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寫一本新書《天山走廊》,我隨時要翻閱自己的“紀事”文檔。從2000年開始,我在電腦中設置了一個文件夾——“紀事”。自2007年以來的五年時間,這些文檔的關鍵詞是“新疆昌吉”。昌吉州成為我“人文地理”研究的動力,成為我認識新疆、介紹新疆的主要內容。
2005年,我完成了《黑戈壁》一書的寫作,并且開始設計新的重點課題——“新疆綠洲文明”國情調研。進入二十一世紀,通過對中外有關文獻的比較分析,排列出新疆最受關注的十個地點,它們在中外學界知名度高,有進一步作實地考察的必要。其中有四個就在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境內,包括中蒙邊境北塔山、奇臺半截溝鄉(xiāng)的古城(疏勒城)、吉木薩爾的千佛洞(高臺寺)。幾年來,昌吉始終在我的日程安排之中,然而一直未能成行。一次,送我的車已經等在烏魯木齊的賓館門前,我們的目標是昌吉州奇臺縣的北塔山牧場。但是北京單位有個會議,只好臨時改變計劃。
“昌吉州歷史文化研討會”的召開,給了我走進向往已久的昌吉回族自治州的機會。
2007年4月6日,我接到了出席“昌吉州歷史文化研討會”的正式邀請,并且應邀作一次講座,題目確定為《絲綢之路與昌吉歷史文化》。之后,我便全力以赴準備實踐這次期待已久的學習與提高之行。
2007年4月22日晚,我到達了烏魯木齊機場。舉辦會議的聯系人已在機場等候,把我直接接到昌吉州的賓館。
這是氣候宜人的夜晚。為適應時差我不能入睡,獨自在昌吉的街頭漫步。
昌吉市影劇院門前,人們自發(fā)地聚集起來翩翩起舞,市民們優(yōu)雅的舞姿吸引我駐足,但又怕增添了一位索寞的過客,會影響大家歡快的情緒,更怕會有一位熱情的舞者邀我共舞,就轉身走向林蔭道。林蔭道上主要是結對的散步者。
無論對于這次會議還是對于我的人文地理研究,一切都在計劃之內。此刻我知道:其實我比會議組織者、與會者更期盼參加“昌吉州歷史文化研討會”。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北塔山成為我的路標,昌吉州成為我的學習課堂。到昌吉州開闊研究視野,充實研究內容,我期待已久。
舉辦“昌吉州歷史文化研討會”確實是明智決策。把文化放在整體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起到推動昌吉州繁榮發(fā)展的作用,這一文化之舉走在了當時新疆各地州的前列。特別是從今天來看,“和諧文化建設年”成了昌吉州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強大推動力。
4月23日,“昌吉州歷史文化研討會”按計劃進入了新的內容:《絲綢之路與昌吉州歷史文化》。會上,我講了天山以北從馬鬃山到喀拉麥里這個區(qū)域在二十一世紀開發(fā)西部過程中的重要性,講了中華民族歷史上游牧與綠洲兩種生活方式在這個區(qū)域的碰撞、融合與互相滲透、互相促進,講了保存這一區(qū)域歷史文化遺存的緊迫性。
這是我與聽眾交流融洽的講座,在很多段落,我們完全可以互換位置。
中午午餐,與昌吉州宣傳部門的負責人見了面。我抓緊機會提出,明天我將前往奇臺,具體計劃是專程看看北塔山邊境,然后前往半截溝古城(石城子),實地判斷這個古城是不是漢代的疏勒城。返程,將路經北庭故城、西大寺遺址、千佛洞,作短暫停留。希望幫我租一輛越野車,并且協(xié)助辦理前往北塔山邊境的有關手續(xù)。
在講座上,我具體談到了昌吉州的北塔山、疏勒城、千佛洞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的意義。
在昌吉州境內曾發(fā)生過兩次戰(zhàn)爭,對中國西北邊境與絲綢之路產生過重大影響:公元75年的疏勒城守衛(wèi)戰(zhàn)與1947年的“北塔山之戰(zhàn)”(北塔山事件)。東漢初期的疏勒城守衛(wèi)戰(zhàn),是西部村鎮(zhèn)與游牧部落對抗、融合的典范。北塔山之戰(zhàn)幾乎改變了世界現代史的進程。今天,重新認識跨越了歷史長河的疏勒城守衛(wèi)戰(zhàn)與北塔山之戰(zhàn),將是絲綢之路史的重大題目,探索這一過程,就等于為今后西部的進一步發(fā)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關于北塔山邊境、半截溝古城、千佛洞之行,當天下午很快就有了答復。昌吉州文體局的領導協(xié)助提供了車輛,臨時組成了探險考察隊,第二天清晨,出發(fā)前往奇臺縣城,由縣城直奔北塔山……
