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古至今較著名的中國傳統(tǒng)十大翻譯,成為文本翻譯的指航燈。口譯作為翻譯的基本形式,有著與文本翻譯不同的工作要求,必然有不同的評價標準,但目前較為著名的口譯標準,多是自我的經(jīng)驗總結(jié)。梳理了著名的翻譯標準,文筆翻譯與口譯活動的不同,以及著名的口譯標準,在口譯研究跨學科的發(fā)展形勢下,新的口譯標準的誕生勢在必行。
關(guān)鍵詞:翻譯;口譯;交際;標準
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24-0151-02
一、口譯的定義
口譯作為一種重要的交際活動,其定義亦是百家爭鳴,眾多著名學者給出了不同的說法:Gile認為口譯是一種交際活動,口譯的標準是由口譯活動的參與者來共同評價的,其參與者包括講話者,聽話者和雇傭者;Wadensjo把口譯看做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交際行為,而口譯員的作用就是幫助人們解決在語言,社會,和文化差異等方面的交流障礙;根據(jù)梅德明的觀點,口譯是一種口頭交流活動,在此活動中,人們可以迅速準確地在語言之間傳遞他們理解的內(nèi)容,從而達到準確全面交流信息的目的!雖然不同的專家給予了不同的定義,但是他們都把口譯看做是一種重要的交際行為!
二、口譯研究的跨學科性
在西方國家,口譯的研究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包括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的初級研究階段,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的實驗心理學階段,20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的從業(yè)人員研究,20世紀80年代后期至今的蓬勃發(fā)展階段。第一階段重在研究譯員的經(jīng)驗和工作環(huán)境,第二階段更加注重研究口譯的認知問題,第三階段多是口譯從業(yè)人員的理論或者教學研究,而第四個階段使得口譯的研究走向跨學科的角度。而與西方國家相比,中國的口譯研究時間較短,包括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主要是1996年之前的一些不規(guī)則研究,內(nèi)容涉及口譯員的個人經(jīng)驗,口譯過程中產(chǎn)生的各種問題以及口譯教學;第二階段是從1996-2002年,此階段主要涉及口譯過程的動態(tài)研究;第三階段延續(xù)到現(xiàn)在主要是口譯的跨學科研究。蔡小紅在口譯研究上認為,口譯研究與其他學科的結(jié)合是大勢所趨。從國內(nèi)與國外的研究來看,目前口譯的跨學科研究是口譯研究的形式所向!
三、翻譯標準
中國傳統(tǒng)十大翻譯學說主要是根據(jù)文本翻譯提出的。在古代,佛經(jīng)翻譯提出了“文質(zhì)”學說,主要代表人物為支謙,鳩摩羅什和玄奘。在現(xiàn)代,嚴復提出了著名的“信,達,雅”學說?!靶拧笔侵競鬟f原文的真實信息;“達”則指用流暢的語言表達原文的信息;“雅”是指追求譯文的文學優(yōu)美性。嚴復的翻譯學說是一個有機整體,這三個標準從內(nèi)容,語言和風格三個方面闡述了翻譯的整體要求;魯迅提出了“寧信則不順”的原則,而此“信”實指忠實于原文的內(nèi)容與形式;郭沫若提出了“翻譯創(chuàng)作論”,他認為譯員必須將他的創(chuàng)作精神應用于翻譯活動,最優(yōu)秀的翻譯文本就是一件藝術(shù)品,這個觀點與嚴復的“雅”相一致;林語堂提出了“翻譯美學”的觀點,他認為翻譯的核心是表達原文的意思,同時傳遞原文的神韻,他把美分為五種,包括音美,意美,神美,氣美和形美;朱光潛提出“翻譯是一種藝術(shù)”的翻譯學說;矛盾的“意境論”;傅雷的“神似”;錢鐘書的“化境”;焦菊隱的“整體論”認為譯文是一個整體,譯員不能只從句子本身,要從文章全局進行翻譯,使得譯文和原文在各個方面獲得一致。
四、文本翻譯與口譯的差異
口譯是一種跨越語言和文化的特殊交流形式。首先,口譯發(fā)生在瞬時條件下,譯員沒有充足的時間打磨譯文,而筆譯員卻有足夠的時間加工語言。而且口譯活動所涉及的是口頭語言,因此不能簡單用翻譯標準來衡量口譯活動。
