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沒有說完的話
十余年前,我曾為《清華哲學研究系列》叢書撰寫“總序”,題為《學統(tǒng),知識譜系和思想創(chuàng)造》(原載《讀書》雜志二○○八年第八期),我談道:“學統(tǒng)是由學術教育群體創(chuàng)造的制度化了的知識教育體系和思想創(chuàng)造樣式?!薄耙凰晒Φ拇髮W及其所屬的學術教育機構,往往都具有其獨特、連貫而又持續(xù)有效的教育傳統(tǒng)和學術傳統(tǒng),即我所謂之的‘學統(tǒng)’?!蔽疫@樣說只不過是強調一個被有意或無意忽視了許久的文化教育事實:市場和商業(yè)化的社會主流力量的驅動,使得包括文化和教育在內的一切文明生態(tài)都被大大地世俗化、工具(手段)化了。我們社會的加速轉型使得文化越來越趨于產業(yè)而不是事業(yè),教育越來越趨于尋求發(fā)達的工具而不是服務于人類自身的文明優(yōu)雅之內在目的,知識幾乎被當做培根所謂的“杠桿”意義上的社會現代化“力量”而非人性改善的智識條件,總之,幾乎所有的文化、教育和知識都被當成了巴比倫人登天的云梯。
二、大學的知識身份
社會的現代化轉型帶來某些人文精神和道德的迷茫甚或失落,從十五至二十世紀初的許多美國的西部城鎮(zhèn),都不難發(fā)現類似的現象,更何況我們這個社會所經歷且仍在經歷著的社會現代化轉型。轉型注定了今日之中國社會和今日之中國人不得不承受包括生態(tài)環(huán)境和文化道德等方面上的額外代價和風險。
事實上,如果我們能夠秉持歷史的視角來看待大學的身份,就不難明白,其實大學作為一種現代教育的建制本身也是現代社會的產物,她所獲得的知識與文化身份本身就說明了現代人面對現代社會所逐漸形成的文化自覺。出現于十二世紀的意大利的波隆納(Bologna)大學和法國的巴黎大學、英國的牛津大學被看做最早的現代型大學,她們雖然最初都是由教會作為大型集中的經院教研機構而建立起來的,但一旦她們獲得獨立教研的資格,其身份便從某種教會經院機構逐漸轉化為相對獨立自主的宗教、文化和道德知識的詮釋者、傳授者、教育者乃至創(chuàng)造者。按照西方解釋學(詮釋學或闡釋學)最原始的本義看,任何有意義的經典詮釋或解釋——無論是世俗文化經典還是宗教神學經典——本身都或多或少地具有文化、知識和道德價值的新知意味。從這一意義上說,現代大學同古代書院或學院(學園),包括公元九世紀前后出現在古埃及和摩洛哥的大學,都具有作為學術共同體和“知識創(chuàng)新平臺”(姑且借用當代語詞)的獨特文化身份,都具有知識—文化之傳承與開新的文化功能,因而也都具備其各自獨特的學統(tǒng)。
大學的這種文化—知識身份和學統(tǒng)本色,決定了大學之為大學的獨特本性和使命,這就是梳理和傳承文化,維護和傳播經典知識,并適時創(chuàng)新和開拓新知,規(guī)范、表達、豐富和延伸學術傳統(tǒng)。所以,大學便不僅始終要承擔知識和文化的示范之責,而且首先要承擔知識和文化的立典與垂范之責。正由于此,大學才有了她獨立的知識和文化品格,大學之獨立身份才得以確立并獲得社會的認可。理解這一點,才會明白為什么上世紀六十年代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校長科爾(Clark Kerr)一提出大學為社會經濟增長服務,便引起全美關于大學本性的激烈爭議;也才能理解為什么前哈佛大學校長薩繆爾森不得不被迫辭職的真實原因:薩繆爾森憑借其卓越的財政管理能力,能夠在短短十來年間讓哈佛的財政增長數十倍,但他擠挪人文理學院的錢去搞生物工程科技開發(fā)的舉措竟然成了自己不得不辭去哈佛校長的主要原因。在哈佛和哈佛人看來,不!應該說在絕大多數美國人看來,薩繆爾森的做法是上世紀中葉大學技能主義或工具主義(skill or instrumentalism)的復活,甚至已然隱含了“學術資本主義”(academic capitalism)的危險,這背離了大學人文主義的文化知識本質?!胺磳︸Z狗術,堅持人文化!”不獨關乎大學之為大學的獨立身份,而且也關乎大學能否真正承擔其守護、規(guī)范、傳承文化,傳導和創(chuàng)造知識的根本使命。
