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教材是教師手頭最重要的教學資源,它成了教師教學的“拐杖”,備課的依靠。離開教材,教師就一片茫然,手足無措。殊不知教材的編排水平再高,所承載的信息量也是有限的,這就需要教師在使用過程中,要根據(jù)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現(xiàn)有水平,認真領悟編者意圖,在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
一、內容“校本化”
眾所周知,目前同一版本教材的使用范圍是全國各地的實驗區(qū),而實際上每個省市、每個地區(qū)、每所學校的具體情況卻不盡相同,這就要求教師不能充當教材的“復印者”,必須根據(jù)本地、本校的實際情況,在課標的框架內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大膽地對教材進行取舍、重組、優(yōu)化。如,“與數(shù)學交朋友”中的“股票指數(shù)走勢圖”,對于沒有炒股經(jīng)歷的教師來說是陌生的,農村學校的學生更是“找不到感覺”,因此有的教師就把這部分內容改成本地氣溫變化曲線圖,或本校歷年招生情況折線圖等,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把課堂中的數(shù)學與生活中的數(shù)學緊密結合起來。
二、要求“多元化”
新課標強調“不同的人在數(shù)學教育中得到不同的發(fā)展”,“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有效實施有差異的教學”,那么,“分層遞進”教學勢在必行。如,蘇教版三年級上冊“水果店里三種水果價格如下:葡萄每千克5元,西瓜每千克3‘元,香蕉每千克6元。王師傅花了90元,選購了一些水果,你知道他可能買了什么水果嗎?各買了多少千克?”此類題要求比較靈活,教學時可分三個層次進行:
低層次:只考慮買一種水果的情況。
中層次:考慮買一種以上水果的情況。
高層次:學有余力的學生考慮多種購買方式。
三、教學“特色化”
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過程是活的,教師教學的對象也是活的,在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無論是形成一個概念、掌握一條法則、會做一個習題,都是對數(shù)學能力的培養(yǎng)。這就要求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對教材的處理要講究“藝術性”,要做到“心中有方法,手中有特色”。如:在“平行四邊形性質”教學中,教師讓學生通過折紙(給每位學生一張長方形紙,裁剪成一個平行四邊形)猜想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學生一旦提出猜想,就非常迫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從而激發(fā)了他們自主學習和探究的熱情,然后讓學生開展小組討論,最后把小組的結論匯總到黑板上,這樣使用教材,讓學生自主探討、自主分析,體驗獲取知識的過程,領悟解決數(shù)學問題的方法,真正培養(yǎng)和發(fā)展了學生的能力,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總之,課堂是師生活動的舞臺,教師要力求做到“腦中有課標、心里有教材、眼里有學生”,選擇適應學生發(fā)展需求的內容,使課堂真正做到活而有序、活而有效。
(作者單位山西省曲沃縣史村中學)
語文教學讓學生在美的空間遨游/李小梅
現(xiàn)行中學語文教材囊括了深厚寬廣的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的作品,美育因素得天獨厚,美感情調四處洋溢。語文課應該在引導學生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充分實現(xiàn)它的審美教育功能,引導學生在美的空間遨游。語文教師自身的審美觀念,是決定語文課堂美的追求成否的關鍵。那么,如何在語文課中進行美感教學呢?本文嘗試從以下三方面進行闡述。
一、對話細節(jié),品昧文章的人性美
