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土龍崇拜在其發(fā)展過程中與絲綢之路龍文化發(fā)生了關(guān)系,尤其是與印度佛教關(guān)系密切。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中土與西域開始了政治、經(jīng)濟、文化交往,西域龍文化很早就影響了中土,西域的龍雜耍、龍方術(shù)、甚至龍王龍女故事都對中土龍文化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并進而使中土龍崇拜發(fā)生演變。本文整理了中土早期和絲綢之路上國家、民族有關(guān)龍的文獻記載,梳理了古代有關(guān)龍的想象與觀念,區(qū)分出哪些是中土古已有之,哪些屬于外來影響。
[關(guān)鍵詞]絲綢之路文化;印度龍文化;中華龍文化
[中圖分類號]G1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2)20-0042-06
一、中土早期文獻中龍的記載
中土早期文獻關(guān)于龍的記載頗多,大致可以分為四類:一是對龍字進行釋義,二是古人對龍的外觀特點及神性的描述,三是有關(guān)龍的神話的記載,四是文學(xué)作品中對龍的描寫。
《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對龍的解釋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神異動物,身體長,有鱗,有角,有腳,能走,能飛,能游泳,能興云降雨?!?從中可以看出,龍存在于人們的觀念中,是傳說中的神異動物?!墩f文解字·魚部》對龍的解釋是:“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薄墩f文解字·蟲部》對蛟龍的解釋是:“龍屬,無角曰蛟。從蟲,交聲。池魚滿三千六百,蛟來為之長。能率魚而飛,置笱水中即蛟去?!币陨纤糯墨I資料都把龍當作鱗蟲之長?!稜栄乓怼め岧垺穼埖慕忉屖牵骸褒?,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物之至靈者也?!薄墩f文解字·玉部》在解釋“瓏”字時說:“禱旱玉也,為龍文?!币陨纤奈墨I資料把龍當作鱗蟲之長,具有掌管雨水的神性?!渡胶=?jīng)》曰:“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陳夢家先生在《殷墟卜辭綜述》引《左傳·昭公二十九年》夏代養(yǎng)龍以事孔甲的故事,認為龍是較大的蛇類。葉玉森先生在《殷契鉤沉》一文中引地質(zhì)學(xué)者的看法,說龍是古代爬行動物,其頭頂為肉冠,其形蜿蜒,能飛能行。饒宗頤先生《殷代貞卜人物通考》引《左傳·襄公二十八年》:“龍,宋鄭之星也?!雹僬J為龍即是星。對“龍”字本義的解說還有很多,這里不一一列舉了。
我國古代對于龍的想象性描述最早可追溯到東漢王充的《論衡·龍墟》,文中認為龍是“牛馬之類”。②關(guān)于龍的形貌特征,先秦文獻記載比較少?!俄n非子·說難》曰:“夫龍之為蟲也,柔可狎而騎也。然其喉下有逆鱗徑尺,若人有嬰之者,則必殺人。”③東漢王充《論衡·龍?zhí)摗吩唬骸笆浪桩孆堉?,馬首蛇尾。”《論衡·龍?zhí)摗愤€說:“短書言:‘龍無尺木,無以升天。’” 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說:“龍,頭上有一物,如博山形,名尺木?!北彼纬跄辏嫾叶鸬摹懂孆堓嬜h》對當時所流行的畫龍技法進行了總結(jié),提出“三停九似說”?!叭!狈謩e是自首至項、自項至腹、自腹至尾,“九似”分別是頭似牛、嘴似驢、眼似蝦、角似鹿、耳似象、鱗似魚、須似人、腹似蛇、足似鳳。④明代李時珍也對龍形進行了論述。他說:“《爾雅翼》云:‘龍者,鱗蟲之長。’王符言其形有九似:頭似駝,角似鹿,眼似鬼,耳似牛,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背有八十一鱗,具九九陽數(shù)。聲如戛銅盤。口有須髯,頷有明珠,喉有逆鱗。頭有博山,又名尺木。龍無尺木,不能升天。呵氣成云。既能變水,又能變火?!雹堇顣r珍整理了前人文獻中有關(guān)龍的論述,并作了總結(jié)。