“堅持人文化”當然不是排斥理學和工程技術科學,更不是排斥現代社會科學。事實上,大學作為現代社會的產物,其主要的知識文化功能也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其中最主要者便是現代科學技術知識的凸顯。培根說得對,知識——顯然主要指現代自然科學技術類知識——是啟動現代社會火車頭的基本動力或“杠桿”。“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現代社會文明進程中尤其如此,這一點確乎是無可爭議的。問題是,即便科學技術知識的現代重要性凸顯到無與倫比的地步,也不能替代大學知識身份的全部內涵,因為“知識”本身是一個極為復雜和廣博的概念范疇,某類知識的凸顯和重要,僅僅意味著其知識價值相對于其他類型的知識所具有的特殊時代的優(yōu)先性或緊迫性,而非對其他知識類型的替代或者“遮蔽”。按照美國信息研究所的研究報告,人類已然進入“信息社會”或“信息知識社會”,所有的知識信息都可以大致地分為兩大類型:一類是所謂“可編碼化的知識”(codified knowledge);另一類是所謂“意會型知識”(tacit knowledge)。哈佛大學哲學系的著名教授普特南先生也有所謂“科學的知識”(scientific knowledge)與“非科學的知識”(non-scientific knowledge)之分,說法不同,異曲同工。如果從知識的基本功能來劃分,人類的知識又可以劃分為四種,即:關于事實的知識(know-what)、關于原理和規(guī)律的知識(know-why)、關于技能的知識(know-how),以及關于知識源頭或知識主體的知識(know-who)。該研究報告還認為,隨著知識信息化趨勢的加劇,人類全部知識的98%將成為“可編碼化的知識”,而“意會型知識”將被壓縮到2%左右(參見美國信息研究所編:《知識經濟:二十一世紀的信息本質》,王亦楠譯,江西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九年版)。姑且不論這一百分比分割是否準確,其作為現代知識的專業(yè)分化和科技知識的凸顯之明證應該是恰當的。
知識概念的這一內涵變化自然會直接影響到大學的知識身份和教育功能。所以我們看到,中外大學教育的現代發(fā)展幾乎無一例外地沿著科學技術知識教育優(yōu)先、工程技術型知識教育排頭的路徑不斷高歌猛進,勢不可擋??梢?,當下的中國大學不僅兼并成風,而且大舉建設“大學科技園”、“大學科技孵化園”一類的試驗基地、產業(yè)(轉化)基地和人才培養(yǎng)基地,甚至直接開辦各種公司或公司集團,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其勢方興未艾,未可窮期。在此情形下,大學及其知識教育身份和文化教化職能變得越來越市場化、商業(yè)化、實利主義,知識教育體系似乎不再連貫、不必整全、不求完備。于是乎,莊嚴黌門內,正道滄桑春秋轉,宏學改創(chuàng)日月新。且留下,一枝獨秀,幾枝凋零,幾枝殘剩半截。凡可堪應用行市者不斷被錦上添花,如專業(yè)或職業(yè)化教育學院和工程技術化學科;凡不堪應用行市卻為知識教育體制所不可不存者則被閑置于野,任其掙扎,如純數學一類的理學;凡不堪應用行市卻為社會體制所吁求者則勉容其存,如人文學科一類。這當然是較為極端的情形刻畫,相當多的大學實際所為不一定如此突兀偏頗,但總體發(fā)展趨勢的“非均衡”當毋庸置疑。
