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個人做菜的風格,也能大略窺得一點此人的背景吧,哪怕是想象中的菜。
且來看這道溏心恐龍蛋:“將蛋放入冷水中煮,水沸后煮3至4分鐘將蛋撈起,就制成2/3的蛋黃呈半熟狀的軟蛋;水沸后煮5分鐘撈起,則制成蛋黃大致成熟的溏心蛋……蛋從冰箱取出后要讓其恢復常溫,再放入冷水鍋中煮沸……要用中火煮……”
這樣精確冷靜的描述,不難猜到文字背后是位一絲不茍的科學家。
不過等等,好像有什么不對勁……恐龍蛋?
沒錯,除了煮恐龍蛋,還有燉小盜龍、炸暴龍、炸饞嘴魔蟾等諸多搭配熱鬧、食材陌生的菜肴,這本《把恐龍做成大餐》正是一位古生物學者所寫的想象中的菜譜——然而也并非全然是想象,有一種食物,它是真的入了口,那是一片來自西伯利亞的封凍的猛犸象肉。作者邢立達和兩位國際友人用橄欖油把肉煎透,加點海鹽就下了肚。“和野豬肉差不多,粗糙的口感,有種邪氣的感覺,有點沙土的味道”。這件事,因為微博上的直播而攪起軒然大波,邢立達這枚大無畏的吃貨從此走進許多人的視野。
如此勇于嘗鮮的好胃口,大約也只有英國人弗蘭克·巴克蘭可與之比肩了。這位維多利亞時代的博物學者、外科醫(yī)生,自小在家中與各種動物為伍,他了解它們的習性,也了解它們的味道。弗蘭克曾把各種能找到的野生動物,甚至包括有毒的蝰蛇,都抓到家里來養(yǎng),而他對自己的伙伴兼觀察對象最大的敬意就是——吃掉它們。弗蘭克對吃這件事百無禁忌,據(jù)說他在給動物做尸體解剖時也可以大吃燉菜,這和邢立達他們大啖猛犸肉的勇猛程度倒也不分伯仲。多么健康的飲食觀!馬舌、鴕鳥、鱷魚、獾等都上過弗蘭克的餐桌。當然,這些動物再怪異,和書中的食單相比,也瞬間黯然失色了。
事有湊巧,縱容弗蘭克把家變成動物園的父親威廉·巴克蘭,一位地質學教授,也作為背景人物出現(xiàn)在了本書的第一章。那是倫敦的一次恐龍盛宴,英國地質學會會長、大英自然博物館自然史部總監(jiān)、知名動物畫家等悉數(shù)登場。于是讀者諸君應該明白,這并不是一本單純的臆想菜譜,其中埋藏的學界八卦也令人期待。然而菜譜和八卦其實都是輔料,本質上說,這還是一本講述古生物知識的書,關于演化,關于分類,關于那些里程碑式的化石發(fā)現(xiàn),在對吃不到的東西胃口大開之前,不妨先吞下這些能下肚的干貨。殊為不易的是,書中不少信手拈來的掌故為作者親歷,亦有些赫赫有名的化石獵人乃是作者的至交好友,這讓他獲得了許多第一手資料,敘述也愈加生動。
與巴克蘭會吐槽中國的鹿筋湯“如飲膠水”不同,邢立達對世界各地的美食照單全收。面對沒人吃過的史前動植物,他體現(xiàn)出了一位經(jīng)驗豐富的老餮應有的素質,從各地的烹飪方法中為它們找到了歸宿:托斯特巨蛸要用大阪章魚燒的方法伺候,鸚鵡嘴龍的尾巴適合煮成韓式牛尾湯,狗鱷則要做成川式小炒肉!
當然,美食家永遠無法繞過自己的家鄉(xiāng),童年的飲食習慣畢竟與一個人終生的口味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那潛伏的思鄉(xiāng)之情,終究在魚龍肉這道菜的做法上露出了端倪:他打算用潮州牛肉丸的做法料理魚龍肉。在一個沉悶冬日的夜晚,熱氣騰騰的一碗脆爽潮州魚龍肉丸端上,濃濃的煙火氣息繚繞周身,幼時的回憶該會撲面而來吧。這一刻,游歷全球的古生物學者形象和潮州城望族長曾孫的形象終于合二為一。
“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笔扯?,進而去虛擬各種史前生物的吃法,世間風雅事莫過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