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討論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為解決某個問題而進行的探討和明辨是非,以獲得知識的一種教學方式。課堂討論有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更能活躍課堂氣氛,融洽師生關(guān)系。隨著新課程實施的進一步深入,課堂討論已成為思想品德課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種組織形式,教師必須準確掌握運用好課堂教學的方式方法。下面我介紹自己常用的幾種課堂討論方法,與大家共同探討。
一、用多媒體激發(fā)學生的討論欲望
現(xiàn)代教育技術(shù)中的多媒體技術(shù),以其特有的聲響、圖像、音樂、色彩等,生動逼真的效果將學生的學習注意力牢牢抓住,深深地進入情景體驗過程中,從而使學生產(chǎn)生濃厚的認知情趣,萌發(fā)旺盛的探討渴望。
我在講授《改革開放的新時代》時,播放了視頻《回顧昆山改革開放三十年》的短片,在短片中展示了1978年以前昆山的情景,給學生的總體印象是當時的昆山經(jīng)濟落后,主要以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為主,交通不便,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zhì)量都非常差,是一個貧困落后的小縣城。之后畫面馬上切入到30年后昆山的現(xiàn)狀:國際知名外企紛紛入駐了昆山,綜合經(jīng)濟實力迅速強大,發(fā)展格局實現(xiàn)重大轉(zhuǎn)型,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城鄉(xiāng)面貌日新月異,一幢幢高樓拔地而起,一條條馬路寬闊無比……社會事業(yè)全面繁榮。
短片播放到后面,只聽到下面的學生發(fā)出“哇”、“哇”的驚嘆聲,眉宇間有擋不住的喜悅,私底下已竊竊私語,討論開了。
于是我順勢設(shè)置出以下幾個討論思路:
(1)你看了短片有何感想?
(2)昆山出現(xiàn)這么大的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3)這些變化說明什么?
問題一提出,學生們你一言我一語展開了熱烈的討論。交流中同學們很快懂得:沒有當年的改革開放就沒有今天昆山的欣欣向榮,改革開放是我們的強國之路,是我們的富民之路。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地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
一段生動的視頻不僅是一個事件的展示,而且是用音、像、色等手段將人的真實情感激發(fā)出來,它是一種生活的升華。用視頻引領(lǐng)學生,不僅能夠讓學生印象深刻,回味無窮,而且對學生領(lǐng)悟生活的道理往往能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用生動的案例營造濃厚的課堂討論氛圍
討論分析案例是一件十分開心的事,這首先來源于學生對案例事件的興趣。學生討論案例處于一種興奮狀態(tài),促使思維積極、活躍,探究氣氛濃郁。因此,教師要善于利用案例,引領(lǐng)學生開展課堂討論。
如我在講述八年級下冊《維護正義》這一框時,講了這樣一個案例:某水庫曾發(fā)生一起孩子溺水的事件。一個小孩子掉進水庫之后不斷喊救命,不遠處有一正在擇菜的婦女聽見了,但她沒有到水庫邊救人,而是擇完菜就回家了。中午時分,許多人往水庫邊跑去,說是有孩子溺水身亡。這個婦女做完飯后也趕去看個究竟。撈上來的不是別人,正是她11歲的兒子。不久,那位婦女就瘋了。她無法解釋自己的行為,更無法面對自己的行為。
孩子們聽了之后瞪大了眼睛驚訝極了,隨后又十分氣憤,“怎么有這種人!”“報應!”“自作自受!”下面已按捺不住了。
我趁機問:“從這個案例中我們能學到什么道理?”
學生們紛紛討論起來。
通過討論學生們明白:一個人應該有一顆同情心,這是一個富有正義感的人必不可少的品質(zhì);幫助他人也就是在幫助自己;自私與冷漠不僅與正義感無緣,而且自己也會因得不到別人的幫助而最終受到損害。
生動的案例打破了課堂的沉悶,融洽了師生關(guān)系,也使學生從一個個生活案例中明白了許許多多做人的道理。
三、用語言的魅力為課堂討論增添激情
馬克思說:“激情、熱情是人強烈追求自己的對象的本質(zhì)力量。”列寧說:“沒有‘人的感情’,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闭Z言作為思想的外衣,它的物質(zhì)外殼與思想內(nèi)容應當是渾然一體的。語言不可能不表達一定的思想,而思想總是帶有一定的情感。學生的學習熱情、討論興趣、對問題的感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都有賴于情感的支撐。借助語言的魅力,引導學生感悟、體會、想象,有利于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熱情,為催化學生課堂討論的激情做好鋪墊。
我在講述八年級下《民族情民族魂》中就引用了國民黨元老于右任先生在臺灣寫下的一首詩《望大陸》。首先我自己深情朗讀:
葬我于高山上兮,望我大陸,
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上兮,望我故鄉(xiāng),
故鄉(xiāng)不可見兮,永不能忘!