大學的知識身份果真搖身一變而截然不同以往了么?知識果真會全然或幾乎全然變得“可編碼化”了么?大學能否轉變?yōu)閱渭兊幕蛘咧饕默F代“科技園地”?如果我們仍然堅持認可人類知識的多元、多樣和多層次性事實,這樣的質疑就不是沒有意義的。大學的確是儲存、傳導和創(chuàng)造人類知識的所在,在現代知識社會里,大學作為新知識新文化的主要生產基地和傳導基地的知識—文化身份更加凸顯,這一點是不難證明的??墒?,大學所要傳導和生產的知識文化不應僅僅限于科技知識和科學文化,還應包括“非科學的知識”或“意會型知識”和歷史積淀成典的傳統(tǒng)文化,而且,傳承、梳理和儲存知識—文化也是現代大學不可卸脫的職能和職責,在某種意義上說,由于現代社會里知識專業(yè)化分工日益細密,大學所擔負的這種傳承、梳理和儲存已有傳統(tǒng)文化——特別是那些關乎民族文化經典和民族歷史記憶的傳統(tǒng)文化的特殊職能,非但沒有絲毫減輕,反而愈加沉重和顯要了。試設想:在整個現代社會已然徹底商業(yè)化了的情況下,如果連大學都不再擔負這些傳統(tǒng)文化的維護、傳導、梳理和儲存,那么,還有誰能夠接替這些文化職能?誰能指望僅僅依靠現代科學技術的“編碼化”來保證這些“不可編碼化的”文化知識的連貫傳承和傳播?只會敲鍵盤而不會書寫,只懂網絡而不懂詩詞歌賦,只能格式化而無法體通情意,這樣的教育結果誰能預料?人類將會因此喪失多少必備而珍貴的人文靈智?當代人文學大師范曾先生曾經多次表達了他對諸如電腦一類的當代科技之于人類人文靈智的消解和遮蔽之危險的憂思。曾師慨曰:“電腦下載的‘知識’,缺乏經過人類大腦熔鑄的智慧,哪怕是古人的經典,也宛似從冰箱里拿出的硬邦邦的食物,清新的芳香是談不上了,而因溫度改變了食物的原子結構,說不定成了毒餌。經典的書帙在書屋中帶有古墨的芳香,即使零落為泥化為塵卻芳香如故,令人產生敬意和愛憐。”(范曾:《靈智之果》,中央編譯出版社二○一二年版,99頁)
也許,發(fā)生在當今大學校園里的實際情形比范曾師所感受的更為嚴峻:相當多的學生不會書寫,首先是因為他們的老師已經不會書寫或者至少不愿意學習書寫;教授詩學者自己不會歌吟,當然不會引領自己的學生去吟詩作賦;教授美學藝術者自己不諳藝術鑒賞,自然只能是紙上談兵……凡此種種,不忍足征。人文學歷來被視之為大學之宏門正學,所以“文理學院”(College of Liberal Arts and Sciences)至今還是各名牌大學和幾乎所有綜合性大學的教學主體,可不僅是許多老師和學生不再在乎于此,而且連薩繆爾森這樣的前哈佛校座也在不知不覺間忘記了這一大學根本,招致彈劾。不知這是否可以看做現代大學發(fā)展中的一個具有典型意義的教訓?!
三、大學的精神品格
大學的發(fā)展當然不可脫離社會。既然現代社會已經進入了信息社會或知識社會,意味著作為傳承文化、傳播并創(chuàng)新知之所在的大學,所負有的知識身份和文化教育職能更加顯赫、更為重要。但這并不意味著大學的知識文化身份和品格的根本改變,相反,在“可編碼化的知識”急劇膨脹、“意會型知識”不斷受到擠壓并因此快速萎縮的情況下,大學所應承擔的傳承文化的職能不減反增,變得益發(fā)沉重和莊嚴了。更重要的是,人類的知識不只是關乎外部世界和技術行為的,還有關乎人自身及其生活于其中的人類社會的?!耙鈺焙瓟z日常倫理道德、藝術審美、心性信仰和情感想象等諸多方面,因而,所謂“意會型知識”其實比任何一種知識都來得廣泛、切近、尋常而又真切。所以,我們把所謂人文學定義為人類認知和把握自身目的、體察社會和歷史文化意義的最切近人生的學問。比如,人之生死,命之禍福,心之躁寧,情之憂樂,感之美丑,文之雅俗,史之曲直……更不用說人之想象、人生之詩意、人類精神之超越了。可見,人類可知、應知和求知的東西有多么豐富!