其次,口譯活動是在真實交流環(huán)境中的獨立工作。在這種獨立工作中,口譯所涉及的主題多種多樣且無法預測,譯員無法查詞典,翻閱資料,向其他譯員尋求幫助或者經(jīng)常要求發(fā)言人重復,所以,口譯員必須在口譯活動前具備跨語言跨文化的百科知識,而文筆翻譯可以在翻譯活動中獲得相應的知識;同時,在這種即時的翻譯活動中,如果想達到交流的成功,譯員需要立即作出反應,否則交流就會受到影響甚至失敗,這一點與文筆翻譯亦是有所不同的。
根據(jù)剛的觀點,如果我們將文筆翻譯的標準應用于口譯活動中,而無視兩者之間的差異,則會出現(xiàn)嚴重的后果。例如,口譯員很可能會感覺疲勞,伴隨的癥狀如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以及聽覺能力的下降;口譯員會丟失大量的信息;口譯員甚至會有理解上的困難,而在正常情況下這些信息是很容易被理解的;口譯員會頻頻出現(xiàn)口誤甚至沉默。鑒于以上口譯與筆譯的差異以及會出現(xiàn)的嚴重后果,依據(jù)口譯的特點尋找口譯的標準是合情合理的。
五、口譯標準
雖然口譯活動享有較長久的歷史,但是口譯研究卻遠遠落后于翻譯研究,尤其是在翻譯標準方面。蔡小紅指出,口譯標準研究在西方開始于20世紀70年代后期,而在中國,大約在20世紀80年代后期,在中國,嚴復的“信達雅”在翻譯標準方面有重要的影響,所以大多數(shù)口譯標準都源于此,基于口譯活動的時間局限性,很多口譯標準由此產(chǎn)生。李越然提出了“準,順,快”;梅德明的“準確,通順”,王學文的“忠實,達意,迅速”;李芳琴的“信,達,切”;錢偉提出的“口譯翻譯靈活度”旨在說明口譯員應將原語言的意圖,交際的環(huán)境,交際的效果考慮在內(nèi),來控制口譯的靈活度;刨剛提出了“全面,準確,通順”;仲偉合總結(jié)出了“多重翻譯標準”,而在多重翻譯標準中,最主要的是忠實和迅速;目前,口譯的標準研究由一般原則的比較概括的經(jīng)驗總結(jié)轉(zhuǎn)向為直觀量化研究。而在1980年,Buhler提出了居于首位的九大參數(shù)來評價口譯質(zhì)量,即原有信息的準確性;原語言和目的語的一致性;翻譯的完整性;翻譯文本語法的正確性;譯文與原文在風格上的一致性;正確的發(fā)音與聲調(diào);流利性;譯員聲音悅耳。廈門大學也建立了不同的參數(shù)來評價學生的口譯質(zhì)量,即信息完整占30%;信息準確占30%;語言表達占10%;語言通順占10%;語言清晰占10%;控制能力占10%;而對外經(jīng)貿(mào)大學規(guī)定的標準包括:準確60%、通順30%、總體印象10%(發(fā)音,音調(diào),音量,儀表)。
六、總結(jié)
首先,翻譯標準在文本的基礎上發(fā)展比較完備,但由于口譯與筆譯的差異,根據(jù)口譯本身的特點來尋找口譯標準很合理;其次,口譯標準大多是口譯員的自我總結(jié),從宏觀方面能夠很好地指導口譯,但同時,口譯的跨學科研究勢在必行,我們應該從該方面入手尋找更加全面的評價標準;第三,運用參數(shù)和比例來評價口譯質(zhì)量是一種靜態(tài)評價,可以運用到譯員培訓和測試,但在真正的動態(tài)口譯交際活動中,會出現(xiàn)一些場景,即使每個參數(shù)都符合,也無法達成交際的成功,所以從跨學科的角度研究動態(tài)和靜態(tài)的口譯是大勢所趨。
參考文獻:
[1]Gile, Daniel. 1995. 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蔡小紅.論口譯質(zhì)量評估的信息單位[J].外國語, 2003,(5):75-80.
[3]劉和平.口譯理論研究成果與趨勢淺談[J]. 中國翻譯,2005,26,(4).
[4]黎難秋.中國口譯史[M].青島:青島出版社,2002.
[5]梅德明.高級口譯教程(第三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6]肖曉燕.西方口譯研究:歷史與現(xiàn)狀[J].外國語,2002,(4):71-76.
[7]王秉欽.20世紀中國翻譯思想史[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
[8]王瞳.口譯中的對話[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