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不安分的人,帶動了一段不安分的歷史。
他的一生都在反對,同時也被他所處的時代所反對。
1929年,他50歲,正是“知天命”之年。但“天命”似乎并不眷顧他,這一年,他被自己締造的組織開除出黨。三年后,又因為反對國民黨一黨專政,被捕入獄。
他的命運自此走入最低谷。同時他人生的另一個境界也即將展開。
他的一生,因為命運的顛沛,也因為自己的超越,似乎截然分成了前期和晚期。
在他還是一名熱血青年時,那還是大清的天下,他因有“反清言論”而被求學的書院開除。那時他剛是弱冠之年。
他的反叛人生,由此鋪開。26歲時,他加入反清組織,支持革命黨暗殺清大臣。
34歲,他因反當權的袁世凱而入獄。這是他人生的第一次牢獄之災,在未來的歲月中,他還有三次入獄的經(jīng)歷。
36歲時,他創(chuàng)辦《青年雜志》(后改名為《新青年》),反對的對象從一時的統(tǒng)治者擴展為整個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文學。他成為點燃“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炮手之一。
41歲時,他又成了中國共產(chǎn)黨的創(chuàng)始人與中央局書記。他開始有了反對北洋統(tǒng)治的組織力量。
45歲時,他遵從共產(chǎn)國際的指令,與孫中山合作,但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破裂,又使他“眾叛親離”。
自此以后,他被當成了共產(chǎn)黨的“叛徒”,又坐了國民黨的監(jiān)獄,甚至被王明、康生誣陷為“日本間諜”。
在顛沛流離之際,他開始反思。
他當了一輩子的反對派,但在人生的最后幾年,他成了自己的反對派。
他一生大起大落,大熱大紅,最終卻在落寞與孤寂中逝世。
他是陳獨秀。今年5月27日,是他逝世70周年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