有關(guān)龍的神性,在古代文獻中也多有記載。龍是鱗蟲之長,《禮記·禮運》有載:“何謂四靈?麟、鳳、龜、龍謂之四靈。龍以為畜,故魚鮪不腸;鳳以為畜,故鳥不趒;麟以為畜,故獸不笰;龜以為畜,故人情不失?!薄洞蟠鞫Y記·易本命》曰:“有鱗之蟲三百六十,而龍為之長?!薄墩摵狻?zhí)摗吩唬骸皞餮憎[蟲三百,龍為之長?!饼埐粌H是鱗蟲之長,此外還善于變化,能夠升天,掌管著人間的雨水。《管子·水地》曰:“龍生于水,被五色而游,故神。欲小則化為蠶雛,⑥欲大則藏于天下;欲尚(上)則凌乎云氣,欲下則入乎深泉。變化無日,上下無時,謂之神。”晉劉琬《神龍賦》曰:“大哉,龍之為德!變化屈伸,隱則黃泉,出則升云?!睍x傅休奕《龍銘》曰:“麗哉神龍,誕應(yīng)陽精。潛景九淵,飛躍天庭。屈伸從時,變化無形。偃伏于泥,上凌太清。”北宋王安石《龍賦》曰:“龍之為物,能合能散,能潛能見,能弱能強,能微能章。唯不可見,所以莫知其向;唯不可畜,所以異于牛羊。變而不可測,動而不可馴?!?/p>
龍能升天的說法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已經(jīng)十分流行?!肚f子·天運》曰:“龍,合而成體,散而成章,乘云氣而養(yǎng)(翔)乎陰陽?!痹摃跺羞b游》曰:“乘云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易經(jīng)·乾卦》曰:“時乘六龍以御天?!痹摃€有“飛龍在天”、“云從龍”等說法?!豆茏印返认惹氐浼灿蓄愃频恼f法。古代文獻中有關(guān)龍掌管雨水的材料很多?!渡胶=?jīng)·大荒東經(jīng)》曰:“旱而為應(yīng)龍之狀,乃得大雨?!薄痘茨献印さ匦斡?xùn)》曰:“土龍致雨?!薄痘茨献印さ匦斡?xùn)》又曰: “黃龍入藏生黃泉,青龍入藏生青泉,赤龍入藏生赤泉,白龍入藏生白泉,玄龍入藏生玄泉?!?/p>
龍神話是最古老的一種神話,是先民觀察體驗自然,對龍產(chǎn)生了種種聯(lián)想和幻想,并以故事的形式表達出來,《山海經(jīng)》、《楚辭》、《呂氏春秋》、《淮南子》等收錄較多。⑦《中華龍文化的起源與演變》一書將我國龍神話按內(nèi)容分為九類:龍圖騰神話,女媧殺黑龍抗水災(zāi)神話,龍大人神話,燭龍神話,龍戰(zhàn)神話,騎龍御龍升天神話,龍治水神話,龍司雨神話,龍司樂神話。⑧龍被想象為可載人遨游天空之馬,由此御龍升天類的神話傳世較多,以下引《山海經(jīng)》、《淮南子》所載:
東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名日羲和,方浴日于甘淵,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山海經(jīng)·大荒南經(jīng)》)
日乘車,駕以六龍,慕和御之。(《淮南子·天文訓(xùn)》)
東方勾芒,鳥身人面,乘兩龍。(《山海經(jīng)·海外東經(jīng)》)
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兩龍。(《山海經(jīng)·海外西經(jīng)》)
北方禺疆,黑身手足,乘兩龍。(《山海經(jīng)·海外北經(jīng)》)
南方祝融,獸身人面,乘兩龍。(《山海經(jīng)·海外南經(jīng)》)
古代長江中下游以南東南沿海及嶺南地區(qū)住著越族,其分支很多,故稱百越。這一地區(qū)大部臨海,陸地河道縱橫,氣候炎熱,居民捕魚、養(yǎng)珠、出行、運輸、交易、爭戰(zhàn)、游樂都離不開行船,水域的神秘性和不可預(yù)知性容易使人們產(chǎn)生對水域的想象和幻想。他們斷發(fā)紋身,以像龍子,與龍?zhí)捉?,期望龍不襲擊自己。⑨這種迷信風俗是遠古龍圖騰氏族部落的遺風,古籍中所記的關(guān)于斷發(fā)紋身的遺俗如下:
吳國⑩
太伯、仲雍二人乃犇荊蠻,文身斷發(fā),示不可用,以避季歷。(《史記·吳太伯世家》)應(yīng)劭注:常在水中,故斷其發(fā),文其身,以象龍子,故不見傷害也。
(仲雍在吳),斷發(fā)文身,裸以為飾。(《左傳·哀公七年》)
吳,夷狄之國,祝發(fā)文身。(《谷梁傳·哀公十三年》)
越國11
諸發(fā)曰:“彼越亦天子之封也。不得冀、兗之州,乃處海垂之際,屏外蕃以為居,而蛟龍又與我爭焉。是以剪發(fā)文身,爛然成章以像龍子者,將避水神也。”(《說苑·奉使》)
昔者越王勾踐剪發(fā)紋身,以治其國。(《墨子·公孟》)
甌越、閩越
越、甌剪發(fā)文身。(《逸周書·王會》)
嶺南
九嶷12之南,陸事寡而水事眾,于是民人被發(fā)文身,以像鱗蟲。(《淮南子·原道訓(xùn)》)
文學(xué)中涉及龍的文字,不外兩種情況,一種是談龍本身,一種是借龍言志抒情。楚辭中有不少關(guān)于龍的神話片段,屈原寫的《離騷》、《天問》、《九歌》中也有不少。
為余駕飛龍兮,雜瑤象以為車。(《離騷》)
何離心之可同兮,吾將遠逝以自疏。(《離騷》)
乘龍兮轔轔,高馳兮沖天。(《九歌·大司命》)
在古典小說中,龍的角色多樣,它們有的是人間的災(zāi)禍,有的具有神奇的作用,能夠摧毀敵人?!妒勒f新語·自新》13講的是周處年少時兇強俠氣,為義興三害之一。他被鄉(xiāng)人挑動,殺虎斬龍,后聞人相慶,始知為人情所患,后改過自新。明代《蛟虎記》、《風云記》等傳奇,以及京劇《除三害》都演繹的是這個故事,故事中的龍扮演的是禍害人間的角色。唐代《周邯》14、《柳毅傳》15也是說龍的古典名篇。
二、絲綢之路有關(guān)龍的神話與觀念
對龍的崇拜是流行于全世界的普遍信仰,與中土一樣,在中國西北地區(qū),同樣盛行著對龍的崇拜?!渡胶=?jīng)》中已敘及龍的蹤跡到達昆侖山,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所記的西域一途所見的許多蛇(龍)崇拜現(xiàn)象,亦能證明他在克什米爾看到的大量供奉蛇(或龍)的神龕。《史記》卷110《匈奴列傳》:“五月,大會蘢城,祭其先、天地、鬼神?!薄端麟[》引崔浩云:“西方胡皆事龍神,故名大會處為龍城?!薄稘h書·匈奴傳》中也有相關(guān)的記載?!逗鬂h書》卷89《南匈奴列傳》:“匈奴俗,歲合三龍祠,常以正月、五月、九月戊日祭天神?!卑雅e行集會的地方叫作“龍城”,把祭祀活動稱為“龍祠”,可見匈奴是崇龍的。鮮卑是魏晉時期活躍于黃河以北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妒鶉呵铩份d:慕容皇光“以柳城之北、龍山之南福地也,使唐國內(nèi)史陽裕等筑龍城,構(gòu)門厥、宮殿、廟園,籍田,遂改柳城為龍城縣。咸康八年(公元342年)秋七月丁卯,皇光營龍城殿……冬十月,皇光遷都龍城?!薄段簳ぷ诩o》載:北魏曾經(jīng)鑄有銅龍,本來放在代京(今山西大同北)。遷都洛陽后,特意將銅龍搬到了新都洛陽,置于天淵池。有關(guān)北魏宣武帝出生的神話也頗能說明問題。《魏書·宗紀》載:“世宗宣武皇帝,諱恪,高祖孝文皇帝第二子。母曰高夫人。初,(高夫人) 夢為日所逐,避于床下,日化為龍,繞己數(shù)匝,寤而驚悸,既而有娠。太和七年(公元483年)閏四月,生帝于平城宮?!睆闹锌梢钥闯?,北魏宣武帝也聲稱自己是龍種,這顯然是受了歷史上漢族皇帝的影響。這些材料說明鮮卑族也是崇龍的。后趙政權(quán)的建立者石勒是羯族人,取字“季龍”,在自己的名字里用上了“龍”字。匈奴、鮮卑、羯、羌,均屬北胡,在他們的崇龍習(xí)俗中,集中體現(xiàn)了北胡的崇龍習(xí)俗。
從歷代僧人西行留下的記載來看,對龍的祟拜是西域、印度最為普遍的宗教信仰之一,大部分國家都有有關(guān)龍的傳說與神話。在這些神話中,有一些屬于此國的起源神話,如龜茲國有大龍池及金花王的傳說,《大唐西域記》卷1“屈支國”條云:
國東境城天詞前有六九池。諸龍易形,交合
牝馬,遂生尤駒,……龍駒之子,方乃馴駕。所以此國多出善馬。聞諸先志日:近代有王,號日金花,16政教明察,感龍馭乘。王欲終沒,鞭觸其斗,因即潛隱,以至于今。城中無井,取汲池水。龍變?yōu)槿耍c諸婦會,生子驍勇,走及奔馬。如是漸染,人皆龍種,恃力作成,不恭王命。王乃引構(gòu)突厥,17殺此城人,少長俱戮,略無噍類。18城今荒蕪,人煙斷絕。
這個傳說首先是以神話化的方式解釋了此國良馬的起源,后一段的記載表明,此國是以龍為圖騰,自認為是“龍種”。另一些則屬于水域神話,主要是對于暴雨大雪等災(zāi)害性氣象的成因解釋。由于絲綢之路極其艱險,氣候惡劣,所以類似神話相當豐富。據(jù)《洛陽伽藍記》卷5記載波知國:19
其國有水,昔日甚淺,后山崩截流,變?yōu)槎亍?/p>
毒龍居之,多有災(zāi)異。夏喜暴雨,冬則積雪,行人由之多致難艱。雪有白光,照耀人眼,令人閉目,茫然無見。祭祀龍王,然后平復(fù)。
商彌國的波迷羅川有大龍池,顯然也有與龍有關(guān)的神話傳說。漢盤陀國同樣有影響商人通行的毒龍,但后來為國下咒服。《洛陽伽藍記》卷5記載漢盤陀國:
山中有池,毒龍居之。昔有三百商人止宿池側(cè),值龍忿怒,泛殺商人。盤陀王聞之,舍位與子,向烏場國學(xué)婆羅門咒。四年之中,盡得其術(shù),還復(fù)王位,復(fù)咒池龍,龍變?yōu)槿耍谶^向王。即徙之蔥嶺山,去此池二千余里。今日國王十三世祖也。
進入印度境內(nèi),龍王傳說更是無處不在。在印度佛典或印度傳說中,“有無量諸大龍王……興云布雨,令諸眾生,熱惱消滅”,“天龍一鱗蟲耳,得一緒之水,散六虛以為洪流”,“龍得小水以降大雨”。在印度北部,只要是有水有池的地方就有龍的傳說。這其中,大部分是佛教的傳教神話,反映了當?shù)孛褡宓谋就列叛龊宛б婪鸾痰臍v史,以及有關(guān)佛陀生平的神話傳說。如迦畢試國有大雪山龍池及其傳說,說是有一沙彌對此池龍王懷恨,命終之后威猛奮發(fā),殺龍王、居龍宮,收伏部屬,自己成為大龍王。然后興暴風雨,摧拔樹木,欲壞伽藍。迎膩色迦王為龍于雪山下建僧伽藍。龍懷宿忿,遂發(fā)風雨。邊膩色迦王恥功不成,欲填龍池,毀其居室,即興兵眾,至雪山下,現(xiàn)神力,使得龍退風靜,霧卷云開。然后與龍明設(shè)要契,后更有犯,必不相赦。龍曰:“我以惡業(yè),受身為龍。龍性猛惡,不能白持,瞋心或起,當忘所制。王今更立伽藍,不敢摧毀。每遣一人候望山嶺,黑云若起,急擊揵槌。我聞其聲,惡心當息?!庇谑牵伾韧踔匦拶に{、窣堵波,候望云氣,于今不絕。據(jù)堀謙德說,這個龍王,代表的乃是印度北方山區(qū)一個英武勇猛的龍種族。20此一傳說實際上反映了迎膩色迦王時期政治與佛教擴張過程中遇到巨大阻力,而龍族終于歸順了佛教,佛教開始布迎畢試國盛行的過程。
其他如那揭羅曷國有毒龍皈依之傳說。瞿波羅龍原是牧羊人,因奉時違背規(guī)定受到譴責后發(fā)愿成為惡龍,其投身自殺成為大龍王,便想出來行惡,直到見到如來,惡毒的心就消失了,于是接受不殺生的戒條,愿意保護正法。烏仗那國有阿波邏羅龍泉及佛之遺跡,更有龍女與釋種婚配之種族起源傳說。21這一神話中的毗羅擇迦王是釋迦牟尼同時代人,他曾經(jīng)興兵掃蕩釋迦族的故鄉(xiāng)劫比羅伐窣堵,這一事件在《增一阿含經(jīng)》卷26、《四分律》卷41、《五分律》卷20、《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8中均有記載。22呾叉始羅國有醫(yī)羅缽羅龍王池,是此國請雨祈晴之所,如與沙門共至池所,彈指慰問,所愿必果。迦濕彌羅國的開國傳說末田地迦用神力從龍王手中爭得土地、并使龍王皈依佛法,建五百伽藍。這一故事似說明迦濕彌羅之土著也是崇拜龍的民族,后來祟信佛教。
佛典中有許多龍的記載,如《大云輪請雨經(jīng)》所云:“復(fù)有諸大龍王其名曰:難陀龍王……大蟒蛇龍王……”又《孔雀王咒經(jīng)》云:“……地行龍王,如是依水依虛空依須彌山,一頭二頭彼常慈我。無足二足四足多足,一切神龍皆莫為害?!薄洞蠹?jīng)須彌藏品》曰:“善住龍王為一切象龍王,婆難陀龍王為一切蛇龍王,阿褥達龍王為一切馬龍王,婆樓那龍王為一切魚龍王,摩那蘇婆帝龍王為一切暇龍王也?!?/p>
