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學生害怕寫作文,有的是平時不注意積累素材,無話可說;有的是積累的素材和相關知識混在一起雜亂無章,要用時“茶壺里煮餃子——倒不出來”;有的是不善于語言的組織表達,好材料做不出“好菜”來。怎樣改變這種現(xiàn)狀,快速提高學生作文的能力呢?教學實踐經驗告訴我們,教師應該注重學生平時的積累,并將積累的素材和相關的知識歸類記憶,以方便寫作時取用。
一、素材的積累
作文素材的積累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教學中,我要求學生每天把積累的詞語、成語、文章精彩片斷、名人名言、古詩文佳句等等用卡片整理下來,在班上經常交流評比,看誰整理得最好,內容最多。對于卡片上積累的內容,要求學生熟讀成誦,并運用于作文或片斷練習中去。長期堅持這樣做,卡片越集越多,腦子里積累的素材也就越來越多,學生就會有一種成就感,就會激發(fā)學生的積累興趣?!氨鶅鋈叻且蝗罩?,廣開素材積累之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必須要有目的、有計劃、有恒心、有毅力,分門別類、一點一點地積累記憶,這樣才能在寫作時快速地從腦子里調出來,從而方便應用,提高課堂效率。
二、構思的積累
作家劉厚明強調:“寫作是一種能力,凡能力都是練出來的。好比游泳,不跳到水里去練習,就永遠不會游。”進行作文構思的訓練,是一種省時高效的理想作文訓練方式,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必由之路。它有以下優(yōu)點:一是省時,一般三五分鐘就可以搞定一篇作文的構思;二是可以一題多構,方便優(yōu)化。通過比較、修改,從而選擇較好的構思進行行文,而紙上修改無法收到大腦修改方便、系統(tǒng)、全面、深入的效果;三是適應性強。腦中作文便捷靈活,稍有空閑,即可迅速成篇,偶遇靈感便能迅速捕捉,不像紙上作文正襟危坐,需要占用整塊時間,需要一個安靜適宜的場所,有時還受到興趣、心境的影響、干擾,常常搜腸刮肚而難以句成篇立。
只有平時長期進行作文構思的訓練和積累,才能在寫作時迅速完成構思,拿出作文提綱來。
三、語言運用的積累
我結合課文教學,設計了“拓展文本,學以致用”的連詞組句、連句組段的練習。從課文選詞、連詞、組句,讓學生從學過的課文中挑出優(yōu)美的詞和富有哲理的詞,分門別類地做成詞語積累卡片,然后確定一條思想主線,分類選擇詞語連綴擴展成句,引導學生運用比喻、擬人、排比等多種修辭手法,把句子寫好、寫美、寫出情境、寫出哲理。
我還布置學生將課文中較長的童話改編成較短的故事(或短?。⒃谡Z文活動課上演出;續(xù)寫戛然而止的課文結局,寫讀后感,然后組織作文交流評比等等,既豐富了語言積累,又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四、歸類積累記憶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發(fā)現(xiàn),有部分學生平時積累完成得較好,但是一到寫作時就不知道怎么用了。仔細分析原因,那就是只知道機械記憶,對所記憶的作文材料沒有整理分類,積累記憶的東西在腦子里就像一團亂麻裹在一起,要用的時候理不出頭緒。因此,我們在平時積累和記憶時,就要教學生分類積累、分類記憶,待到寫作時才能迅速拿出來,從而達到省時高效的目的。
(作者單位 河北省張家口市涿鹿縣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