人類知識的豐富多樣使得知識之分類成為必要。早在兩千多年前,古希臘哲賢被馬克思譽為“百科全書式學者”的亞里士多德首創(chuàng)學科分類,將人類知識系統(tǒng)劃分為物理學(自然科學)、植物學、動物學、詩學、邏輯學、修辭學和形(而)上學等,從此奠立了人類知識之學科分類的基本范式。耐人尋味的是,睿智的亞里士多德竟然發(fā)現,在人類眾多知識對象中,有一種難以歸類的知識對象,一種既不可否證卻又不可簡單感知的特殊的知識對象:當人們說出“人”、“馬”、“山”……時,我們發(fā)現,“人”、“馬”、“山”一類既是真實的存在物(beings)、又不能對應于某一具體真實的存在對象,比如說,“這個年方十八歲零一天、皮膚發(fā)紅且健康的……一米八身C8h3UOMKxR3CuVzF3BwdQw==高而且體格健碩的……英俊的……男青年”;或者,“那匹高大的、雄壯的、棗紅色的……血汗馬”;或者,“那座險峻陡峭、匹立無倫、黛色的……高山”。很顯然,若要實現特指某個人、某匹馬、某座山的表達意圖,凡留省略號的地方都還需要且可以增加更多的描述詞,以逐漸清晰地限定某人所說出的這個“人”、那匹“馬”、那座“山”之概念的確切內涵,非如此無法表達概念或語詞之確定特殊的限定性詞義。這也就是說,在我們所看到、聽到或感知到的具體存在對象(作為認知對象或客體)之外,還有一個真實卻因為語言的中介化而抽象為概念或觀念的存在,亦即所謂“一般的人”(包括男人、女人、白人、黑人、黃種人、蒙古人、雅利安人、大人、老人、小人……)、“一般的馬”(包括黑色的馬、棕色的馬、野馬、軍馬、駿馬、駑馬……)和“一般的山”(包括泰山、華山、喜馬拉雅山、梅里雪山……)。亞里士多德將這類概念化了的抽象存在者名之為“作為存在的存在”(Being qua beings),而以這類存在作為研究對象的知識學科則被名之為“形而上學”(直譯“物理學之后”,meta-physics)。應當承認,近世日本學者對中國學問,尤其是宋明理學的了解是相當了得的,他們借用宋儒“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的命題,將亞里士多德所歸類為“物理學之后”的這門學科名稱翻譯為“形而上學”,以達其超越器物具體的知識含義,實有不二之妙。
概念、觀念或者語言本身的抽象本性意味許多,其中最重要的意味之一便是揭橥人類知識的復雜性和多層次性。易言之,人類的知識既有具象的、可技術化(可操作)的,也有抽象的、不可技術化(不可操作)的。以現在流行的大學學科分類范疇觀之,大而化之的文科、理科之分其實并不確切,文科尚可分為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兩大類,理科尚可分為理學與工科兩大類。在文科和理科中都有抽象的、不可技術化(不可操作)的,如文科中的文史哲學科群,理科中的數理化學科群;也都有具象的、可技術化(可操作)的,如文科中的社會科學,特別是應用型、職業(yè)化的社會科學,理科中的工程技術學科。當然,現在的數理化經典理科也在悄悄地發(fā)生著所謂“現代性”的知識轉型,諸如“應用數學”、“應用物理”和“應用化學”一類,還有一些頗受現代社會青睞的“交叉學科”(如“生物化學”、“計算機數學”等),也為傳統(tǒng)經典的理學學科打開了走向應用和市場的通道,多數甚至還具有“別有洞天”的發(fā)展前景。由是觀之,我們大致可以結論說,今日之大學的學科分化趨勢總體上的確是具象化、技術工程化(可操作)的學科群日益強盛繁榮,而與之相對的是,那些抽象的、不可技術工程化(不可操作)的學科,尤其像文、史、哲、藝和考古一類不易(或者不宜??。╅_辟跨學科旁門左道的人文學科群,則不可避免地日益萎縮或者被邊緣化。
正是在此背景下,所謂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討論便逐漸成為熱點,在當代中國的大學教育語境中,這一討論的實質和本義其實就是如何看待人文學科在現代大學教育、進而更一般地說是如何看待人文學科在整個現代社會文化和教育體系中的地位跟作用的問題。我了解到兩種有趣的說法:一種是,在現代大學教育中,人文學科應當當好綠葉和配角,科學技術工程學科理應成為紅花和主角。另一種說法是,技術工程終究只能改變局部和當下,唯文化價值觀念方能改變全局和未來。對于第一種說法,我想說的是,主角與配角或者紅花與綠葉的比擬多半是不恰當的,似乎不需要太多的反駁就可以束之高閣。