語文教材中的作品,無不是作者“情動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無不是“情”的噴涌結晶。教師應該深入剖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引導學生感受作者濃烈情感所塑造的人性美,讓學生進入痛作者之所痛、恨作者之所恨、愛作者之所愛的同化境界。這樣學生才能把情感遷移進人物的內心去,與作品中的人物一同去愛去恨,產生共鳴。正如古人所言:“披之以情,以情悟文?!比缛阒均N的《百合花》寫得清新俊逸,十分動人。教學時我們應抓住文章的細節(jié)描寫,進行深入的剖析,用作品中真摯深厚的感情打動學生。如對小通訊員在護送路上的剖析,用作品中真摯深厚的感情打動學生;分析小通訊員在護送路上靦腆害羞的神情,在槍筒上插樹枝和野菊花的天真淳樸的樣子,以及他掛破衣服,贈送饅頭和掩護傷員光榮犧牲等場面,讓學生真正窺視到小通訊員那顆金子般的心靈;又如本課中分析新媳婦拿被、鋪被和縫衣以及獻被等幾個感人的細節(jié),學生就能被新媳婦的純樸、善良、潔白無瑕的崇高感情所打動,學生在包含感情的細節(jié)描寫中,感受到作品中最崇高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二、讀中感悟,領略作品的真實美
語文課本上的經(jīng)典作品之美是無處不在的,它存在著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藝術美、語言美等。如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中有“不事權貴”的情操美,沈從文的《邊城》有自然純樸的風光美,蘇軾《水調歌頭》有“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人情美,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有結構美,王勃的《滕王閣序》有語言美……把這些美充分挖掘并展現(xiàn)出來,可以讓學生得到無比的享受、無比的喜悅。
所以,語文課堂教學應引導學生在閱讀中領悟作品的生活美,在誦讀中飽覽作品的自然美,在品味中學習作品的語言美,在研讀中深刻感受作者的人格美。教師和學生聲情并茂地誦讀吟詠,可以把無聲的文字變?yōu)橛新暤恼Z言,人于眼,出于口,聞于耳,記于心,文中的人、物、景、情躍出紙面,形成立體思維的美。
對于名家名作,在教學中,先放朗讀帶,師生共同欣賞專家精彩的誦讀;然后再配上音樂,學生自讀;再指名朗讀,輔以適當?shù)狞c撥;然后要求學生能夠把詩歌中的每一個畫面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來;最后,朗誦比賽。這樣,學生在反復吟誦中充分感受作品的語言美、畫面美和鄉(xiāng)情美,陶醉在詩歌所創(chuàng)造的美的世界里。一節(jié)課。書聲瑯瑯,此起彼伏,學生情緒高昂,時時進發(fā)出智慧的火花,得到美的熏陶。
三、想象意境,神往文本的流動美
想象力是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它往往隱藏于藝術形象給人留下的深廣、多層的審美空間里和生動逼真的意境中。因此應開辟學生審美想象的通道,使學生在美的欣賞、想象中得到熏陶。如教學《荷塘月色》,我們可以通過作者描繪荷葉、荷花等形象的優(yōu)美語言來啟發(fā)學生展開審美想象。如“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可引導學生先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體驗去想象,用語言去描述“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葉的輪廓,再聯(lián)想舞蹈演員身著芭蕾短裙亭亭玉立的倩影、翩翩起舞的視覺形象,從而體味出荷葉輕盈舒展、挺拔直立的秀姿之美。再如學習作者用歌聲比喻香的形象描繪一段,可引導學生先用嗅覺感知己體驗過的荷花的清香,然后再想象那種飄忽不定、隱約輕微、時斷時續(xù)的荷香之美。借助美的語言外殼和想象使學生流連忘返于荷塘月色的詩情畫意之中,感受到景語中的情語,進而領悟優(yōu)美的意境中所寄托作者不滿當時的黑暗現(xiàn)實,追求自由、光明的人生理想,使學生的心靈在美的享受中得到熏陶?!稅凵徴f》與《荷塘月色》兩個文本相距一千年,卻在語言、思想、風格上互相發(fā)生聯(lián)系;再往前尋蹤,《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司馬遷說屈原:“自疏濯淖淤泥之中,蟬蛻于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庇峙c之發(fā)生互文關系。由此可見,現(xiàn)代文本可置入歷史文本中去讀解,才能顯示出厚度;歷史文本可與現(xiàn)代文本相聯(lián)系,才能顯示出深度;同一時代的文本則必須嵌入與之相聯(lián)系的文本系統(tǒng),在整體中才能顯示出局部或個別的意義。
總之,語文教學應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審美情操,語文課堂5應集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于一體,放手學生,讓學生進行心曠神怡的美的旅程……
(作者單位青海省格爾木市職業(yè)技術學