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現(xiàn)代對話理論認為,教學行為的存在意味著對話成為師生思維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tài)過程,成為一種師生共同參與以至共同創(chuàng)造的過程。作者針對思想品德課師生對話的現(xiàn)狀,提出有效的對話要以讀透教材、創(chuàng)設對話情境為前提,深入生活、精誠合作為關鍵,以生為本,把握生成契機,細心聆聽,以認真評價為保證。
關鍵詞: 初中思想品德教學 對話教學 有效回歸
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綱要》(試行)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教師要創(chuàng)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情境,促進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隨著我國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深入,越來越多的教師力圖通過對話,變革傳統(tǒng)德育,增強教學實效。但是,筆者感受到在思想品德課程的對話實踐中還存在著廣度、深度、有效度等方面的偏離與缺失。
一、思想品德課堂對話教學的現(xiàn)狀分析
課改以來,對話教學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與關注。由于教學理念等多方面的原因,目前許多的對話還停留在表面形式的低效狀態(tài),以下現(xiàn)象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重視:
1.從廣度上看,對話單一化。
對話教學僅僅停留在“師生對話”的層面。其實,對話教學理論認為,對話應該是多重,需要教師與教材(編者)的對話,教師與學生的對話,學生與學生的對話等。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從更廣的角度,通過更多的渠道來獲取知識,交流情感。師生對話僅僅停留在“師問生答”的層面,導致的結(jié)果是學生忙碌有余,但缺乏自我思考的空間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失去了開展“真正的”對話的根基。
2.從深度上看,對話淺顯化。
如對于蘇教版八年級《保持樂觀的心態(tài)》一文,有位教師這樣講授:
師:《半杯水》的故事告訴我們?nèi)藗冊谏钪杏袔追N心態(tài)?
生:積極和消極兩種心態(tài)。
師:那么大家說說我們應該培養(yǎng)那種心態(tài)?(不注重學生已有的經(jīng)驗和知識,問題設置淺顯)
生:(異口同聲)積極心態(tài)。
師:為什么要培養(yǎng)積極樂觀心態(tài)呢?
生1:有利于心情舒暢,充滿希望。
生2:樂觀也有不好,考試老不及格,還一直樂觀,成績能進步嗎?
師:真棒。大家答得太好了!
這樣的案例,主要問題是“淺”:提問注重數(shù)量,不注重質(zhì)量和深度。提出的問題簡單直白,不考慮學生的已有經(jīng)驗和判斷能力的成熟度;難度問題的處理簡單化,使生成性的課堂資源流失;課堂評價簡單,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賞識教育使得很多教師害怕批評學生。其實,一句喝彩反而使學生失去了發(fā)現(xiàn)自己不足的機會。
3.從效果來看,對話低效化。
對話就是為了增強教學效果,如果稍不注意,課堂對話就容易成“漫話”。對話教學中提倡師生間的平等,反對教師對學生的話語霸權,但并不意味著讓學生控制話語,放棄教師在對話教學中的引領作用。而現(xiàn)實課堂中,出現(xiàn)了一些“學生喜歡說什么就說什么”、“學生說什么都有道理”的現(xiàn)象。這些行為看似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性,實際是因為教師引領作用的缺失,學生主體性的發(fā)揮受到自身水平的限制,使他們的認知在原有的水平上徘徊,最終導致對話的低效或無效現(xiàn)象。
二、關于思想品德課堂對話教學的有效回歸之探究
為了讓對話教學發(fā)揮真正的作用,達到廣(度)、深(度)、效(果)三維程式,回歸“對話教學”的應有之義,筆者在反復實踐、觀摩、討論、總結(jié)的前提下,探索出以下對話教學的組織策略。
1.讀透教材、創(chuàng)設對話情境是有效對話的前提。
對話教學實質(zhì)上是一種“在與情境的對話中建構知識”的過程,主張通過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人與文本、人與環(huán)境的多層次對話,來建構對于世界的理解與自我的身份。因此,在對話教學中,教師成為對話者和情境的創(chuàng)設者。如在《了解我們的老師》一課中,有位老師這樣開頭:
歌曲《輕輕地走過老師的窗前》完整播放。
師:同學們,在校的日子,我們好多次走過老師的窗前,你們有沒有注意老師在忙些什么?
生1、2、3:批作業(yè),備課,教育學生等。
生4:沒太在意。
師:好,有的同學注意到了,有的同學沒太在意我們的老師的工作。沒關系,我們一起來欣賞一段現(xiàn)實版的DV(播放實拍教師一天生活的DV)
師:看完后,你想說點什么嗎?
