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英語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的強勢語種。隨著國際經濟一體化步伐的加快,熟練掌握英語已經成為個體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內容。然而個體的學習行為和學習效果除了受外部宏觀環(huán)境的影響以外,還受到微觀因素個體的制約。本文基于這樣的考慮,從制約和影響英語學習成效的個體因素出發(fā),對影響英語學習的個體因素中的個體差異、學習策略、學習觀念、學習行為和非智力因素展開闡述,并根據不同個體因素的優(yōu)化提出建議。
關鍵詞: 英語學習 個體因素 個體差異 學習策略
一、個體差異因素
學習本質上是個人化、個別化的行為,沒有任何兩個人會完全一樣地學。在英語學習中,不同的學生在認知風格、心理素質和學習動機等多個方面存在個體差異,這必然造成學生的英語程度各不相同。教師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學生的水平不一,有些學生的英語水平較高,有些英語掌握得不是很好,還有一些學習英語只是剛剛起步。面對這種情況,教師首先必須正視并充分了解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把學生看成個性學習者,才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幫助每一個學生獲得成功,從而全面增強教學效果。
英語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它是一種交際工具,學生要用它去表達某種思想和認識,在這一活動中學生就表現出了明顯差異。因此,從語言意識和語言發(fā)展水平來看,學生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異。語言的學習和交流是一種在一定的文化知識層面上復雜的交流過程,這一過程,不僅涉及語言知識,而且涉及各種外來文化的差異。學生由于個性不同,接受能力和表達的方式也就不同。教師要了解并發(fā)現每一位學生在語言學習方面已經達到的語言發(fā)展階段和語言意識的發(fā)展程度,克服不利因素,幫助學生消除學習障礙,還可利用維果茨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幫助學生進入和通過語言的“最近發(fā)展區(qū)”,以達到更高層次的水平。
智力指認識、理解客觀事物并運用知識、經驗等解決問題的能力,包括記憶、觀察、想象、思考、判斷等。智力因素本身也是一個非常難以界定的概念。智力因素既與年齡有關,又與大腦的發(fā)育有關,還與環(huán)境有關,它對語言習得過程的影響是復雜的。從已有的一些研究結果來看,年齡越小,智力因素的影響越小,學習環(huán)境越正式,越需要分析綜合能力和技巧,智力因素的影響越大,反之亦然。智力與認知符號教學法和學術性語言技能(閱讀、語法、詞匯)有關系,而與聽說和口頭表達技能沒有關系。要尊重智力因素的差異性,有正確的心態(tài)對待智力因素,不回避,不盲目下定論。學習英語不能超越智力范圍,不能抑制智力潛能的發(fā)揮。
學生學習外語的動機與意愿程度是不同的,動機來源于學生對某一學習內容的濃厚興趣,也是影響語言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動機有外在和內在兩種,外在動機使學生在學習英語中呈現被動態(tài),即為了應付考試和謀取職業(yè),主要來源于外部的壓力。內在動機是學生對外語及其文化的濃厚興趣,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蓖庠趧訖C起次要作用,內在動機是成功學習的主要條件。學習興趣與學習動機是緊密聯系的。學習動機與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認知方式與個體差異也有關系。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認知方式,不同的認知方式在不同的語言學習環(huán)境、不同的學習任務上有不同的優(yōu)勢。教師應了解學生不同的認知方式并引導他們采取與自己的方式相適應的學習策略,培養(yǎng)他們的學習興趣。
性格是影響英語學習的重要情感因素之一。性格外向的學生學習外語比內向的學生更有優(yōu)勢。個性堅毅的學生比個性軟弱的學生更經得住學習壓力,在英語學習中顯得自信和自如。而身處學習之中的學生及身處教學之中的老師卻往往看不到個體性格特點對英語學習的重要性。他們認為學不會是智力因素,進步得慢是基礎因素,性格與英語學習似乎并無關系,這就造成了一些學生態(tài)度懶散,情緒波動大,心理緊張,羞于開口,經不住失敗的打擊,知難而退,不求優(yōu)秀,只求過關的局面,絲毫顯不出個性特征。
二、學習策略因素
學習策略是指學習者在學習活動中有效學習的規(guī)則、方法、技巧及調控方式,也是使用個人才智的方式。它既可以是內隱的規(guī)則系統(tǒng),又可以是外顯的操作程序和步驟。就學習策略的本質而言,學習策略是一種策略性知識,它儲存在長時記憶中,包括信息加工流程所有環(huán)節(jié)使用的方法和技術。大量的研究表明:英語學習策略運用對學習質量與學習效果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尤其我國目前已經進入“自我教育”的時代,一個人的發(fā)展與成長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獲取知識的質量與效率,從這個角度來看,學習策略也影響著個體未來的發(fā)展水平。
Chamot(1987)認為學習策略“是學生為了促進語言知識及其他各類知識的學習和回憶所采用的方法、思路或有意行為”。學習策略主要包括復述策略、重復策略、聯想策略和內在聯系策略。復述策略是指運用內部語言在大腦中重現學習材料,以維持注意于學習材料并將學習材料保持在短時記憶(short-term memory)之中。復述策略有兩種,一種是出聲的朗讀,另一種是在心里默默地說。學生通過朗讀,了解基本知識。然后,學生在被提問過程中再一次復述,從而加強了在短時記憶階段的印象。重復策略要注意時間的合理安排。對教師來說,可采用限時記憶的方法,做到在下次上課開始后給學生5—10分鐘的復習時間,復習前告知學生復習的范圍。對學生來說,可采用及時復習,主要是利用晚自習時間,及時復習當天所學習內容。這樣一來,兩種方法互相補充,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積極性,又使教師得到及時的反饋。
僅僅靠簡單的復述和重復是不夠的,課堂上有限的時間對學生來說還達不到長期記憶的要求。短時記憶的內容在下課后很容易忘記,因此需要對課堂所學內容進行精加工處理,以便長期地儲存于大腦。所謂精加工策略是一種深加工策略,是尋求字面意義背后深層意義的策略,是將新學習材料與頭腦中已有知識聯系起來的策略,是一種理解記憶策略。聯想策略要求學生建立基本知識基礎使聯想合理化,學生的思維得以擴散,思維的火花才可能碰撞顯現。內在聯系策略使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發(fā)現差異和相同點,使他們能夠自主探索,突破封閉的、僵化的思維定勢,進一步刺激他們主動運用學習策略,逐漸走向自學,尤其是培養(yǎng)自我思考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