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態(tài)教學中,我們該怎樣進行品德與生活的教學呢?中國德育研究會會長姬君式同志多次提出一個觀點:要將品德課上得樸實,盡量體現一種常態(tài)下而又真正具備德育實效的課,不需過多刻意的準備。新課程改革實行以來,品德與生活課程最主要的改變就是“品德培養(yǎng)回歸生活”的理念。新理念告訴我們:道德存在于人的整體、整個生活之中,不會有脫離生活的道德,品德的培養(yǎng)應當遵循一種生活的邏輯,而不是一種純學科的邏輯。在“以人為本”理念的前提下,在相應的開放的“教材觀”、課程資源觀、師生角色觀等配套新理念的支撐下,不僅揭開了德育實效性差的面紗,更為提高德育的實效性提供了可能。
一、常態(tài)下品德與生活教學,要多引導學生進行情感體驗
說教是蒼白無力的,體驗才能真正達到教育效果。俗語說:一樣米養(yǎng)百樣人。這句話很通俗地告訴我們,人是所有動物里最富有智慧也是最復雜多樣的,人和人之間既有共性,更擁有許多個性化的品質。對同樣一件事物的發(fā)生,每個人所站的立場不同、思考問題的角度不同,得出的情感體驗也可能是截然不同的。正所謂:有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如,一位老師在教學《親親一家人》一課時,關注學生已有生活經驗,要求學生:(1)觀察一天之中,家里人為自己做了什么,并和學生共同商量制訂觀察時間及觀察項目表,引導學生具體觀察早上、中午、晚上家里人分別為自己做了什么。(2)回憶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使你感受到了家人對你的希望、對你的愛。并具體指導學生列出幾種典型的生活環(huán)境,如,當你生病的時候、當你取得好成績的時候……帶著任務,學生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用自己稚嫩的雙眼第一次有意識地觀察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從真實、毫不虛擬的生活情境中去尋找、去發(fā)現,他們從許多細微之處尋找到了父母、長輩蘊含其中的對自己濃濃的愛意,在這一過程中,他們驚訝,他們感動,他們的心靈受到了深深的震撼。我們在教學中,要努力構建一種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以開放的、多元的主題活動為載體,以引導學生的自感自悟為主線,努力創(chuàng)設種種貼近學生生活的活動情境,引導學生置身于各種具體的、真實的或虛擬的生活情境中,獲得直接的、第一手的感性體驗,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平等交流的學習情境中釋疑解難,以課外實踐中自主體驗,自悟道理,自我完善,將這種體驗上升為一種理性認識,使課內所學沉淀為道德主體本身的個性品質,用以指導和規(guī)范自己的道德言行。
課堂中,教師再以具體展現親情為線索,設計了“摘親情果”這一活動,當設計新穎、結滿親情果的親情樹展現在大家面前時,深深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接著,教師用激情的話語鼓勵學生交流匯報自己的觀察所得,看誰能摘到樹上的“親情果”。課堂上,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度達到了極高的狀態(tài)。學生的匯報內容包含了生活的各個方面,有的學生,在寒冷的冬天里找到了媽媽溫暖的愛。在醫(yī)院的病房里,找到了媽媽溫馨的愛;有的學生在熱氣騰騰的餐桌上找到了媽媽無私的愛,在爸爸嚴厲的目光中找到了深沉的愛,在爺爺奶奶的嘮叨中找到了細心體貼的愛,在自己的名字中找到了長輩寄予無限希望、充滿期待的愛……學生在自己的生活中發(fā)現一張照片、一個名字、一次囑咐、一次輕輕的撫摸都無時無刻地體現著家人之愛,他們?yōu)樽约旱陌l(fā)現所震撼、感動。同時,他們在別人的故事中又不斷有了新的發(fā)現,在別人的故事中找到了自己,這些發(fā)現,就像一個強大的磁場,深深地吸引了他們。這種強烈的情感體驗,讓他們深深地折服,并產生了積極的情感效應:生活在家人濃濃的愛里是多么幸福啊,我應該好珍惜他們的愛。
二、常態(tài)下品德與生活教學,要不失活動性
“活動性”和“體驗性”是品德教育最重要的特征。新課標指出: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以兒童生活為基礎,以培養(yǎng)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課標很明確地告訴我們,活動是品德與生活課的基本教學策略之一,全國各套教材基本上也都是以主題活動的形式來呈現德育內容的。心理學研究表明,積極的情感具有很強的增力作用,它能促使個體按一定的道德原則、道德規(guī)范行動,從而形成道德習慣。因此,設計有利于全員參與,能真正喚起兒童情感共鳴的活動,讓學生投身其中,在活動過程中,對學生的知、情、意、行進行及時評價。
在品德與生活課堂教學中,我們要遵循學生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符合學生年齡特點,根據兒童好新奇、注意力時間短的特點,我們的活動形式應該是多種多樣的。如,教學《春天說了什么》這一課時,設計了尋找春天(室外活動)、欣賞春天(畫面展示)、贊美春天(詩歌朗誦)、歌唱春天(歌舞表演)等一系列不同的活動形式,讓學生走進春天,用他們的身心去感受春天的美好與神奇。由于每一個活動環(huán)節(jié)都有不同的形式,學生始終都保持著濃厚的學習興趣。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創(chuàng)設一定的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參與活動,在活動情境中入境生情、入境悟理,在活動中不知不覺地受到教育。
總之,品德與生活課“回歸生活”是立足于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的主體性思想;立足于課內外結合,課堂與生活聯系,促進知、情、意、行統一的整體性思想;立足于學生社會活動的實踐性思想的合理教學思路。唯有如此,才能使品德與生活課真正成為一切學生喜歡的、真實有效的生活課程。
參考文獻:
[1]王力,劉瑩.上好一堂課的22個關鍵要素.光明日報出版社.
[2]邱孝玉.新課程教學問題解決實踐研究.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作者單位 江蘇省連云港市贛榆縣沙河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