在本段教學中,這位教師不僅解讀教材,而且開發(fā)和利用教材,補充影像資料,結(jié)合學生的思想狀況和教師生活實際,使教材成為又“活”又“透”的文本,為對話順暢打下基礎。同時,對話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中,對話的有效性建立在開放性的氛圍之上。
2.深入生活、精誠合作是有效對話的關鍵。
對話怎樣才能深入是很多老師在教學中的困惑。在對話教學中,教師應該結(jié)合自己的工作實踐,將發(fā)生在學校、課堂、生活中的事件、現(xiàn)象和問題遷移到教學情境中去,大大提升教師的實踐智慧。本案例中,我們還可以看到,學生間有合作、有討論、有表演、有交流,但是這些合作都是為了完成提前預設好的目標,而不是學生自主地探究知識的生成過程,因為體會不深刻,課堂效果大打折扣。讓課堂回歸生活,在生活的實踐中智慧地去思考,深入地合作,才能實現(xiàn)深度對話。
3.以生為本、把握生成是有效對話的契機。
筆者在講授蘇教版七年級《自尊自信》時,設計的導入是“借千斤頂”的故事:一天晚上,一個年輕人的汽車輪胎爆了,他決定去一個人家借千斤頂。在路上,年輕人不停地在想:“要是沒有人來開門怎么辦?”“要是那家伙有千斤頂,卻不肯借給我,那該怎么辦?”這樣想著,當走進那戶人家他頭一句就是:“他媽的,你那千斤頂有什么稀罕的?!迸弥魅艘詾閬淼氖莻€精神病人,“砰”的一聲就把門給關上了。
師:請同學們來分析一下這位年輕人為什么借不到千斤頂呢?
生1:“這個人有神經(jīng)病,想得太多,當然借不到千斤頂?!?/p>
生2:這個人老是否定自己,不夠自信。
這已經(jīng)達到教學效果了,說明我們遇到難題不能走進一種常見的“自我失敗”的思維模式中去。本來我可以就此收住,可是偏偏還有同學非要舉手發(fā)言,強烈要求補充回答。對于同學的發(fā)散性思維,我當然予以鼓勵。
生3:這個人對人不夠禮貌,所以人家不借給他。
師:很正確,我們前面說過一個人只有具有良好的文明行為,才能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尊重別人的人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
生4:這個人太悲觀,把別人想得很壞。
師:對,我們每個人對待困難都要以樂觀的態(tài)度來面對。悲觀的人,先被自己打敗,然后才被生活的打??;樂觀的人,先戰(zhàn)勝自己,然后才戰(zhàn)勝生活。
“課堂中的生成”是由教師及時利用課堂中的生成因素調(diào)整教學內(nèi)容與教學方式而形成的一種新型課堂。在本節(jié)課中,出現(xiàn)多種“意外”的答案,但教師敢于突破預設的教學設計,抓住生成的教學資源引導學生開展探究和深層對話。雖然大多數(shù)教師會課前充分準備教案,但在教學中,我認為更應該堅持“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理念,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fā)展創(chuàng)造性思維,重視學生個性的發(fā)展,實現(xiàn)生生、師生的深層對話。
4.細心聆聽、科學評價是有效對話的保證。
教學《暢想青春》一課時,筆者讓學生描繪自己眼中的青春,發(fā)現(xiàn)一個學生在畫一只烏龜。筆者問:“你認為青春只是一只烏龜嗎?”他紅著臉說:“我認為青春是一只烏龜,一只安詳?shù)臑觚?,雖然爬得慢,但是一步一個腳印很踏實地走著人生的路?!甭犞鴮W生詩一般的話,筆者忘情地說:“老師也愿意做這只健康、有活力的烏龜。”
對課堂出現(xiàn)“不同的聲音”,如何處理體現(xiàn)了教師不一樣的教學智慧和教學能力,教學效果也完全不同。對話教學要求每一位老師在自己的課堂中,都能夠細心地聆聽學生的心聲,耐心溝通,用心地捕捉課堂的亮點,并且及時地做出回應和評價,這是對話教學互動、參與、建構的基本保證。
總之,對話教學給中學品德課堂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充分發(fā)揮了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但是,由于思想品德學科的自身的特點,對話教學的效率要真正提高,絕不僅僅局限于這幾個方面。思想品德課的老師應該主動樹立起對話教學的理念,彰顯出思想品德學科特有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