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積山石窟位于甘肅省天水市東南約35公里處,我國秦嶺山脈西端小隴山中麥積山上。山峰的西南面為懸崖峭壁,石窟就開鑿在峭壁上。開鑿年代始于后秦,歷經(jīng)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現(xiàn)存洞窟194個,其中保存有4~19世紀以來的歷代泥塑、石雕、壁畫,被譽為“東方雕塑陳列館”。
秦嶺西端山脈中—座巨大奇峰,名麥積崖,巍峨險峻,狀如農(nóng)家麥垛,又名麥積山。如果把它看成是真的麥垛子,那一定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座了。第—個在這百余米高的峭壁上架木、鑿石、開窟造像者,一定有著豐收的祈愿吧。
麥積山石窟最早開鑿于十六國后秦時期。后秦帝國是五胡十六國時期,羌族建立的惟一一個割據(jù)政權(quán)??串?dāng)時的先秦地圖,在核心的位置圈出一塊很大很實在的土地,任誰當(dāng)了它的主人都會趾高氣揚。偶爾在書上見到后秦開國皇帝姚萇的畫像,帶裘皮帽子,垂著長長的護耳,目光陰鷙,低低地斜過來,令人心悸。
姚萇做過很多壞事,背信棄義,殺前秦皇帝苻堅,欲辱皇后,難怪《晉書·姚萇載記》說他最終如能“安枕而終,斯為幸也”;而另一方面,姚萇長于謀略,善用奇兵。是是非非的皇帝姚萇留下一張輝煌的后秦版圖,卻未得善終。晚年時,他常在宮中夢見被他縊殺的前秦皇帝苻堅前來索命,深夜在宮殿亂跑,為衛(wèi)士誤傷,傷口發(fā)炎……臨終前突然驚懼而起,跪伏床頭,叩首不已。姚萇的噩夢終于完結(jié),一國之君最終落得個如此悲慘的結(jié)局,多少讓人覺得有些可笑。不過,這并不妨礙前秦對佛教的虔誠,一個朝陽初生的清晨,麥積山上鑿下了第一尊佛。北魏孝文帝時,麥積山造像達到高潮。孝文帝拓跋宏是位卓越的少數(shù)民族皇帝,歷史學(xué)家將眾多溢美之詞用到了他身上。北魏時的佛換下夾領(lǐng)小袖的鮮卑服改穿漢服,衣帶飄飄。個個都長著北魏時的臉龐,清瘦而修長,頗有風(fēng)骨。
魏晉南北朝頗多名士風(fēng)流,呼朋喚友聚在一起的隱士們,袒胸露臂而坐,個個寬袍大袖,揮揮衣袖,帶出清風(fēng)和半彎月亮。
87窟中佛弟子迦葉從北魏走來,這位以苦修為釋迦牟尼所稱贊的弟子沒有想象中的一臉苦像,仿佛只是位鼻梁高挺、顴骨凸起的老人,以引領(lǐng)世人做該做的事情為他的事業(yè)。
石窟中,佛祖慈悲端坐于正中蓮臺之上,一側(cè)的阿難雙唇微啟,是在誦讀《楞嚴經(jīng)》嗎?《楞嚴經(jīng)》源于阿難被摩登伽女用邪咒所迷,戒體,陜要坡毀壞時,佛陀令文殊菩薩持楞嚴咒前往救護阿難,阿難才被救醒歸佛。
142窟中眾多供養(yǎng)人聽從佛的指引而來。細細望去,一身長僅10厘米的女供養(yǎng)人,頭戴龍冠,長裙曳地,一手掌燈,一手牽一小孩,徐步緩行。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身后站著一位不同凡響的漢族女子。那就是馮太后。孝文帝登基時年紀尚小,馮太后以太皇太后之尊臨朝聽政,雖為婦人,但聰達善斷。孝文帝天,1生至孝,對祖母承顏順志,躬親伏侍。
一位頭戴龍冠的女供養(yǎng)人,窄衣長裙,腰間束帶,裙子下擺褶密而多,矜持高貴地從北魏走來……
北魏這葉扁舟被孝文帝劃向廣闊的大海。都城洛陽的輝煌在楊銜之的《洛陽伽藍記》中可以瞥見。洛陽成為人間佛國,寺院多達1100余所。有西域僧人叫菩提達摩的,見到洛陽永寧寺,銀盤炫目,光照云表,不由得贊嘆說,歷經(jīng)諸國,各種各樣的奢靡無不見了個遍,但此寺精美麗,從未有過。于是合掌,口誦“南無阿彌陀佛”。伽藍伽藍,北魏的一領(lǐng)錦瀾袈裟,披上金光萬丈。