天蒼蒼,野茫茫,
山之上,國之殤。
教室里一片靜寂,真情實感的流露最能打動人,也最能教育人。教師的語言要充滿豪情,同時還要以飽滿的情緒激發(fā)學生的情感。接著我從共同的祖先、共同的文化傳統(tǒng)、深厚的民族情感等方面,引領(lǐng)學生進行討論。再全班一起深情朗讀《望大陸》,領(lǐng)會本詩的內(nèi)在意蘊。
漸漸地,我看到了同學們眼中閃出朦朧的淚光,他們已身臨其境,成了遠離故鄉(xiāng)、遠離親人的游子。正當同學們牢牢地被詩中流淌的語言所吸引,情感隨著詩意所流露時,我隨即問:“這首詩反映了詩人什么樣的心情?”
有的說:“反映了強烈的愛國情感?!?/p>
有的說:“我看到了詩人渴望回到家鄉(xiāng)回到母親身邊的那種急切心情,也體會到了他有家不能回的痛苦心情?!?/p>
又有同學說:“我看到的不僅僅是詩人于右任先生的渴望,也體會到了整個臺灣同胞渴望回到大陸懷抱的迫切心情?!?/p>
是的,兩岸統(tǒng)一是所有炎黃子孫的愿望。因為我們都是龍的傳人,同根同祖。對于在這樣的情境中引發(fā)討論,學生是非常感興趣的。有話可說,有話要說,整個課堂討論中跳動的是學生那一顆顆愛國的心,迸發(fā)出的是無限的激情與活力。此時此刻的討論把課堂教學推向了高潮,把全體同學的情感推向了新的境界。
四、用睿智的辯論迸發(fā)課堂討論的靈性
德國哲學家康德認為:“認識主體必須會用內(nèi)部構(gòu)建的基本認識原則去組織經(jīng)驗發(fā)展知識,從而認識世界。而不是被動地將客觀世界的影響直接投射到頭腦中?!边@就要求教師利用初中生的心理、認知特點和行為特征有序地、系統(tǒng)地指導、幫助學生,讓學生自己去認識客觀世界,從而成就學生的學業(yè)和塑造學生的個性。
課堂討論就是讓學生自己認識客觀世界的有效手段之一。當討論的問題有爭論性或者問題具有多種可能的答案時,運用辯論是最適合的。通過學生相互間的思維交流與碰撞,達成對問題更全面深刻的認識。
如:我在講解《學會尊重他人隱私》這一框時,碰到這樣一個案例:一天深夜,家住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的高一學生許志怒氣沖沖地來到巡警一中隊,一進門就說:“我爸我媽偷看我的日記,侵犯了我的隱私權(quán),這事兒你們能不能管一管?”許志母親說:“孩子自從上了初中,就不再和我們溝通了,并且還有一些抵觸情緒。為了了解他的思想活動,我們才看他的日記?!卑职终f:“看孩子的日記,能及時、準確地了解他的行為和思想,便于發(fā)現(xiàn)問題,并且盡快把問題消滅在萌芽中?!?/p>
我問學生:“你認為許志的做法正確,還是他父母做得對?”
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我將學生分成兩大“陣營”,就“許志做得對”和“父母做得對”展開了精彩的辯論。
在辯論中,我又穿插了“法律”與“道德”兩個角度進行討論,使學生從多角度、多層次思考、分析,提高創(chuàng)新思維和能力??上攵@種問題的多元化和答案的豐富多彩,使課堂討論高潮迭起,氣氛熱烈。
五、用生活的體驗豐富課堂討論的內(nèi)容
人的情感體驗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chǎn)生的。讓學生從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fā)體會思想政治課堂就在我們身邊,體驗思想政治課的魅力,即:“政治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為生活服務(wù)?!苯巧w驗使學習進入生命領(lǐng)域,因為有了體驗,師生的交往不再局限于認知、理性范疇,它已擴展到身心和人格的健全與發(fā)展。用身體去經(jīng)歷、用心靈去感悟,是激發(fā)學生的生命活力,促進學生生命成長的需要。學生一旦進入角色體驗,便會產(chǎn)生真實的感受。因此在課堂討論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主動進行角色體驗。
我在講到《天下父母心》一框時,提前布置了一個回家作業(yè):要求每一位學生第二天的早飯自己做。到了第二天上課時我調(diào)查了“做早飯”的情況。結(jié)果班級中有大部分學生向我訴苦:“老師,我好困!今天早上五點半就起床做早飯了!”“老師,我做好早飯來不及吃了,上課都遲到了!”“我沒做早飯,爬不起來!”
我又問:“從今天開始天天讓你們做早飯,好嗎?”“不要,不要!這樣我會崩潰的!”孩子們紛紛搖頭。
接下來我說:“你們才做了一天早飯就不行了,那么三百六十五天,你們每天吃的早飯是誰幫你們準備的?他不累嗎?”
孩子們沉默了。
我又問:“為什么你的爸媽天天早起幫你準備早餐,而且心甘情愿,無怨無悔!”
“因為他們愛我!”一個很低很低的聲音鉆了出來。
通過這種真切的體驗,學生的心靈得到洗禮。他們感受到了父母之愛是偉大的,父母的關(guān)心和愛護是最真摯最無私的。
總之,課堂討論是教學過程中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更是一門教學藝術(shù)。教師應該應用好這門藝術(shù),讓學生在討論中受到浸潤,在討論中悟理,在討論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