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發(fā)展,社會及家庭參與教育已成為大勢所趨。學校教育必然也必須取得社會及家庭的共同參與和支持。隨著信息時代的高速發(fā)展,網絡這種便利的通訊工具也為學校開展家校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機,網絡條件下的家校合作也越來越引起大家的關注,特別是農村學校的高度重視。主要從網絡條件下農村學校家校合作的方式、網絡條件下農村學校家校合作的優(yōu)勢兩方面來談談自己的想法。
關鍵詞:網絡條件;農村學校;家校合作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網絡環(huán)境下的家校聯(lián)系為學校提供了一種更有效、更便利、更及時的溝通交流途徑,同時向老師和家長提供了一種新型的對青少年兒童的教育平臺,使老師和家長能對青少年兒童的情況及時地進行溝通。通過這個平臺加強了教師、學生、家長的聯(lián)動和互動,從而推進了教育現代化的進程。我國研究家校合作的專家馬忠虎認為,家校合作就是指對學生最具影響的兩個社會機構——家庭和學校形成合力對學生進行教育,使學校在教育學生時能得到更多的來自家庭方面的支持,而家長在教育子女時也能得到更多的來自學校方面的指導。這一概念把家校合作所涉及的范圍界定在學校和家庭兩個領域。
我校是一所九年義務制農村學校。這幾年上級部門逐漸加大對農村學校硬件設施的投入力度,我校至今為止,有很好的網絡設施:有2個學生機房,電腦配置都是新的;學校網格已全面開通——每個辦公室、家屬樓、宿舍樓都開通網絡;每個教師都有筆記本電腦,每個辦公室都有電腦。我校所處的鄉(xiāng)鎮(zhèn)是絲綢加工、圍巾家庭作坊比較集中的鄉(xiāng)鎮(zhèn),學校很大一部分學生的家里都開辦了家庭作坊或辦了小廠,經濟條件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寬裕的,因此一個班級估計有四分之三左右的學生家里都有電腦,而且還都開通了網絡。隨著通信的飛速發(fā)展,基本上家長的手機也能上網。
一、網絡條件907a0ad4cc183561c9e6c6182d2847ee下農村學校家校合作的方式
針對以上情況,我覺得我校作為一個農村學校,網格條件下的家校合作方式除了傳統(tǒng)的合作方式外還增添了以下幾種方式。
1.思訊校訊通短信平臺
我校從2009年開通了思訊校訊通短信平臺。家長加入這個系統(tǒng)后,校級領導、班主任以及任課教師可以利用這個校訊通短信平臺將學生在校的各種情況以及對家長的個別建議、溫馨提示等內容以短信的方式告知家長。這樣家長就能隨時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學校的各種信息,并能根據某些特殊信息作出一些相應的措施。
2.班級QQ群
現在網絡已基本走進了每個家庭,班主任可以根據這個情況,利用QQ平臺創(chuàng)建一個班級QQ群,隨時與家長進行更頻繁、更深入的交流。由于網絡的隱蔽性,家長可以擺脫平時的拘束,和老師暢所欲言,反映、訴說各種各樣的問題,老師根據問題進行診斷,給予指導和糾正,使家校互動更加順利地開展,家校之間有了一個平等交流、共同探討、零距離的平臺。
3.班級網站
教師還可以通過建立班級網站,來加強家校合作,將班級、學生的情況發(fā)布在班級網站上。例如,學生寫的好文章、學生在文藝會演、運動會上的精彩瞬間圖片、學生自己動手做的小制作、自己畫的科技畫、學生班級獲得的各種榮譽等等全部上傳到班級網站上。家長可以通過班級網站進一步了解自己孩子的情況,通過班級網站發(fā)現自己小孩的閃光點,以此增強學生的自信心,為學校的德育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家庭和學校是青少年兒童成長的兩個最重要的場所,兩者對青少年兒童的成長影響很大。當前家庭與學校應該加強合作已經是不爭的話題。青少年兒童的教育,僅靠學校單方面的力量是難以完成的,需要社會各種力量,尤其是家庭力量。網絡條件下的家校合作為學校提供了一種更有效、更便利、更及時的溝通交流途徑,同時為老師、家長提供了一種新型教育平臺,便于對學生的情況及時進行溝通。