以上記載充分表明龍崇拜是西域、印度一種十分普及的信仰。總括西域印度之有關(guān)龍的傳說,我們可以區(qū)分出有兩種較為原始的龍的觀念:第一是興風起雨之龍,第二是海王藏寶之龍。興風起雨之龍主要盛行于西域以及印度西北這些以沙漠、高山地形為主的大陸地區(qū),對于龍的想象主要集中在它能夠制造旱澇和其他惡劣天象這一功能上。海王藏寶之龍則起源于印度南方之濱海地區(qū)。在這一地區(qū)有關(guān)龍的想象中,龍有金壁輝煌之龍宮,龍宮中有各種奇珍異寶,尤其以寶珠為多,而大鵬金翅鳥則是其天敵。佛教中有關(guān)龍的觀念顯然是結(jié)合了這兩大地區(qū)的神話后綜合形成的。在佛教中,有關(guān)龍的經(jīng)籍相當豐富,而且與中土龍的觀念相距甚遠??偟膩碚f,龍是六道輪回中的其中一道,高于畜生,低于人類。人在前世有四種因緣會導(dǎo)致墮入龍種:一者多布施,二者多瞋恚,三者輕易人,四者自貢高座。23而據(jù)《佛說海龍王經(jīng)》卷2《授決品》第九云:“佛告龍王:其于佛法出家奉律行戒不具,現(xiàn)戒成就違戒犯行,不舍直見不墮地獄……壽終以后皆生龍中?!?4它是為那些不遵守戒行的僧人準備的一種報應(yīng)。通常能作人形,但在五種情況下不能隱其本身:第一是生時,第二為死時,第三為淫時,第四是瞋時,第五是睡時。所以據(jù)《大唐西域記》所載的烏仗那國種族起源神話,其國之王后原為龍女,經(jīng)釋種祈告后得化為人形,但因其宿業(yè)未除,睡時常以九頭之身現(xiàn)形。
三、西域龍文化對中土的影響
(一)中土龍雜耍與西域龍文化
西域龍文化很早就開始影響中土,而影響最大的則是西域與龍有關(guān)的雜耍方術(shù)。西域地區(qū)歷來是方術(shù)雜技的輸出國,在他們傳人中土的各種雜耍方技中,有一種舞龍之術(shù)?!洞呵锓甭丁酚洈⒘宋鳚h曾四季在邑門外設(shè)壇作土龍祈雨,旁人在土龍旁邊舞蹈,取悅于神。漢代百戲節(jié)目之一“魚龍”由人扮比目魚躍水作霧,后化為黃龍八丈,出水戲于庭?!逗鬂h書》卷5《孝安帝紀》延平元年(10 7)十二月載:“乙酉,罷魚龍、曼延、百戲?!弊⒃唬骸啊稘h官典職》曰:‘作九賓樂。舍利之獸從西方來,戲于庭,入前殿,激水化成比目魚,嗽水作霧,化成黃龍,長八丈,出水遨戲于庭,焙耀日光?!薄瘡埡狻段骶┵x》云:“巨獸百尋,狀蜿蜿以蝹蝹……化為仙車?!薄稘h書》卷96下《西域傳》注引晉灼曰:“負龍者,為舍利之獸。”筆者懷疑我國現(xiàn)在經(jīng)常舉行的舞龍節(jié)日就源于這一西來方技。與現(xiàn)在舞龍不同的是,漢朝的舞龍可以隨時變換不同的形狀,時而變作黃龍,時而化作負龍,時而化作比目魚等。南宋辛棄疾《青玉案·元夕》:“東風夜放花千樹……一夜魚龍舞?!敝v述了人舞魚燈、龍燈的場面。
(二)中土龍方術(shù)與西域龍文化
另一種與龍有關(guān)的方術(shù),就是用龍作為道具的祈雨之術(shù)。上文說過,祭龍求雨乃中土傳統(tǒng)巫術(shù),在董仲舒《春秋繁露》卷16《求雨》中對此就有詳細記載,其具體方法是:“春旱求雨……以甲乙日為大蒼龍一,長八丈,居中央。為小龍七,各長四丈,于東方,皆東鄉(xiāng),其間相去八尺。小直八人,皆齋三日,服青衣而舞之?!背酥猓杏性S多繁瑣的規(guī)定,其雜匯多種求雨方式,并納入五行學(xué)說之框架。春旱求雨,于東門外,于甲乙日,作青龍。夏旱求雨,于南門外,丙丁日,作赤龍。秋旱求雨,于西門外,庚辛日,作白龍。冬旱求雨,于北門外,壬癸日,作黑龍。為湊夠五行,加季夏旱求雨,于南門外,戊己日,作黃龍。每次求雨,都有多項儀式,如縣官向社(地神)、程(谷神)、山神、河神祈禱;巫師供神以酒魚肉,跪陳禱詞;組織小童八人向土龍(一大七小)跳舞,取悅于龍;設(shè)池塘,內(nèi)放蛤螟,田裔(小鄉(xiāng)官)敬立其旁;乞憐于諸神,以求降雨。西域祈雨之法與中土傳統(tǒng)祈雨法不同,方士往往利用一條能夠變化形狀的龍形道具。《太平廣記》卷418引《抱樸子》“甘宗”條載:
秦使者甘宗所奏西域事云:外國方士能神咒者,臨川禹步吹氣,龍即浮出。初出,乃長數(shù)十丈。方士吹之,一吹則龍輒一縮,至長數(shù)寸,乃取置壺中,以少水養(yǎng)之。外國??嗪禐?zāi),于是方士聞有旱處,便責龍往,出賣之。一尤直金數(shù)十觔、舉國會斂以顧之。直畢,乃發(fā)壺出龍,置淵中。復(fù)禹步吹之,長數(shù)十丈,須臾雨四集矣。
與中土傳統(tǒng)巫術(shù)相比,這種方技便捷而具有觀賞性,能讓人立竿見影地看到龍的變化,因此,很快戰(zhàn)勝了中土巫術(shù)而取得壓倒性的優(yōu)勢地位。來到中土的方士充分利用這一方術(shù)技巧來爭取信仰,如佛圖澄祈水,其法是“澄坐繩床,燒安息香,咒愿數(shù)百言,如此三日,水泫然微流。有一小龍長五六寸許,隨水來出……有頃,水大至,隍塹皆滿”。佛圖澄為龜茲人。《高僧傳》卷10《神異下·涉公傳》載:“涉公者,西域人也……能以秘咒,咒下神龍。每旱,(苻)堅常請之咒龍,俄而龍下缽中,天輒大雨?!鄙婀鞘瘒??!短綇V記》卷421引《宣室志》載蕭昕為京兆尹時親見天竺僧不空三藏祈雨:
取華木皮僅尺余,纘小龍于其上,而以爐醞
香水置于前,三藏轉(zhuǎn)咒,震舌呼祝,咒者食傾, 即以嶄龍授斷曰:“可投此于曲江中,投訖亟還,無冒風雨。”昕如言投之,旋有白龍才尺余,搖鬣振鱗自水出。俄而身長數(shù)丈,狀如曳素,倏忽亙天……云物晦凝,暴雨驟降。
到唐朝,祈雨已經(jīng)成為摩尼法師的絕技之一?!杜f唐書》卷13《德宗紀》:“貞元十九年(799),四月丁丑,以久旱令陰陽人法術(shù)祈雨?!薄短茣肪?9“摩尼寺”條:“貞元十五年四月,以久旱,令摩尼師祈雨?!?/p>
西域法師的祈雨場面與效果尤其給中土人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為一種親眼目睹的神異事跡而被廣泛傳播。在不斷傳播的過程中,作為祈雨方術(shù)的念咒情節(jié)與其他儀式性場景漸漸開始淡化,而印象最突出的龍在水小瞬間由小變大之情狀則被反復(fù)強化,最后演變?yōu)辇埖淖匀蛔兓蔀閺仡^徹尾的一個神異故事。這類故事在唐朝小說中多次出現(xiàn),如《太平廣記》卷422引《宣室志》載:
故大守盧元裕未仕時,嘗以中元設(shè)幡幢僅,置盂蘭于其間。俄聞盆中有唧唧之音。元裕視,見一小龍才寸許,速狀奇姿,婉然可愛。于是以水沃之,其龍伸足振鬣已長數(shù)尺矣……有白云自盆中而起,其龍亦逐云而去。
(三)中土龍王龍女故事與西域龍文化
龍王在中國民間被普遍崇拜,這一方面來自中國上古的龍崇拜,一方面又受到了印度佛教的影響。梵文中,龍寫作“naga”,音譯為那伽,其實印度的龍就是蛇、蟒之類。在《法華經(jīng)》中,不僅有具體的難陀、跋難陀、要伽羅等八龍王,還出現(xiàn)了形象非常具體的龍女,其龍女為“婆竭羅龍王女,年始八歲,智慧利根,善知眾生諸根行業(yè)……”在《佛說海龍王經(jīng)》中,海龍王亦有“一女,號名寶錦離垢錦,端正妹好容順莫艷,與萬龍夫人俱,各以右手執(zhí)珠纓絡(luò),一心視佛”。有了龍女, 后來便出現(xiàn)了龍夫人,還有龍后,“召六十億龍后在虛空中,各現(xiàn)半身于執(zhí)珠理垂散佛上”,“如是比類六萬龍王皆供養(yǎng)佛”,“龍王與七十二億彩女八十四億眷屬,皆育香華幢播寶蓋百千伎樂,往詣佛所前稽首”。在成千成萬成億的龍眾中,有大力、大吼、金面、如意等七龍王、八龍王(《金光明最勝王經(jīng)》),亦有跋羅蠟?zāi)?、多首等一百八十龍王(《佛說大孔雀咒經(jīng)》),有龍女,有龍夫人,有龍后,亦有龍子“威首龍?zhí)印?,龍兄弟“難陀”、“跋難陀”。印度佛典中龍的品種、數(shù)量很多,確實非中國龍能比,且具體形象,和現(xiàn)實社會中的人的關(guān)系之接近,亦非中國龍能比。佛教典籍中有關(guān)龍的傳說也在佛教傳入中國時傳到中國,其中龍的一些特征對中國的龍文化有一定影響。