當然,如果用市場經濟的效率尺度來衡量,甚或用流行文藝界的歌星或影星與跑龍?zhí)渍咧g的價位高低,來比照大學不同學科之間的主次排位,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就第二種說法而言,我想指出,在現代知識(信息)社會里,知識信息的普及程度越高,其交換流布速度越快,無論是思想價值觀念還是科學技術似乎都不足以真正單獨地迅速改變全局和未來;反過來說,若具備某些必要條件甚或充分必要條件,無論是科學技術還是思想價值觀念都有可能單獨地快速改變全局和未來。這樣說似乎等于白說,可仔細斟酌一下多少還是有其道理的。在幾百年的現代化歷程中,民主政治理念、市場經濟體制和計算機網絡技術大概可以算得上是最具社會變革力量的價值觀念因素和科技動因了,可民主政治和市場經濟歷經了幾百年仍然還在選擇與決斷的過程之中,我們有過多少種民主政治的政治理解和社會實驗?又有多少市場經濟的價值理解和體制實驗?我們總不能把蘋果手機或微軟電腦制式的更新?lián)Q代等同于世界的改變吧?也許,現代人和現代社會已然養(yǎng)成或者習慣了“改變”的心態(tài),總喜歡談論或者嘗試不斷的改變,甚至是徹底的改變,就像幾年前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在競選總統(tǒng)時打出的口號那樣,可事實上,奧巴馬真的給美國社會帶來了很大的改變么?也許有一些,也許什么也沒有,除了金融危機倏然加劇和失業(yè)率急劇上升之外,美國(隨后是確乎整個世界)的金融就業(yè)形勢的改變卻更像是華爾街大老板們帶來的,而非是奧巴馬主導的。
現代大學的雄心似乎也受到現代性的感染,總想成為現代社會的火車頭,總想培養(yǎng)出一鳴驚人或者有能力改天換地的天才、雄才和偉才??稍缭谝话儆嗄昵?,偉大的威廉·詹姆斯——一位曾經創(chuàng)造了“美國哲學”并被譽為“美國哲學愛國者”的哈佛哲人,卻在兩次關于大學的演講中把自由思想和精神創(chuàng)造說成是大學的真正品格和生命之源。在一九○三年六月二十四日哈佛大學的畢業(yè)典禮上,詹姆斯發(fā)表了題為《真正的哈佛》的演講,其中他談道:“真正的教會永遠是看不見的教會。真正的哈佛也是看不見的哈佛,在更富于真理追求的靈魂中,她無數獨立而又常常是非常孤獨的兒女們身上,思想是我們大學應該成為的植物園中的珍貴種子。注意!當上帝讓一位思想家在這個世界上自由思想時——卡萊爾或愛默生說過,那時候一切都得重新安排?!保ü鸫髮W燕京學社主編:《人文學與大學理念》,鳳凰出版?zhèn)髅郊瘓F江蘇教育出版社二○○七年版,22—23頁)他甚至借用詩人的語言高呼:“唯有孤傲的太陽方能凌空高照,唯有浩蕩的激流方能永流不息?!鄙院螅材匪褂衷凇端固垢5睦硐朊\》之演講中詰問:“構成一所大學最本質的品格是什么?”他旋即回答道:“多年前在新英格蘭據說是路邊的一條圓木上,一端坐著一個學生,另一端坐著馬克·霍普金斯,那便是一所大學?!保ㄍ希?56—157頁)有意思的是,詹姆斯先生甚至先于梅貽琦表達了反對以大樓來界定大學的看法。他告誡新生不久的斯坦福大學說,如果斯坦福僅僅滿足于大樓的建設、地域的擴張、學生人數的增加和學校財力的增長,那不過是給為數眾多的美國大學再添一所平庸的校園而已,斯坦福與哈佛的競爭應當是自由思想的氛圍和知識的創(chuàng)造力之爭,而不是別的什么。
詹姆斯的話或許有些劍走偏鋒,可這鋒芒看起來很像是針對當下中國大學生態(tài)的。有關大學精神的討論實在已經太多了,似乎不該再添贅言才是。可我還是禁不住想說,大學不是工廠、工場或者公司,即使“人才基地”的說法庶幾可取,也不能把大學的人才培養(yǎng)整成軍事培訓或者員工培訓。由此推之,辦大學也不能像開公司或辦工廠那樣越多越好,越快越好,越大越好,借用時下的官方語來說,辦大學至少還是以“又好又快”為妥。其所以如此,蓋緣于大學的確應該是有其獨特的自由思想品格和文化創(chuàng)造精神的所在。這很容易讓人回溯到兩千多年前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那時候之所以產生了許多創(chuàng)立文明和文化典范的大師巨匠,是因為那時候出現了許多卓然而立的“學院”和“學園”,或者反過來說,因為那時候出現了許多大師和巨匠,所以才形成了許許多多的精神不朽的“學院”和“學園”??鬃哟蚱啤皩W在官府”的辦學創(chuàng)舉,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開辦的不同名稱的學院,好像更能體現詹姆斯所說的“大學的品格”。這仿佛是一種歷史的文化暗示:天不變道亦不變!天道不變則大學之道亦當不變?