歷史拐了個彎,走進了西魏。人間沒有了天堂,北魏分裂,東魏遷都,楊銜之筆下的洛陽,化成一片廢墟。
西魏文帝,名元寶炬,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之孫。他由大臣宇文泰擁立為帝,定都長安,史稱西魏。文帝在位17年,大權(quán)盡歸于宇文泰,文帝拱手而治,與宇文泰維持微妙的君臣關(guān)系。從拓跋宏遷都洛陽不過50多年而已,拓跋宏可曾想到他會有個這樣優(yōu)柔軟弱到任人擺布的孫子。
44窟正壁主佛像為西魏泥塑佛像藝術(shù)之巔峰。佛高1.6米,頭上做右水渦紋高肉髻,內(nèi)穿僧祗支,胸前系結(jié),外披通肩袈裟,半結(jié)跏趺坐。這尊佛像最為人們稱道的是它的笑容,慈悲而莊嚴,嫻靜而寬容。
有學(xué)者認為此佛是為了紀念西魏文皇后乙弗氏,照她模樣塑造的。西魏文帝之后乙弗氏美麗賢淑,為魏文帝生下12個子女,與魏文帝甚為恩愛。但當(dāng)時北方柔然國勢漸大,為解除其軍事威脅,宇文泰力勸文帝與柔然國主聯(lián)姻,取柔然公主為妻,并立為后。乙弗氏被廢,離開皇宮,前往麥積山出家為尼。
長安到天水麥積山,翻越連綿的秦嶺山脈,山路崎嶇又頗多野獸,風(fēng)刀割一般吹在心上。—條漫長得望不到盡頭的路,斜在仿佛永遠走不出的陰暗里。此時,麥積山石窟修建已經(jīng)頗具規(guī)模。好在,佛慈祥大度的微笑在路的終點,撫慰著乙弗氏備受苦難煎熬的心靈。
佛祖青燈做伴,乙弗氏活了下來。
如果就此結(jié)束這個故事似乎還不夠悲情。
魏文帝念念不忘舊人,密令乙弗氏養(yǎng)發(fā),有追還之意。大統(tǒng)六年(540)春,柔然大舉南侵,朝中不少人議論是因為乙弗氏的緣故。文帝無奈:“豈有百萬之眾為一女子舉也?雖然,致此物論,朕亦何顏以見將帥邪!”忍痛草詔令乙弗氏自盡。
乙弗氏接旨后,揮淚道:“愿至尊享千萬歲,天下康寧,死無恨也?!庇谑侨雰?nèi)室,引被自覆而死,時年31歲。
麥積有一奇觀,登上散花樓居高臨下,風(fēng)是從下往上吹的。撒一把花瓣下去,盤旋飛舞在空中,久久不會落地。活著太沉重,希望卻總是飄啊飄的,落不到地上。乙弗氏是懷著希望在等待嗎?八年后的春天,魏文帝病逝。乙弗氏被追尊為文皇后,與文帝合葬于永陵。
44窟主佛像選擇了微笑,如此完美動人的微笑,現(xiàn)實的苦難、悲傷的嘆息在微笑中放下,微笑背后,是—個充滿動蕩、混亂、災(zāi)難、血污的時代。
我在佛像前頂禮、流連,那千年前的微笑,有觸動靈魂的作用,無關(guān)生死的,是關(guān)于靈魂的事。
忽然望見西魏123窟前的一對頗有生活氣息的童男童女雕像,童男頭戴一頂圓氈帽,發(fā)辮從帽頂?shù)膱A孔中穿出,厚而緊抿著的嘴角,略帶稚氣生澀的笑容。童女梳著丫髻,穿著圓領(lǐng)長袍胡服,細長眼睛。一對像是剛從哪個農(nóng)家小院里跑來的孩子,帶著土炕的熱氣,沖淡了佛閣看麥積煙云的憂傷。
散花樓也叫七佛閣,為北周秦州大都督李允信所開。它開鑿在離地面50多米的峭壁上,并排七間大佛閣一字排開。無論是梁柱枚檁、斗拱門窗、帳幔帷幕均按漢魏宮闕精心雕鑿。人間宮殿式的佛閣里面居住著42尊泥塑菩薩,或端立,或打坐,或拈花微笑。
佛祖講經(jīng)的聲音如同天籟,風(fēng)聲、鳥聲、流水聲……
七佛閣飛天以浮雕的手法捏塑,衣裙、飄帶則用礦物顏料直接繪出,仿佛呼之便可破壁而出。