例如,中國民間龍吐水的信仰源自于釋迦牟尼為太子而剛出生時,有龍吐溫涼水為其沐浴的傳說。在佛教經(jīng)籍中,有龍女報恩故事。此一故事的原型最早見于康僧會譯《舊雜譬喻經(jīng)》卷上第二十一,說是龍女出游時被縛捶,為國王所解,龍王因此而教國王鳥獸語以報恩。佛書中龍女的故事傳到中國,便出現(xiàn)了《柳毅傳》等龍女的故事。較早發(fā)現(xiàn)佛教對中國文學(xué)龍王龍女故事有影響的是霍世休和臺靜農(nóng),他們在有關(guān)文章中都認為龍王龍女故事是印度輸入的。季羨林指出:“中譯佛經(jīng)里面的‘龍’字實際上是梵文Naga的翻譯。Naga的意思是蛇……佛經(jīng)里以及唐代傳奇文里的‘龍王’就是梵文Nagaraja,Nagaraj或Nagarajan的翻譯?!遍愒葡璧葘W(xué)者對此也表示認同,他們認為中國龍王龍女的故事是受佛教那伽故事的影響而產(chǎn)生的,但又不是那伽故事的簡單復(fù)制,更不是舶來貨,而是在中國龍文化基礎(chǔ)上融合進外來影響進行的再創(chuàng)作。
(四)中土龍文化含義的演變與西域龍文化
龍崇拜從產(chǎn)生到現(xiàn)在,在文化含義方面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龍崇拜經(jīng)歷了由簡單到復(fù)雜不斷變化的演變過程,其文化含義也不斷豐富。縱觀數(shù)千年以來的中國崇龍習(xí)俗,龍崇拜主要有以下六種文化含義:百蟲之長,保護神,水神,祥瑞的象征,專制皇權(quán)的象征,民族文化的象征。羅愿《爾雅翼·釋龍》把龍說成“物之至靈者”,龍是一切動物中最有靈性的東西,換句話說就是龍是百蟲之長。龍崇拜剛剛產(chǎn)生的時候,人們只是把龍當作能夠避邪御兇的靈物。在人們的心目中,龍是一種具有非凡本領(lǐng)和神奇力量的動物。秦漢時期,許多磚頭、瓦片上面雕刻著龍虎形象,有關(guān)出土文物十分豐富。當時人們在磚頭、瓦片上雕刻龍和虎,王充《論衡·解除》對此進行了解釋:“龍、虎猛神,天之正鬼也,飛尸流兇安敢妄集?猶主人猛勇,奸客不敢窺也?!比藗円詾椋灰诖u頭瓦片上面雕刻龍和虎,一切妖魔鬼怪就都不敢來侵害房屋主人了。顯然,這是把龍和虎當作保護神進行崇拜,用來避邪御兇。把龍當作掌管雨水的水神進行崇拜是龍崇拜的又一重要文化含義。從史籍記載情況來看,北宋初年已經(jīng)有了龍神廟?;账我院?,龍神廟又稱龍王廟?!端螘嫺濉吩唬?/p>
京城東春明坊五龍祠,太祖建隆三年自元
武門徒于此。國朝緣唐祭五龍之制,春、秋常行其祀。先是熙寧十年八月信州有五龍廟,禱雨有應(yīng),賜額曰“會應(yīng)”。自是五龍廟皆以此名額云?;兆诖笥^二年十月,詔天下五龍神皆封王爵:青龍神封廣仁王,赤龍神封嘉澤王,黃龍神封孚應(yīng)王,白龍神封義濟王,黑龍神封靈澤王。
建隆三年,即公元963年。從這條材料可以看出,唐代就有了祭祀五龍的習(xí)俗。所謂五龍,是指青龍、赤龍、黃龍、白龍和黑龍。從文獻記載來看,漢代已有制作五龍以求雨水的習(xí)俗。董仲舒《春秋繁露·雨》對此有詳細記載。
東漢初明帝永平十年(67)佛教傳入,后經(jīng)魏晉、南北朝、隋,逐步發(fā)展,到唐代達到鼎盛。佛教的傳入,梵文Naga(音那伽,意為蛇)被誤譯為龍,使龍的地位大大提高了。宋人趙彥衛(wèi)《云麓漫抄》中有說:“古祭水神曰河伯。自釋氏書人,中土有龍王之說,而河伯無聞矣?!笨梢姺饡鴤魅牒螅型寥嗣駥τ谒蚴澜绲南胂蟀l(fā)生了改變,水域世界的占領(lǐng)者變成了龍王。中土這些有關(guān)龍的觀念,都是在吸取印度特色的基礎(chǔ)上對中國龍文化進行系統(tǒng)化改造,龍成為專制皇權(quán)的象征、民族文化的象征。古代帝王利用龍神迷信強化專制統(tǒng)治,其方式多種多樣,如以龍圖為權(quán)力標志,顯示其威力;制造帝王龍種、變龍騎龍的謊言,以表皇權(quán)天授,迷惑百姓;以龍吉詞為年號,以龍紋為服飾,或虛構(gòu)龍現(xiàn),目的在于強化專制統(tǒng)治。