四、清華大學的人文學統(tǒng)
歷史總是嚴肅的,其回光返照更是意味深長。每當我們有些忘乎所以的時候,歷史總像一位慈祥的長者飄然而至,敲醒我們昏昏欲睡的大腦,提示我們塵封的記憶,甚至給我們一聲當頭棒喝,引領我們找到回家的路。我非詩人,但卻有真切自發(fā)的感嘆,我所置身其中的清華校園近年來悄然發(fā)生的真實故事讓我不能不發(fā)出如此嘆喟。三十余年前,隨著撥亂反正、改革開放之大潮的涌起,清華大學便在深刻的歷史反思中逐漸形成了清晰自覺的大學理念:半個多世紀前的那場院校改組合并,讓清華痛失其卓越的人文社會科學和理學學科兩大基礎學科群——要知道,它們恰恰構成綜合性大學所必備的“文理學院”的全部學科建制,以至于作為中國最早的綜合型大學之資質蕩然無存。為其“大學”之生命計,她必須“找回失去的世界”。因此,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始,清華便著手恢復其理學學科群建設,凡十年余,其理學學科群已重回國內大學前茅。又越十年,清華著手復建其人文社會科學,先建“思想文化研究所”,再建人文社會科學學院,以其為初始母體,再衍生擴建其人文社會科學群(我們戲稱為“母雞下蛋”、“學科孵化”),如經濟學(經濟管理學院)、法學(法學院)、文學(中文系)、史學(歷史系)、藝術中心(爾后通過合并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而建成美術學院)。至世紀之交,文科復建之勢勃然,先后又有哲學、社會學、政治學(政治學系和國際關系學系)、管理科學(公共管理學院)、新聞傳播學(新聞傳播學院)和心理學(心理學系)等依次成立,一時間,文科學系有似雨后春筍,至百年校慶前夕,清華大學的人文社會科學群不僅基本完成較為完備的教研體制的復建,而且許多學科已然躍居國內前十位,甚至前三甲,曾經的清華大學終又回歸。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比?,“蒼山如海,殘陽如血”。無須說文理復建的艱難曲折,作為在現代社會已被“邊緣化”的人文學科群的復建更讓人唏噓。作為其中的親歷者,我的感慨油然而生。但個人的艱辛總不足掛齒,更何況諸如此類的人生經歷其實也是一種人生的幸運。值得深思和回味的與其說是這一大學學科的解構與重建事件,倒不如說是一種關于大學人文學統(tǒng)之“現代性境遇”的見證。我想說,從當代中國文化教育語境乃至中國社會發(fā)展語境看,清華人文學統(tǒng)的續(xù)接不僅堪稱清華大學學統(tǒng)的現代幸運,而且庶幾堪謂當代中國大學教育的幸運。我不是說清華大學恢復其人文學科本身有多么宏大的歷史敘事意義,而是說,這種人文學科復建舉動本身,至少表現了今天的清華人對大學教育理念的一種理解和信念。她表達了一種大學的身份認同和對于大學品格與精神的執(zhí)著,甚或,她還間接表達了清華對今日之中國社會的一種責任承諾,以及更甚者,今日之中國社會對文化、傳統(tǒng)、歷史和未來的一種意義理解和價值期待:當一個民族和國家開始自覺到文化之于國脈延續(xù)之“軟實力”的意義時,進而,當社會和國民開始自覺到人文知識作為最切近自身生活意義和精神命脈的學問,及其對民族文藝復興的基本價值意義時,人文學知識及其學習、延續(xù)和創(chuàng)造便成為另一種社會資本的積累方式。面對經濟全球化浪潮洶涌而至,我們終于明白,人文學知識,或者具體地說,文學、藝術、歷史、詩學、哲學——尤其是關于道德和精神信仰系統(tǒng)的智慧——和一切具有文化意義的精神資源,正在成為——或者說原本一直就是——我們賴以安身立命、發(fā)出心聲、贏得傾聽、把定帆槳,從而使我們在百舸爭流、千帆競發(fā)的全球化大潮中不致迷失和滯后的最后關鍵。
