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科學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今已成為許多教育工作者關注與重視的話題。新課程改革中,以科學探究為突破口,提倡用科學探究的方式學習。同時教師在科學活動中的指導作用也至關重要。本文將針對幼兒在科學活動的“探究性學習”,提出教師“探究性指導”的新概念,從三個方面簡述其在幼兒科學活動中的指導,并結合實例分析“探究性指導”的策略。
關鍵詞: 幼兒科學活動 探究性指導 三部曲
一、教師“探究性指導”的涵義
由于幼兒的年齡較小,在科學活動的觀察、實驗、交流、分析、記錄、總結中,教師的指導策略直接影響著幼兒的科學學習能力,因此筆者總結了“探究性指導”主要是指針對幼兒在探究性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轉換角色,對其行為作出相對應的指導要求的一些策略,主要包括三部分:教師作為“活動建構者”的探究性指導,教師作為“過程引導者”的探究性指導,教師作為“幼兒合作者”的探究性指導。
(一)教師作為“活動建構者”的探究性指導,發(fā)揮了幼兒的學習自主性。
新《綱要》指出,在幼兒的學習中要充分發(fā)揮其學習的主動性。而對于科學活動更加需要幼兒的自主性參與。在科學活動的“探究性”指導中,教師首先應為一個活動的建構者,為活動創(chuàng)造一個環(huán)境,制定一個主題內容,請幼兒根據這一方向進行觀察、分析,得出結論。這樣的“活動建構者”幫助幼兒明確了方向,有助于科學活動的順利展開。
(二)教師作為“過程引導者”的探究性指導,提高了幼兒的觀察分析力。
在幼兒的科學活動中,教師的角色需要有多重變化與重疊。在“活動構建”后,科學活動順利開展,在這一開展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對于幼兒的觀察與學習做出一定的回應。因為幼兒的學習能力有限,不同的幼兒能力之間存在差異,因此針對能力不同的幼兒,教師應對其適時地引導。這樣的“過程引導”幫助幼兒找到適合自己的科學學習方法,獲取活動的信心,有助于活動過程的一步一步推進。
(三)教師作為“幼兒合作者”的探究性指導,促進了幼兒的合作與分享。
在科學活動中,孩子們親歷對自然現象的觀察和科學過程:提出問題、設計實驗、動手做試驗、觀察記錄、解釋討論、表述陳述。而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最重要的是應當作為“幼兒合作者”的角色貫穿于科學活動的始終。因為幼兒每一個親歷的過程都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和合作。有了與幼兒的合作,進行適時引導,幫助其學到科學知識,激發(fā)其學習的主動性。這樣的“幼兒合作者”幫助幼兒不僅獲取了科學知識,而且在情感與社會領域中學會尊重別人,學會和別人合作,得到了社會性的發(fā)展,并有助于活動的完美結束。
二、教師“探究性指導”策略三部曲
(一)適時投放,自由發(fā)現。
1.“自由發(fā)現”的含義
自由發(fā)現(Free Discovery)是幼兒完全以自己的方式所進行的觀察與探索,有助于維持幼兒對周圍自然環(huán)境和物質環(huán)境的好奇心。
2.指導策略
在這一指導過程中,因為自由發(fā)現的過程中沒有固定的探索方式,只要幼兒的行為是可以接受的即可。因此在這個學習階段,不應該去干涉幼兒,必須是滿足幼兒自由探索、玩弄的需要。但是幼兒的年齡還是較小的,面對一堆的材料,也許不能夠很好地總結一些經驗,只是憑著自己的已有經驗嘗試,這時,教師的“探究性指導”就要實施了。
首先,應當適時投放材料;其次,在幼兒的活動中細心觀察;最后,在活動過程中進行適時引導。以沙水區(qū)的科學活動為例,進行說明。