第一個以龍子即龍自居的皇帝是劉邦,《史記·高祖本紀》載:“劉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蛟龍于其上,已而有身,遂產(chǎn)高祖?!庇州d劉邦“常從王媼、武婦貰酒,醉臥。武婦、王媼見其上常有龍,怪之?!被实蹫辇埛N的例子還有很多,漢武帝劉徹、漢光武帝劉秀、三國吳大帝孫權(quán)、隋文帝楊堅、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都稱自己為龍種,此種謊言成為其爭權(quán)、掌權(quán)和迷惑百姓的手段之一。
皇帝、農(nóng)民起義首領(lǐng)、地方割據(jù)政權(quán),都使用吉祥祈福的年號,以龍吉詞作年號用了23次,其中有重名的,共有14個:神龍、黃龍、青龍、白龍、景龍、見龍、龍興、龍升、龍飛、龍鳳、龍啟、龍紀、龍朔、龍德。龍吉詞年號的用意在于表面稱帝目的的確定或完成,或制造龍現(xiàn)吉兆,用來自夸或自我鼓舞。
[注釋]
①饒宗頤:《殷代貞卜人物通考》,香港大學(xué)出版社1985年版。
②僅僅講到頭尾兩部分形態(tài),至于中間部分沒有提及。
③僅講到喉下有逆鱗。
④引自《畫龍輯議》,后人郭若虛又在《圖畫見聞志》中對“三停九似說”進行了完善,他認為畫龍應(yīng)該折出三停、分成九似。“三?!笔侵缸允字敛?、自膊至腰、自腰至尾?!熬潘啤敝附撬坡?、頭似駝、眼似鬼、項似蛇、腹似唇、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
⑤《本草綱目》卷43。吉成名《“九似說”的提出者究竟是誰》一文指出,李時珍認為“三停九似說”的提出者是王符這一說法是錯誤的。
⑥此處的“蠶雛” 當指可以佩戴的小型玉龍。
⑦參閱袁珂:《中國古代神話》,中華書局1985年版;劉城淮編:《中國上古神話》,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年版 。
⑧王笠荃:《中華龍文化的起源與演變》,氣象出版社2010年版。
⑨遠古人在身體上刺上蛟鱗,模仿龍的鱗片,為了使自己像龍子。
⑩吳,今蘇州一帶。
11閩越在今福建,甌越在今浙南一帶。
12為九嶷山,又名蒼梧山,在湖南寧遠,其南為廣東、廣西之地。
13南朝宋劉義慶撰,周處(約公元236年~297年),西晉義興陽羨(今江蘇宜興南人),東吳名將周魴之子。
14唐代裴铏撰。
15唐代李朝威撰,《柳毅傳》的原文約5000字,原文可查《太平廣記》卷419。
16金花,似指《舊唐書·龜茲傳》中提到的隋末時期在位的國王蘇發(fā)勃駛。
17突厥,古代阿爾泰山一帶的游牧民族。
18指活人。
19《魏書·西域傳》說:“波知國,在缽和西南,土狹人貧,依托山谷,其王不能總攝。有池,傳云:大池有龍王,次者有龍母,小者有龍子。行人經(jīng)之,設(shè)祭乃能過。不祭,多遇風雪之困。”近人考證,波知國在今阿富汗北部。
20轉(zhuǎn)錄自王青:《西域文化影響下的中國小說》,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6年版,第220頁。
2122周國林譯注:《大唐西域記》卷3,岳麓書社1999年版。
2324《大正藏》第17冊。
[參考文獻]
[1]吉成名.中國崇龍習(xí)俗[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
[2]王笠荃.中華龍文化的起源與演變[M].北京:氣象出版社,2010.
[3]王青.西域文化影響下的中古小說[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6.
[4]耿法禹.中華龍文化[J]. 廣西教育學(xué)院學(xué)報, 2000,(3) .
[5]胡同慶.略論印度龍與中國龍的關(guān)系[J].新疆社會科學(xué),19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