話似乎說遠啦,還是回歸清華大學的人文學學統(tǒng)或知識譜系上來。曾經的清華并不是以工科而著名的大學,事實上,近世之初,也就是在中國現代型大學誕生的童年時代,中國的大學和整個中國又何曾有過科學技術的“先進”之名?充其量不過是“師夷長技”的后學而已。剛剛卸任的清華老校長顧秉林先生曾經告訴我,清華工科的鼎盛其實不過二十年。清華之為清華其實還是因為她誕生伊始便建立了讓世人矚目、國際知名的人文社會科學,如,她的國學院及其擁有的“四大導師”(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她堪比當時國際一流的經濟學(陳岱孫)、社會學(費孝通、S.M.Shirokogoroff,中文名“史祿國”)、政治學(E.S.Corwin,中文名“克爾文”)、文學(聞一多、朱自清)、史學(雷海宗)、哲學(金岳霖、馮友蘭)、心理學(潘光旦)等;當然還有這些大師們培養(yǎng)出來的同樣堪稱大師的弟子門生,譬如,喬冠華、吳晗、錢鍾書、季羨林、王瑤、沈有鼎……更有趣復有意味的是,原始的清華竟然再現過詹姆斯所說的長木兩端、師生兩人的情景。據史記:清華哲學系成立之初,僅教授一人(金岳霖),學生一人(沈有鼎),前者曾為中國現代邏輯學的開山始祖,有帝師之尊,后者曾當面質疑過二十世紀初英國哲學大家羅素和美國哈佛哲學系掌門懷特海的邏輯與數學推演并獲贊賞。我在北大工作時曾聽說過一則真實的趣聞:季羨林先生曾面對某位理學教授的人文不敬,舉手向在場的北大校長提問:“校長先生,我想提個問題?!逼鋾r校長答曰:“先生何問請示!”季老問:“何曰北大?”先生一問既出,校長弗能應也,在場者亦頓時愕然,繼而鼓呼。此謂趣聞,后來我斗膽地問過季老,其未置可否,只是頷首微笑。想到這則趣聞,我便仿佛有些明白詹姆斯先生為何發(fā)表“真正的哈佛”之演講。假如有人仿季老而問之“何曰清華?”我大致只能重復如上所述之原始清華的人文社科的學統(tǒng)圖像和知識譜系,甚或冒昧向他或者她推薦這本《清華大學文史哲譜系》和先于此書出版、由錢穎一、李強兩位教授共同主編的《老清華的社會科學》,這樣的解答不一定完備,但一定是有歷史證據的。
面對如此的人文學傳統(tǒng),今天的清華要想續(xù)接前賢、光大學統(tǒng),該是何其艱難!歷史不可重復,無論光榮還是羞愧。但傳統(tǒng)或者學統(tǒng)終究是有可能續(xù)接的,只要我們恪守大學的本真理念,保持大學的知識身份和品格,最最重要的當然還是堅守和承諾大學的真精神:創(chuàng)新之學術,自由之思想,以及大學之于人類文化——首先是民族優(yōu)良文化——和先進知識的傳導與弘揚之特殊職責。
若如是,當已然。嗚呼!姑妄序之。
(《清華大學文史哲譜系》,萬俊人主編,清華大學出版社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