度和認識上不難看出學生心里有抵觸情緒。學習很被動,效果自然大打折扣。為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激發(fā)他們學習中國古代經(jīng)典的興趣,當學生問我學習《論語》《孟子》有什么用時,我借用于丹的話回答他們“學習論語,我們能找到快樂的秘訣,以保持一顆真誠敬畏之心,能保持人格尊嚴,能學會交友之道,學會為人之道?!比缓蟀阉麄兊哪抗饫驀猓枚喟l(fā)達國家早已興起孔子熱,許多軍人、商人和學者均把求學的目光投向東方的孔子,孔子早已被列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這說明什么?作為后人的我們,又該以怎樣的態(tài)度來對待其作品呢?自此以后,學生面對《論語》《孟子》再也不是橫眉冷對了。
在接下來的學習中,我推薦學生去讀于丹的《〈論語〉心得》,去看百家講壇孔慶東主講的《〈論語〉的魅力》。站在當下看《論語》看《孟子》,借助學者的視角,借助媒體,把沉寂千年的作品看活了、看新鮮了。我這樣做,很受學生歡迎。
二、注重精細閱讀與寬泛閱讀
精細閱讀就是要深入其內(nèi),去理解,去品味,去賞析。在整體了解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選擇其中重要的章節(jié),有側(cè)重點地進行探究學習,從而把握孔子、孟子思想的核心價值。這個過程可通過老師引導進行;寬泛閱讀,要求學生廣泛閱讀,寬泛聯(lián)系,進行豐富的積累,能出乎其外,真正實現(xiàn)人文素養(yǎng)的提高。
比如在學習《為人之道》時,我發(fā)動學生到圖書館,到網(wǎng)絡(luò)上去查找有關(guān)資料,了解其內(nèi)容及相關(guān)文化背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探究學習。再聯(lián)系《紅樓夢》中寶釵對黛玉所說的“何必作司馬牛之嘆?”的劇情也就明了了。由此引導學生正確看待人生的遺憾,不能怨天尤人,糾纏其中。正如印度詩人泰戈爾所說的“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么你也會錯過星星。”這樣只能徒增苦惱,于事無補,不如用行動去彌補這個遺憾。通過深入閱讀,學生從《為人之道》中懂得了如何面對人生的缺憾。而且學生在搜集、整理資料的過程中收獲的又豈止是知識本身!
三、審美教育與高考同行
我常想,如果學生不用參加高考,那么我會怎么教《論語》《孟子》,理想狀態(tài)是與學生一起領(lǐng)略其詩意的語言、高雅的情趣、悲天憫人的情懷、深邃的思想、閃光的智慧,領(lǐng)略語言文字中蘊含的美。但現(xiàn)實不容回避,高考在即。那么能不能兩者兼顧呢?
看看近幾年高考作文,多少學生的高分作文沾了古人的光,這其中的古人就有孔子、孟子。從作文中看學生對孔孟二人的了解,對其思想精髓的把握,那種駕輕就熟、游刃有余的熟稔程度,當不是靠翻譯幾句文言文便能達到的。而當我們聆聽孔子師徒對話時,必能領(lǐng)略他們思想的醇和之美;與孟子同游,必能感受他的至大至圣的浩然正氣。因為他們將真誠的性情、深厚的修養(yǎng)、雄辯的語言,偉大的思想、博大的胸懷都化作雋永的語言,充滿著思辨又閃爍著詩性。
再者,《論語》《孟子》的選修內(nèi)容與必修課本中的文言文相比,前者相對艱深難懂,后者淺顯易懂。學習《論語》《孟子》需要過文字關(guān),過翻譯關(guān),這樣,學生的文言閱讀能力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了提升。
如此,學生的這個過程,誰又能分得清“審美”和“應(yīng)試”的界限呢?
四、選修與讀本相結(jié)合
《論語》《孟子》選讀部分有9個專題,每個專題有2到5篇文章,共27篇,由于高三階段時間緊,不可能一一教學,因此我事先選好重點專題中的重點篇目,同時輔以選修的配套用書讀本,兩者相結(jié)合,適當拓展,以達到理解儒家思想精髓的目的。我在與學生學習《從孔子到孟子》專題《夫子自道》一文時,輔以讀本上的《孔子的形象》。從《夫子自道》中,認識了孔子好學、安貧樂道,既知且勇的仁者形象;從《孔子的形象》中,學生讀懂了孔子悲天憫人的情懷,幽默自嘲的大氣,坦然的自信,學生對孔子的形象有完整深入的了解。把選修與讀本結(jié)合起來進行教學,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走進課本,走向生活
學以致用,我們學習的東西對生活(物質(zhì)層面或者精神層面)總會有幫助作用。如果在學習《論語》》《孟子》時能適時地與生活相聯(lián)系,不但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提高他們課堂參與意識,而且能提高學生道德修養(yǎng),陶冶性情,提升他們的精神境界。
在學習《仁義禮智》一專題時,筆者與學生深入文本探討“勇”的話題。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币馑际钦f,君子崇尚勇敢并沒有錯,但這種勇敢是有約制的,有前提的,這個前提就是義。有了義字當先的勇敢,才是真正的勇敢。否則,一個君子會以勇犯亂,一個小人會因為勇敢淪為盜賊。
聯(lián)系生活,想想看看,小偷劫匪穿門入戶,甚至越貨殺人,你能說他不勇敢嗎?但是這種沒有道義約束的勇敢是世界上最大的災害。這些人失去了內(nèi)心的約束,沒有了“義”,終難逃法律的制裁??梢姛o論是古之君子還是今之眾人,做人都要堅守“義”。
通過對課本深入探討學習,然后走向生活,這種由內(nèi)向外,內(nèi)外兼顧的方式,使學生的思想道德覺悟水平、是非判斷能力明顯得到提升,人生觀、價值觀也有所改變。
以上是我教學《〈論語〉〈孟子〉選讀》的幾點做法,伴著《論語》《孟子》一路走來,途中有前路的彷徨,也有收獲的喜悅。希望我的粗疏的見解能給諸位同行一點啟示,在經(jīng)典文學選修課的教學道路上越走越寬!
【參考文獻】
[1]宋淼淼.關(guān)于《中國古代經(jīng)典文化研讀》教學的幾點思考[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9,(12).
[2]于丹.《論語》心得[M].中華書局,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