沙子這種流質的物質本身就比較吸引幼兒,教師首先應當準備充足、適宜的材料。天平、滴管、漏斗和篩子等工具可以幫助幼兒很好地進行自主探究。在幼兒的活動中,你會發(fā)現,許多幼兒只是簡單地進行灌注、填塞、傾倒,反復行為。在細心地觀察中,教師發(fā)現幼兒的簡單、反復行為后,最后進行了適當的引導。接著,幼兒開始更有計劃、更有組織地進行操作。他們逐漸了解到不同工具的作用,比如篩子可以分離沙子和石頭等。
因此在適時投放材料、適時引導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幼兒自由發(fā)現,這是一個很有效果,并沒有產生矛盾的科學活動指導策略。
(二)操作觀察,科學實驗。
1.“科學實驗”的含義
實驗在科學活動中占用重要的地位與作用。只用通過科學的實驗,才能夠得出科學的結果,體現了科學活動的嚴謹性。因此科學實驗就是在問題的基礎上進行一定的實驗,對投放的材料進行操作、觀察,得到相對應的科學結果與結論。
2.指導策略
操作觀察在科學活動中有著重要的作用與意義。在這一指導指導策略中便以“操作觀察”為核心。根據科學探究的含義,結合幼兒科學活動的特點,對于這一“探究性指導”策略主要制定以下幾個指導內容。
首先,提出問題;其次,幼兒根據問題操作實驗;最后,分組進行觀察、比較。下面以玩水的科學活動為例,進行說明。
這個活動是請幼兒把相似的兩個一套的物體放進水里,并觀察它在怎樣的變化。以皺紋紙與硬幣作為實驗對象。首先,教師提出問題:看一看兩個物體有沒有變化?有什么變化?其次,幼兒一起進行實驗,先將皺紋紙浸入水中,教師與其一起觀察,再將硬幣放入水中,教師與幼兒一起觀察。最后,分組進行觀察、比較。分攤兩類不同的材料:一堆是在水中易于發(fā)生變化的材料,如海綿等。另一堆是在水中不易發(fā)生變化的材料,如貝殼等??梢钥吹接變涸诜纸M實驗后,進行比較,很容易就得出了結論。在幼兒的操作實驗中,幼兒已經達到了一定的結論,最后的分組再次實驗,就幫助了幼兒鞏固了實驗結論,論證了幼兒的想法。
因此在幼兒自主操作的基礎上,教師請幼兒先進行集中觀察,再進行分組觀察、對比。這樣的科學實驗,能夠幫助幼兒得出更加實際、清晰的科學答案,是一個科學、真實、實踐性強的科學活動指導策略。
(三)交流記錄,合作分享。
1.“合作分享”的含義
一般來說,幼兒科學活動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是合作分享。因此合作分享便是幼兒將得到的實驗觀察結果與同伴進行分享、交流的一個過程。
2.指導策略
作為教師,你的任務就是鼓勵幼兒在他們的科學發(fā)現日記中進行有意義的繪畫,并創(chuàng)建曲線圖表和繪制圖表,以幫助他們描述其觀察。因此統(tǒng)計、記錄的方式能夠幫助幼兒對于科學活動的結果、結論有一個更加清晰、直接的認識,同時也有助于提高其總結知識、組織的能力,比較適合中大班幼兒在科學活動中使用。
首先,與幼兒一起交流實驗的結果;其次,討論實驗記錄表的制作;最后,引導幼兒根據自己的實驗結果進行記錄。以一個關于“巖石”的科學活動為例,這個科學活動中主要是讓幼兒在自己的觀察、實驗中了解到巖石的簡單特性“粗糙”和“光滑”。在這一個記錄過程中教師首先讓幼兒感受到如何進行記錄,共同分享結果。然后在此基礎上請幼兒進行交流,討論新的、屬于幼兒自己想法,把問題再次拋給孩子,再次發(fā)揮其學習的自主性。
因此在幼兒交流記錄的基礎上,教師請幼兒再次討論,這樣的合作分享,能夠幫助幼兒得到屬于自己的獨特的科學記錄方法。
幼兒有求知欲。這種與生俱來的好奇心,探索事物的基本驅力,是人生的一部分,與呼吸、飲食一樣重要。我相信教師的探究性指導:自由發(fā)現、科學實驗、合作分享必定能在幼兒科學活動中展示出無限的光芒。讓我們重視幼兒的自主學習,發(fā)揮教師的指導作用,給予幼兒科學教育一片自由、快樂、美好的藍天。
參考文獻:
[1]馮凌等.“做中學”在中國.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10.
[2]羅伯特.E.洛克威爾等.科學發(fā)現——幼兒的探究活動之一.北京師范大學,2005,9.
[3]羅伯特.E.洛克威爾等.科學發(fā)現——幼兒的探究活動之二.北京師范大學,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