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能夠欣賞、懂得音樂,是審美修養(yǎng)的標志之一,離開這一點,就談不上完美的音樂教育?!敝挥幸詫W生為審美主體,讓學生積極參與音樂欣賞活動,才能讓學生懂得音樂。
我覺得欣賞教學的參與要圍繞三個“維度”,即溫度、廣度、深度。溫度不僅指教師教學情感的溫熱度,還包括學生對教學內(nèi)容的興趣持續(xù)度。廣度是教師教學手段應圍繞教學的主題范圍富于變化與多樣,深度是指教學中的音樂性、情感性和思想性的深刻和恒久。音樂的情感與思想在學生的腦海中留下了印跡,那我們的欣賞就有效度可循了。
一、在有效的聆聽中保持參與欣賞的溫度
音樂課的“聽”要注重效率。在一遍遍的聆聽中,教師要利用好手中的指揮棒,讓學生有目的地聽,有選擇地聽,有分析地聽,聽出音樂的密語。吸引聽的重要方法之一是對音樂作品進行分析,如分析作品所使用的音響,人聲與器樂的類別、音色,分析音樂中的節(jié)拍、節(jié)奏、旋律、音程,分析音樂中的基本要素的運用、音樂的體裁、表現(xiàn)手段等?!奥犢p”中的問題設計要以音樂為本,以學生為主,抓住每個音樂最有特點的東西開展提問,每一次的“聽”讓學生對音樂的認識要有提高,這樣學生在“聽”中才能保持對音樂的溫度,不產(chǎn)生厭煩的心理。
二、在多樣的活動中實施參與欣賞的廣度
音樂欣賞時以聽為主,但僅僅靠聽是不能真正走進音樂的,還需要學生的參與。這參與可以是歌聲、動作、樂器……讓學生在參與中掌握音樂的主題,把握音樂的主奏樂器,完成學生對音樂的感知,對音響的體驗。參與的形式多種多樣,教師要有不怕煩的心態(tài),課前做足功課,吃透教材,根據(jù)學生的認知程度找到一種最適合學生與音樂理解的參與形式。
1.歌唱參與
熟記主題是我們新課標對欣賞教學的要求之一,唱無非是最好的解決途徑了。通過唱音樂主題學生了解了作品的核心、樂思形成和發(fā)展的基本要素。學生對主題的聽唱能把握主題形象,使學生在聆聽音樂的過程中,準確辨認主題的重復和變化,使學生的音樂思維真正調(diào)動起來,更好地獲得音響體驗。
2.聲勢參與
小學生是很好動的,在音樂欣賞中加入聲勢的表現(xiàn)最受學生歡迎。在活動中,要讓學生注意動作的美感與連貫性,并關注著音樂的變化,做出相應的變化。這對訓練學生的聽覺能力、記憶能力、音高及力度的辨別能力都有積極的作用。如《曉風之舞》一課,主題A我讓學生隨著音樂的旋律高低起伏做捻指的動作,主題B在強音處做擂鼓動作,其他地方做敲鼓動作。讓學生用動作去表現(xiàn)音樂的同時,也學會用整個身體和心靈去感受節(jié)奏的疏密、旋律的起伏和力度的變化,達到內(nèi)心對音樂感受理解基礎上的精確生動的動作表達。
3.樂器參與
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發(fā)現(xiàn)學生中存在著完全不同的感受音樂的類型,一些學生是個性活躍的主動類型,他們愛唱歌或許還有良好的嗓音條件,還有一些學生是個性被動的類型,他們較為內(nèi)斂,不想或不敢直接參與活動。樂器的運用就為他們參與音樂提供了條件和可能。通過豎笛、打擊樂器的演奏,讓學生感受到音樂的變化與要素。在《雪橇》的欣賞中,第二樂段我讓學生用串鈴跟著表現(xiàn)馬車的叮當聲,或在《絲綢之路》的欣賞中讓學生用豎笛吹奏主旋律。在活動中學生感受到自己是整體的一部分,每個成員在充實自己的同時,也克服了羞怯和膽小的特點。
三、在動情的表現(xiàn)中彰顯欣賞的深度
在教師引導下,參與音樂的表現(xiàn)拉近了學生與音樂的距離,但如果脫離教師的引導,學生自己隨著音樂的變化表現(xiàn)音樂就讓學生真正走進了音樂。在《花之圓舞曲》的欣賞中,我讓學生隨著音樂表現(xiàn)花朵的怒放,但要表現(xiàn)音樂的高低變化,一開始是在教師的帶領下做的,兩遍之后要求學生自己跟著音樂表現(xiàn),這樣學生從關注動作到了關注音樂樂句、旋律的變化。這樣的表現(xiàn)才是有意義的,深入到了音樂的本質(zhì),音樂的情感性和思想性才有可能在學生心靈中深刻和恒久。
“情以物遷,辭以情發(fā)。”學生的大腦被激活,情緒也自然如清泉奔涌,師生互動往往能將課堂推向高潮。在欣賞教學中,教師要積極探索、不斷創(chuàng)新,緊緊圍繞音樂要素,在溫度、廣度、深度上拓展教學手段,使學生的情感體驗、體態(tài)語言、聲音表現(xiàn)水乳交融,體現(xiàn)生命與音樂的對話,這不正是我們所追求的理想的欣賞教學效度嗎?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qū)湖塘橋?qū)嶒炐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