二、網絡條件下農村學校家校合作的優(yōu)勢
網絡條件下農村學校的家校合作與傳統(tǒng)農村學校的家校合作相比我覺得有以下幾點優(yōu)勢:
1.從家校合作自身來看
(1)家校合作的形式多樣化
傳統(tǒng)家校互動可能僅僅是指學校教師與家長之間的聯(lián)系活動。一般常見的方式是:家訪活動,邀請家長來校,或者是學校定期召開的家長會。網絡條件下的家校合作形式除了以上幾種外,還增加了校訊通短信平臺,班級QQ群,班級網站,當然還有家長開放日、家長委員會等。
(2)家校合作的內容深層化
一提到家校合作、互動的內容,我們想到最多的就是孩子的學習、生活問題,這是傳統(tǒng)的家校合作的主要內容。但是,隨著生活方式的多樣化,現代人的生活理念、觀念的不同,家校合作也必然向深層化方向發(fā)展。學生的學習、生活、生理、心理、價值觀等都是我們學校與家長、老師與家長所要討論和關注的內容。
2.從老師這個層面來看
網絡條件下的家校合作可以說是為老師減負,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自由
傳統(tǒng)的家校合作多為電話、家長會、家訪,在時間上來說不自由。電話溝通,何時適合打、溝通的時間都難以把握和控制;家長會的弊端在于信息滯后、時間限制,家長人多,難以就代表性的問題做深入的溝通、探討,同時問題的解決也缺乏個性化、具體化;上門家訪受家長工作時間及條件限制,給工作帶來一定的難度。而網絡條件下的家校合作,老師可自由支配時間,利用空閑時間發(fā)短信給家長,及時地告知家長,也可隨時接受家長提問,共同商討教育學生的良策。
(2)省力
傳統(tǒng)家校合作,總讓老師覺得費時、費力。而網絡條件下的家校合作,重要的通知以短信群發(fā),幾分鐘即可完成,節(jié)約了教師的時間。家長能很快地將信息反饋給教師,教師在授課之余集中處理,針對問題實行個性化輔導教育,跟蹤變化全過程,對學生培養(yǎng)非常重要。
3.從家長這個層面來看
避免了接聽電話而耽誤工作的尷尬,避免了老師當著自己的面批評孩子而讓自己很尷尬的局面等。家長還能通過網絡條件下的家校合作,隨時掌握孩子在學校的表現情況,及時地向老師反饋孩子在家庭中的表現,突破時間與空間限制與老師進行實時的、在線的信息交換與溝通,能了解現代教育改革動態(tài)、要求,能學習到最新的家教理論與方法,不斷提高家長自身家教理論與實踐水平,對孩子的教育培養(yǎng)影響深遠。
“網絡條件下農村學校家校合作”最突出的特點就是:能夠在家庭和學校之間充分地實現資源共享,最大限度地為形成教育合力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網絡給學校和家庭提供了一個巨大的交流平臺,新的交流模式,也為孩子的成長發(fā)展提供了新型的展示舞臺。通過網格條件下農村學校的家校合作平臺彌補了傳統(tǒng)農村學校家校合作的弊端,積極帶動家長的主動參與性,讓家長與老師能進行更深層次、無障礙的交流,促進家校合作,共同提高教學效率。
總而言之,在人們工作繁忙、人際關系日漸疏遠的現代科技社會,家校合作的新模式將會使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真正融于一體,讓家庭和學校成為兩個平等的教育體。通過學校網絡這個平臺,服務于家庭、社會,促進學生、教師、家長的共同成長。網絡條件下的家校合作要充分利用網絡,把現代網絡技術與傳統(tǒng)家校聯(lián)系的有效方式結合起來,與時俱進,不斷創(chuàng)新,提高家校合作水平。
參考文獻:
[1]馬忠虎.家長參與學校管理:美國家庭、學校合作模式.外國中小學教育,1996(6).
[2]岳瑛.基礎教育新理念:家校合作.外國中小學教育,2002(2).
[3]馬忠虎.對家校合作中幾個問題的認識[J].教育理論與實踐,1999.
[4]劉欣寶.家校合作創(chuàng)新模式與國內外經驗借鑒.哈爾濱地圖出版社,2006.
(作者單位 浙江省德清縣新安鎮(zhèn)下舍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