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良鏞,建筑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江蘇南京人。1944年畢業(yè)于國立中央大學。1948~1950年在美國匡溪藝術學院建筑與城市設計系學習并獲碩士學位。1950年回國后在清華大學建筑系任教至今。曾獲2011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熟悉建筑界的人常說:“凡是到過北京的人,都曾親身品讀過吳良鏞。”其實何止是北京?無論你是在上海、廣州、深圳這樣的改革開放前沿大都市,還是流連于蘇州、桂林、麗江等古典與現(xiàn)代氣息交融、自然與人文色彩競艷的新興城市,你肯定都曾親身品讀過吳良鏞。
吳良鏞經常告誡學生:“建筑學的意義不僅在于要蓋房子,更要避免蓋低劣的房子,不要以為在一個地方蓋一座大房子就可以揚名,如果蓋得不好,那就是歷史的罪人。”在吳良鏞的心中,創(chuàng)造良好的、與自然和諧的人居環(huán)境,讓人們能詩情畫意般地棲居在大地上是他一生不變的夢想。
北京菊兒胡同有一個4l號院,原是一座寺廟衍生出的大雜院,也是菊兒胡同最破的地方。40多戶人家共用一個水龍頭、一個下水道,廁所在院外100米處。隨著人口增加,院子里逐漸蓋滿了小房,幾乎沒有轉身之地,危房、積水、漏雨的問題一直困擾著這里的居民。
上世紀80年代,北京開始展開“危舊房改造項目”,但是,菊兒胡同又屬于古都風貌的保護范圍。由于許多改造方案與舊城風貌保護相沖突,改造項目一直停滯在規(guī)劃層面。不僅如此,項目不大、費用不高、牽涉面卻不少等問題,使得很多設計單位都不愿碰這類項目。后來,北京市“房改辦”找到了吳良鏞。出乎意料的是,吳良鏞對于這個建筑面積僅2700多平方米、設計費用僅1萬元的項目顯示出極大熱情。
“衣服破了一定要扔掉嗎?是不是可以想想辦法,例如打個漂亮點的補丁,或者繡上圖案?!眳橇肩O一貫以解決問題為導向。
其實,早在1978年起,吳良鏞就開始對北京舊城區(qū)中心地段的整治進行研究。他認為,北京舊城可以說是世界城市史上“無與倫比”的杰作,是中國古代都城建設的“最后結晶”,因此,北京的舊城改造,不僅要滿足現(xiàn)代生活的要求,還要與原有的歷史環(huán)境密切結合,要創(chuàng)造一種社會住宅。因此,他提出了“有機更新”理論和建造“類四合院”住房體系的構想。在這場“有備之戰(zhàn)”中,吳良鏞的理論在菊兒胡同四合院改造工程中得以充分展現(xiàn)。
如今,改造后的菊兒胡同里,精心保留了原有的樹木。一水兒的2層、3層小樓,白墻黛瓦,與周邊的老房子渾然一體,絲毫不覺得突兀。一進套一進的小院子,面積雖不大,卻并不覺得壓抑。這樣一座“類四合院”,完全沒有高樓大廈那種冰冷、孤立的感覺,鄰里間出來進去的打聲招呼,有了困難也相互幫助。情境間,生活仿佛回到了過去的北京城,而這也恰恰體現(xiàn)出吳良鏞“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
1992年,菊兒胡同改造獲得亞洲建筑師協(xié)會“金質獎”,1993年獲得聯(lián)合國“世界人居獎”。
吳良鏞常說,西方建筑史是“石頭的歷史”,而中國古代建筑是“土木的歷史”,因此,中國古建保護比西方更難。但讓吳良鏞感到揪心的是,城市文化建設面臨著重重誤區(qū),有些城市呈現(xiàn)出不健康的規(guī)劃格局:好的拆了,爛的更爛,古城毀損,新的凌亂。而且,城市同質化嚴重,千城一面現(xiàn)象尤為突出。
更讓吳良鏞憤慨的是,近年來國際上一批形形色色的建筑流派蜂擁而至,對我國城市建設產生了很大影響。“很多未經消化的舶來品,破壞了城市原有的文脈和肌理,導致有的城市成為外國建筑師標新立異的建筑設計實驗場?!?br/> “放棄對中國歷史文化的內涵探索,顯然是一種誤解與迷失?!眳橇肩O在很多場合都在強調:“不是不能借鑒西方建筑,但不能照搬照抄,拾人牙慧。”
許多城市管理者經常給吳良鏞打電話,征求他對城市規(guī)劃的意見,有的甚至直接找上門來。他對此總是不厭其煩、親自接待。
“自古太守多詩人”,對于城市的管理者,吳良鏞有話要說:“希望作為城市規(guī)劃決策者的市長,都能具有詩人的情懷、旅行家的閱歷、哲學家的思維、科學家的嚴格、史學家的淵博和革命家的情操?!?br/> ?。ㄕ浴豆饷魅請蟆? 作者:田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