西魏權(quán)臣宇文泰死后,宇文氏終于走上前臺,其長子廢帝自立,國號周,史稱北周。北周的佛像承繼北魏“秀骨清像”余風(fēng),作品更為柔和親切。62窟里住著12位佛與菩薩。佛端坐中間,大度慈祥。菩薩侍立左右,纖細而窈窕。寶冠、項飾、手鐲、臂釧等各種飾物無不精美考究,極盡華貴富麗,像是剛剛從一場盛大的時裝發(fā)布會歸來,讓人艷羨。奢靡到了極致,自然會有變故。北周宇文邕即位,是為北周武帝。武帝滅佛,一時間,北周境內(nèi)“融佛焚經(jīng),驅(qū)僧破塔……寶剎伽蘭皆為俗宅,沙門釋種悉作白衣”。
麥積山石窟修建遭遇休止符。好在休止符之后,還有無盡的等待演奏的音符。
七佛閣下15米,麥積山東面崖壁巨大的石胎泥塑釋迦牟尼像為隋代造像之壯舉,高16米。來麥積山,遠遠就望見這尊雄偉的摩崖大佛悲憫地俯視人間。左脅侍為文殊菩薩,右脅侍為普賢菩薩。大佛原本“藏身”于石窟中,后來由于唐代地震,石窟外壁被震塌,于是便成了“露天大佛”。它如今的模樣,是宋代重塑過的。此為從文物工作者修繕大佛時無意中發(fā)現(xiàn)的兩件文物而得知的。兩件均裝藏于佛像頭部,唐代寫本《金光明經(jīng)》和宋代耀州瓷碗,碗底有修繕題記。
工匠重修或塑造佛像時常會在佛像的內(nèi)部放置各種器物,珍珠、瑪瑙以及銅錢、佛經(jīng)、五谷糧食。這些物品的放人象征了佛的大腦和五臟六腑。
有了大腦和五臟六腑的佛會有塵世的煩惱嗎?仰視巨大的佛像,常常令我內(nèi)心無比震撼。越大的心愿要開鑿越大的佛嗎?風(fēng)吹著衣紋流暢的袈裟,佛面容溫和地俯視著人間冷暖。
133窟萬佛洞第9龕中有一尊高不到1米的小沙彌,見過他的人,無不為他生動的笑容打動。有人說,他是聽佛祖講經(jīng),聽到會意處,掩不住喜悅之情;也有人說,他是在佛國仙界品嘗到了什么好東西,一副心花怒放的樣子。依我想來,也許,只是當(dāng)年的那位工匠,久在外雕佛,突然想念家中,于是,自己孩子的音容笑貌便躍然出現(xiàn)在這尊小沙彌身上……
人間的父子與佛國的父子有何不同?正對洞窟一尊高大的釋迦牟尼立像站在蓮花座上,身軀微微前傾,右手微伸,像要撫摸什么。而他右手下方是渴望見到父親,又不得不恭敬地向佛祖合十敬禮的羅喉羅。這兩尊雕像被稱為“釋迦會子”。
傳說釋迦牟尼出家六年后,回到故鄉(xiāng)看見兒子,情不自禁地伸出手想撫摸一下。他伸出去的手被古代工匠定格在羅喉羅的頭頂上方,并沒有撫摸到自己的兒子。釋迦牟尼既是父親,又是佛祖的復(fù)雜情感,通過一只懸在半空中的手表現(xiàn)得惟妙惟肖,令觀者動容。
133窟在宋《太平廣記》中被稱為“萬菩薩堂”。內(nèi)存北朝造像石碑18通,也稱碑洞。碑上密密麻麻雕有4000余身賢劫千佛。禪宗打坐時,是要在這樣的碑前“觀佛”的。佛典中所述之宇宙循環(huán)成滅過程中,出現(xiàn)于現(xiàn)世的千佛為賢劫千佛。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牟尼佛、彌勒佛、樓至佛……佛左手下垂,手心向前并攏伸直,“施愿印”,普渡眾生,滿足眾生心愿的慈悲。右手舉至胸前,手心向前向上伸直,“施無畏印”解除眾生的苦難……每尊佛發(fā)式、表隋、手印、坐姿、袈裟各不相同。大乘佛教認為,過去、現(xiàn)在、未來,各有千佛出世,亦即亙?nèi)烙腥Х鸪霈F(xiàn)。在麥積山,我忽然篤信這一說法,因為,我的身旁,上、下、左、右,皆為各式各樣、呼之欲出的佛。
10號碑如一幅構(gòu)圖細膩的連環(huán)畫,從燃燈授記到熙若撥提河畔的娑羅林中涅槃,共刻制了釋迦牟尼乘象人胎、降魔、樹下誕生、九龍灌頂、鹿野苑初轉(zhuǎn)法輪和王舍城說法等12段故事。小小的石碑上,更小的飛禽走獸生動地奔跑,更小更小的花草樹木繁盛著。細細從頭觀到尾,釋迦牟尼就成了佛。菩薩、飛天、比丘、力士慶?!粗械氖疅o不令人流連,一塊塊石碑猶如一段段精雕細鑿的連環(huán)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