北塔山之戰(zhàn),是中國的邊防部隊(從河西剛調入新疆的騎五軍的一個連隊)成功挫敗了蘇聯支持下蒙古國現代化部隊入侵中國領土的企圖。這場局部戰(zhàn)爭當時引起舉世關注,被稱為中國西部的“九一八”。戰(zhàn)爭起因是蒙古國向中國邊境部隊送達最后通牒,居然說北塔山在蒙古國境內,要中國邊防軍向南后退上百公里。戰(zhàn)爭一開始,奇臺縣城已經出現了平民百姓為躲避戰(zhàn)火而撤離的跡象。這場戰(zhàn)爭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中國的邊防部隊如果沒有成功地守衛(wèi)住北塔山邊防,那么,整個的天山北坡都成了戰(zhàn)區(qū),直接后果是,今天開發(fā)西部的支撐點準東煤田有可能成為他人的寶藏。這是我一定要在北塔山之戰(zhàn)六十周年之際,親自到北塔山邊境實地考察的出發(fā)點。
在實地考察之后,北塔山、半截溝古城、千佛洞,我都寫過專題文章。以此為出發(fā)點,在昌吉州我們考察了十幾個地方,有許多發(fā)現,也有不少值得進一步深入挖掘的地點。這一切都是從2007年春夏之交開始的。
在此后的五年間,我一再重返昌吉,到北塔山共三次,到疏勒城則有七次之多。從2007年開始,在我的“紀事”文檔中,昌吉是出現次數最多的詞。重點課題“新疆綠洲文明”國情調研就是在昌吉開始進入,在昌吉完成結項的。
2011年,我隨同時任昌吉州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馬雄成、副部長陳春雷在昌吉五縣兩市作調研。
9月1日,我們在瑪納斯縣參觀了博物館,看了新疆農墾第一犁——農墾147團的老團部。站在瑪納斯河下游濕地岸邊,進入“綠肺”的環(huán)境。
9月2日上午,前往吉木薩爾縣。在五彩灣參觀了準東煤田的展館,先進的科技、立體的展示使人振奮,為準東的明天充滿信心。還參觀了修復之后的西大寺、北庭故城。
9月3日,在木壘縣城參觀了哈薩克族刺繡一條街和富民工程——蔬菜大棚。到木壘的色必口驛站,那是另外一種模式的驛站文化區(qū),有保護交通的設施,有驛站遺址,有牧民依附驛站的轉場棚圈。后來又來到為烏孜別克鄉(xiāng)牧民修建的安居工程。這些便是“以現代文化為引領”的實例。
9月4日上午,在奇臺縣參觀了新建的會館區(qū)、商業(yè)街以及東地大廟。
9月5日上午,前往阜康市天池,游人如織,天還陰著。參觀了修復的鐵瓦寺,比預想的還要好。當地負責人介紹了不久前在天池雪線處發(fā)現了新的巖畫,有老虎、古馬車,這就是“奇跡”。昆侖神話的重要性還有待發(fā)揮,它是中華文明一脈相通的明證。晚上住阜康,在廣場觀看了昌吉州的“熱愛偉大祖國,建設美好家園”專場演出,是各縣分別組織的,真切感人。昌吉州確實是新疆各族人民和諧相處的樣板。
9月6日,在昌吉市參觀修復的清代糧倉與古城、佛教遺址與寺院。關于“劫國”,我有新的研究,與市政協(xié)有關領導作了交流。下午與馬常委、陳部長再次來到廟兒溝的觀音洞,洞前那幾株并非本土的樹木已經證實是海棠。
9月7日上午,在呼圖壁縣參觀博物館,還有當年徐學功帶領修建的馬橋故城。徐學功將是我下一個研究目標,他是不應忽視的歷史人物。在動亂之中保境安民,為不同民族的民眾提供安全的生存環(huán)境,有著特殊意義。
十一在即,我在昌吉州度過了有意義的一周,對昌吉州的歷史文化以及基本社情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
2007年至2012年的五年間,在新的課堂昌吉州,我寫下并且發(fā)表了十幾篇有關昌吉歷史文化的文章,協(xié)助中央電視臺拍攝并播出了兩集關于“神秘古城疏勒”的電視專題片,協(xié)助昌吉州宣傳部門組織編輯了《文史知識》雜志的“昌吉專號”,在昌吉北庭文化研究會當選為“名譽會長”。在昌吉州,我們在當地有關部門的支持下,為尋找清乾隆年間流放新疆的越南難民的下落,進行著新的調查研究,而千佛洞即將成為保護歷史文物的樣板……這一切,都是2007年昌吉歷史文化研討會的后續(xù)。
昌吉回族自治州,是新疆和諧自強的典范,是新疆穩(wěn)定發(fā)展的支柱?;刈?、漢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蒙古族、俄羅斯族、烏孜別克族等民族共聚一方,“熱愛偉大祖國,建設美好家園”這一思想得到完美落實。青少年們的學習精神、求知愿望,必將在西部大開發(fā)的關鍵時期發(fā)揚光大,多色彩、多民族的歷史文化則是它起跳的平臺。而它豐富的資源,是中國二十一世紀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塊基石。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以“天時、地利、人和”為文明的最高境界。以“現代文化為引領”與學習新疆三史(新疆歷史、民族發(fā)展史、宗教演變史),則是新疆繁榮發(fā)展的路標。
以上,就是五年來我從昌吉州學到的新課程,也是我昌吉“紀事”文檔的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